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上甘岭》的热播,使得这场七十年前的战役又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中。
过去我们聊起上甘岭战役,一般都会想到这场战役如何如何的惨烈,坑道斗争如何如何艰难,却很少去谈这场战役相对于全局的影响,以及我军整体的布局、谋划。
上甘岭战役本身并不属于志愿军计划内要打的仗,而是美军预定计划里打的仗,我军从一开始就是被动防守,所以整体打的很艰难。
当然,相对于美军而言,上甘岭战役同样也远远超过计划之外,因为在美军计划中,这应该只是一次团以下规模的战斗,范弗里特在计划之处就打算投入大规模的炮火力量,因此美军在评估这场战斗的时候,认为他们虽然会遇到一定困难,但要拿下上甘岭的“三角区域”还是很容易的。
根据时任15军军长秦基伟的回忆录,我们能够看出来,当时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前的准备工作。
一
1952年3、4月间,根据志愿军三兵团兵团部的命令,秦基伟率领15军接替了26军在在朝鲜中线的平(康)、金(化)、淮(阳)地区的防御阵地。
根据秦基伟回忆:
“当面之敌为美二师、韩二师和韩九师一个团,共三万余人,其前沿位于391 高地、中墨谷、下甘岭、下所里、外也洞一线。”
为了能更好的守住阵地,秦基伟还专门派了一千两百多名干部到26军取经,26军干部战士也非常的热情,尽可能的把防守阵地的经验传授给15军。
按照秦基伟的描述,当时15军从26军最关键的一条经验就是:
“不死守阵地,阵地可以放手让给敌人,等他占领了,给他一顿炮火,然后再夺回来。”
也就是说,在战法上可以以阵地为诱饵,以实现大规模杀伤敌人的目的。
不过,秦基伟虽然肯定了26军“运动防御”的作战方式,但他认为,26军作为首批入朝作战的部队,他们作战上还比较倾向于运动战,因此可以以阵地作为诱饵,但在双方对峙,需要坚守防御的情形下,就不在适宜这种方式,而是应该以阵地为基础,将敌人挡在防线以外打。
秦基伟后来要求15军在26军原有阵地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加深拓展,以保障防御作战的胜利。
当时,15军在主要防守的阵地上展开筑城运动,根据秦基伟回忆:
“至一九五二年九月底,十五军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基本完成,共筑坑道近七百条,总长度一百余公里,堑壕总长二百三十余公里,交通壕总长近五百公里。前沿阵地前面,有重点地布设了雷区、鹿砦、铁丝网等附防御设施。坑道内有厕所、厨房、水池,为长期坚守创造了条件。”
后来事实证明,后来这一整套的防御体系, 在上甘岭战役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就连秦基伟也忍不住骄傲的称:
“有了坑道,我们的底气就足了。坑道顶厚一般都在三十米以上,别说炮火,要是把坑道口封死,就是原子弹也无奈我何。”
从1952年4月至10月中旬,15军在阵地上共击退了敌人大小规模进攻达110多次,营以上规模进攻10次,更重要的是,当时15军在阵地上,还积极贯彻了中央指示,采取“零敲牛皮糖”的战术,积小胜为大胜。
在阵地尚未修好前,美军常常仰仗他们的炮火力量,无视志愿军防御,还公开在阵地前跳舞、喝啤酒、摔跤、晒太阳,大喊大叫、向我示威。后来15军积极贯彻了“冷枪冷炮运动”,打的美军不敢抬头。
当时,15军在上甘岭537.7高地的阵地距离敌人不过百米的距离,秦基伟上阵地视察时,还能清晰的听到敌人在对面说话的声音,也趁着这一天赐良机,防守537.7高地的一连在连长王福新的率领下,组了30个狙击小组展开竞赛,仅五天时间就击毙敌人20余名,沉重的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美军把上甘岭战役时的537.7高地称为狙击兵岭,不是没有原因的。
从上甘岭战役前537.7高地的情况不难看出,当时15军的防御阵地与美军的防御阵地犬牙交错,双方距离最近处只有百米,如果要打起来,双方一个冲锋,就能冲到对面去。
为了争取积极防御的态势,15军还数次组织了小部队出击活动,挤占敌人的阵地。
二
毫无疑问,15军自换防后在阵地上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在敌人发动大规模进攻时争取优势。
1952年4月,秦基伟率领15军换防到五圣山、西方山、斗流峰一线,彭老总在回国前还特意嘱咐:
“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们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负历史责任!”
