人贩子余华英一审被判死刑,这种人,死一次都不足以解恨。
在余华英的报道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余华英之所以能顺利拐走十几个儿童,主要因为她采用了熟人作案的策略。
据被拐孩子的父母回忆,余华英会先到目标地租房子住,先和被拐孩子家做邻居,和被拐孩子混熟了以后,才将孩子拐走。
我觉得余华英还是蛮有智慧的,这个人没读过什么书,也缺乏父母管教,但是她做事很有脑子。
余华英本人无情冷血,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卖,是个心狠手辣的角色,从她的面相上看,长得也比较阴狠。
这样一个妇女,要伪装出很友好的样子,获得别人的信任,陪着孩子玩是不容易的。显然,她下了一番功夫,她很清楚,熟人最好作案。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预谋已久的案件都是熟人作案,因为了解你,才能害你。
熟人拐卖儿童,方便处有很多。首先,获取邻居的信任,让孩子的父母放下戒心,她才能跟孩子混熟。
等她跟孩子一家都混熟了,她就能把孩子带出去玩。
比如带了哥哥去网吧上网,还能让哥哥去把弟弟叫来,把兄弟俩都拐走。
这种情况,孩子哪怕出去了一下午,父母也不会觉得有异样,这就给人贩子争取了充足的时间把孩子运走,而且因为她跟孩子熟,可以继续哄骗孩子,以至于长途跋涉,又坐火车又坐汽车,都没有让人起疑。
这就是熟人作案的可怕之处。
“熟人”这个词,其实也是一个很可怕的词,不仅仅能拐卖儿童。
网络上有一个数据,对很多小时候被性侵过的女性的调查证明,侵犯她们的人基本是熟人,其中,有一部分是邻居。
台湾有个女作家叫林奕含,她写了一本书,名为《房思琪的失恋乐园》,书中讲述的就是她本人的亲身经历。
小时候,长得特别漂亮的她,被楼上的邻居,一个老师多次侵犯。
女孩的父母很信任邻居,何况对方还是老师,就放心地让自己的孩子去找邻居补习。
现在的孩子,也有很多会去邻居家玩,父母、爷爷奶奶也是放心的。
“放心”这个词源于哪里?源于对熟人的信任?
可是,人性是不能从外表看出来的,熟人的人性是什么样子的,也不是认识多长时间就能了解的。
“放心”,显然毫无实质性的依据,纯粹是成年人的“一厢情愿”。
有时候,少想一点,侥幸地认为不太可能吧,或者在人际交往中,总喜欢维持那种表面上的和谐,不好意思猜忌、疏远别人。实际上,你真的不了解那个“熟人”。
不过,这种情况在大城市里又不一样,现代社会,邻居和邻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这可能是一件好事。
城市里的人,虽然都住在一栋楼里,但天亮去上班,天黑了下班,回家赶紧吃饭,陪孩子写作业,或者刷手机,没有时间和邻居唠嗑,邻居之间形同陌路。
听起来冷情了些,但细想起来,也没有什么损失,日子照常在过。
人在结婚以后会发现,和工作无关的熟人基本没有用。
长辈们比较清闲,想找一个说话的人,大家聊一聊就变熟了。但是,经常带孩子去邻居家,鼓励孩子去邻居家,并不明智。
行事小心的人灾祸少,毫无防人之心的人更容易发生“意外”。
不管是被人贩子拐走的儿童,还是童年有不好经历的女孩子们,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不懂防备,不懂危险,作为父母长辈,有点儿防备心是一种责任。
点个“赞”,并“分享”给更多人,让我们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