秦基伟在进入阵地后,对五圣山、西方山、斗流峰一线进行实地考察过,他注意到了一个很关键的位置,即西方山以西顶点位置有一处谷地,里面有一条公路穿行而过,可以直达平康地区。
按照一贯的逻辑,美军是机械化部队,打仗行军离不开公路,因此秦基伟判断,敌人可能会夺取此处谷地,而且从整个防御进攻态势来看,美军从铁原阻出发向北穿过平原,向此处进军也颇为有利。
秦基伟进入阵地后,把所有的防御重点,全部都放在了西方山谷地,不仅调来15军具有较强战斗力的44师防守,还加强给44师一个团(29师87团),另外秦基伟还把为数不多的炮火力量全部集中在了这里。
另外,志愿军司令部还把38军112师配属给15军,同样布置在西方山。
至于五圣山方向,秦基伟考虑此地易守难攻,所以只派了一个44师。
为何说五圣山易守难攻,主要原因在于五圣山海拔达千余米,即便是作为门户的上甘岭阵地失守,以敌人在朝鲜的军事实力,也难以夺取这处高地,除非是再从日本调预备队。
当年,秦基伟曾亲自登上五圣山观察地形,下山时因山路太陡,无法走下来,无奈只能顺山坡往下滑。
秦基伟后来在回忆录中如此写道:
“到了9月下旬,敌人在日本的部队尚无调动迹象,而我就在整个朝鲜战线上发动了一连串的战术反击,我们估计敌人大规模战役进攻的可能性不存在了……”
尽管战前三兵团乃至15军都考虑到了五圣山方向可能会遭到敌人进攻,但应该不会作为主攻的方向,而且在分析敌人在五圣山主要进攻方向,也不是在上甘岭地区,而是以攻击忠贤山为主,侧击五圣山,扩大注字洞南山阵地。
考虑到西方山阵地的重要性,秦基伟决心在1952年发起的秋季攻势中,尽可能的多争取一部分优势。
1952年9月,三兵团兵团部指示15军配合38军夺取两军结合部391高地,当时该高地是美军的一个加强连。
不过,当时秦基伟与44师师长向守志商量后,认为391高地美军防御坚实,不易攻取,因此建议先打上佳山西北山,此地为美军一个加强排占据,修筑有25个地堡,设有五道铁丝网和多处防步兵雷场。
为了拿下上佳山西北山阵地,秦基伟、向守志抽调了44师130团两个排的兵力,于10月6日发动进攻,仅半个小时便夺取了此处阵地。
美军也意识到此阵地的重要性,后来又抽调大股兵力发动数次反扑,阵地几经易手,但都被我军击退,毙伤美军130余人。
上佳山西北山阵地夺取后,15军又发起了391高地争夺战,此处阵地为南朝鲜军第九师阵地,有一个加强连防守,此处阵地位于铁源东北角,最难之处在于距我军阵地较远,而且高地前是一片约3000米宽的茅草开阔地。
为了保障冲击距离,负责进攻的15军29师87团派出3营500余人在10月11日夜预先埋伏在敌阵地外不远处的草丛中,战役预定发起时间在10月12日黄昏。
不过意外的是,因12日上午,南朝鲜军一支五人小分队进入我军潜伏区,导致了9连一个班被迫投入战斗,虽然这次意外并没有导致我军暴露,但也激起敌人警惕发射燃烧弹,致使草丛大面积燃烧,9连一排战士邱少云不慎被烈火引燃,为了不暴露,他以极大毅力忍受被火灼烧。
此战我军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成功潜伏了19个小时,至10月12日17时30分,在炮火掩护下,我军向391高地发起猛攻,并最终占领了这处阵地,敌人此后虽有反扑,但被我军击退。
战后,邱少云被志司追授特等功,并授予他一级英雄荣誉称号。
三
在上甘岭战役前两天,秦基伟仍然在谋划一次军事行动,类似于夺取391高地、上佳山西北山这样的战斗。
因为分析到敌人在五圣山德军进攻可能会以攻击忠贤山,扩大注字洞南山阵地,因此秦基伟便把当年秋季攻势的第二阶段任务放在了这个方向上。
据秦基伟多年后回忆:
“那几天里,全军上下满脑子都是如何打好这场规模并不大的进攻战。”
为了能打好这一战,45师也做足了准备,首先便是集中了全师的炮火力量对准了注字洞南山阵地,此外,45师还从537.7高地撤走了1个排的守军参与进攻。
根据秦基伟的计划,此次战斗发起时间在10月18日。
当然,还有一个小插曲值得一提。
上甘岭战役爆发是在1952年10月14日,可就在10天前,南朝鲜军第二师32团2营参谋李吉求向我军投诚,而根据他的描述,他所在的二师已经接到了命令,配合美军对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动进攻。
可奇怪的是,当时志愿军却并没有按照获得的这一情报改变兵力部署。
事实上,电视剧《上甘岭》中,对此也有提及。
即便是上甘岭阵地真的遭到了敌人进攻,但秦基伟分析敌人很可能是另有企图,因为上甘岭阵地夺取对敌人来说并没有好处,所以最大的可能是,美军想通过一次局部的、小规模的军事行动,来诱使我军调离西方山阵地的兵力。
秦基伟将军后来在回忆录中详细的说了自己当时的想法:
“如果我们因为上甘岭战事吃紧而动用西方山部队,范弗里特极有可能回马一枪杀回西方山,打我们一个声东击西。因为,他毕竟是机械化部队,撤出快,重新投入战斗也快……”
从实际情况看,秦基伟的担心不无道理。
就在上甘岭战役进行中时,美军并没有忘记抽调兵力进攻西方山阵地,特别是391高地,南朝鲜军第二师不断地派出兵力,与我军在391高地上反复争夺。
391高地上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了11月29日,即上甘岭战役结束后四天。
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战斗中,44师先后击退了南朝鲜军七个营兵力的多次反扑,并歼敌2700余人。
客观上来讲,44师在391高地上与敌反复争夺,也牵制了大批敌人,为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