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主席与周总理一起革命数十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一起工作,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毛主席生病时,周总理焦急万分,周总理身体欠佳时,毛主席极度牵挂。

毛主席生病,周总理深感焦急

1974年,毛主席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此时又新添加了一种疾病,他开始觉得自己的眼睛看不清东西,这对于勤勉工作几十年的毛主席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泽东 张玉凤

从抗战时期一直到垂暮之年,很多事情,毛主席都是亲力亲为,尤其是在批阅文件、动手写文章方面。过去,他身体不舒服时,能够凭借惊人的意志力去克服,但是眼睛的问题,应该如何克服?一些重要的文件,除了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其他人是不能私自翻阅的,毛主席面临此刻的身体状况,不得不想个对策了。

彼时,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徐业夫也患了重病,住进了医院,不得已之下,如此重任落在了生活秘书张玉凤身上。这段时间,由张玉凤代理文件的收发,并为毛主席读书、读报、读文件。

1974年8月,毛主席在湖北武汉期间,在居住的东湖宾馆里,医生为他检查眼睛,确诊为“老年性白内障”,但是两只眼睛的患病轻重程度不一样。从医学的角度来讲,病情的发作需要经过几个阶段后,才能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决定治疗方案,因此毛主席确诊之后,一时之间并没有太好的治疗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晚年 毛泽东

毛主席患了眼病,这是一件绝密的事情,因此在中央委员乃至政治局成员,除了周总理、汪东兴和毛主席医疗小组的工作人员,其他人一概不知。他们几人知道毛主席患病的消息后,都非常着急,尤其是周总理,他不仅第一时间向医生询问病情,还十分关心之后的治疗方案,将自己使用了多年的眼镜送给毛主席,并写了一封信:

这副眼镜是我戴了多年的,较为合适的一副,送给主席试戴,如果不合适,告诉我,给主席重配。

毛主席虽然生病,但是从不在医护与工作人员面前,表露自己的阴沉与悲观的情绪,反而会努力克服疾病带来的痛苦,欢笑着询问别人叫什么名字,来自什么地方。毛主席用这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消除了医生的紧张情绪,也能让他们暗自体会到,毛主席和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战友、朋友。

1975年春,工作人员请来许多中医、西医的眼科专家,组成了为毛主席治病的医疗专家团。毛主席与大家见面时,用微弱的目光扫视着,并且一一握手,表示欢迎,在与其中一位医生问候时,那名医生用洪亮的声音说:“主席好,我叫唐由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泽东与医疗小组合影

话音刚落,毛主席便笑呵呵地说:“想必你的父亲也是一位读书人,他可能读到鲁迅的诗,所以给你取了这个名字。”毛主席的目光虽然呆滞,说话时虽然艰难,但是他的记忆力还非常好,背起诗来显得饶有兴致:“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毛主席讲话不太清晰,再加上方言味,唐由之并未完全听清楚,便希望毛主席能将这首诗写下来,毛主席答应了他的请求,在白纸上“艰难地”默写了鲁迅的这首诗。毛主席便是这样,他用顽强的毅力、坚韧的品格,乐观对抗疾病。

1975年8月,毛主席的右眼已经发展到成熟期,医疗小组根据主席的身体情况,制定了手术的意见和方案,经过多方同意后,开始了准备工作。主刀医生由唐由之担任,他这样的手术已经做过很多例,但是毕竟给伟大领袖做,因此他觉得手术刀异常沉重。为确保万无一失,医疗小组的每一名成员都做了唐医生的“模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周恩来

8月中旬的一天,毛主席睡了一个好觉,精神状态很好,张玉凤告诉毛主席给眼睛做手术的事情,毛主席欣然同意。此时,医疗小组已经在等候,他们一直在讨论手术的成功率,之前张玉凤询问过,唐由之回答得很保守:七八成的把握,张玉凤心里想,如果百分之百该多好啊!

毛主席表现得很有信心,也很坦然,就在做手术之前,他特意叫来张玉凤,说要听岳飞的《满江红》。此时此刻的手术台,依然表现着一位伟大革命家的从容不迫,让在场的所有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体会到他的胸襟和凌云壮志。

在手术之前,张玉凤专程打电话给周总理,告诉了他这个消息,周总理得知毛主席要进行手术了,便坚持要来现场,其时,周总理的病情也十分严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泽东 周恩来

张玉凤见到周总理时,询问:“总理,您有病,怎么还来?”周总理说:“我的病不要紧,应该以主席的健康为主。”就这样,周总理、邓小平、汪东兴等亲临坐镇,他们担心干扰手术的进程,便一直在大门外等候,直到手术结束了才离去。

毛主席的手术非常成功,一周后便能摘去眼睛上的纱布,并且能够清楚地看到外界事物,说出身旁工作人员穿的衣服的颜色,大家都很开心。

周总理去世,毛主席痛哭落泪

1976年春节,万家灯火齐明,全国人民都洋溢在新的一年的欢乐气息中,但是在中南海毛主席的住处,只有一排整齐的路灯闪烁着微弱的灯光,天空中的星辰有点暗淡,夜晚的游泳池也显得格外冷清。毛主席的身边没有亲人,没有客人,只有几名工作人员陪伴着。

此时的毛主席已经失去了“衣来伸手”的能力,即便“饭来张口”,也显得非常艰难,年夜饭是张玉凤一勺一勺喂的,但是他的饭量已经非常小了,只吃了几口喜欢吃的武昌鱼和一点米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泽东

张玉凤扶毛主席下床,送到客厅,毛主席坐在沙发上休息,这时从外面隐约传来一阵鞭炮声,毛主席静静地听着,好像在想什么,或许是回忆起了什么。突然,他对张玉凤说:“放点炮吧,你们年轻人也该过过节!”

张玉凤通知了几名正在值班的警卫人员,不一会儿,窗外响起了爆竹声,毛主席瘦弱的脸上洋溢出一丝笑容,像是新春佳节时油然而生的喜悦,像是对身旁工作人员的慰藉,像是新的一年里除旧迎新的展望。

总之,这是他脸上涌现出的、久违的笑容。

此前,在1976年1月8日,张耀祠匆匆忙忙走进毛主席的卧室,告诉毛主席周总理逝世的消息。毛主席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点点头,表示已经知道了。他似乎对周总理的离开已经有所预料,似乎在周总理一次又一次的病危报告中,眼泪已经流干了,但是此时此刻,这位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真真正正地离开了。

战友离去,打击总是大的。此后,毛主席的情绪非常差,也不愿意与人过多讲话,他只是在不停地阅读,用他只能看得见事物的一只眼睛阅读。之前做了白内障手术,医生再三叮嘱,劝告他要多休息,起初他还“听话”,后来说什么也不行了,又开始了挑灯夜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泽东 周恩来

毛主席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他甚至没有力气举起一张报纸。为了满足毛主席的阅读需求,工作人员轮流帮助他举书或者举文件。毛主席曾言,张玉凤的性格直,脾气差,但是这时,张玉凤并没有阻拦他阅读,因为似乎只有读书,才能让他从周总理离开的痛苦中找寻到一点安慰。

中央安排好周总理追悼会的相关事宜,将文件写好送给毛主席审阅,由于毛主席现在的身体情况差,并没有安排他参加周总理追悼会的一切活动。张玉凤认为毛主席或许会像四年前参加陈毅追悼会时一样,临时作出决定,她看着正在阅读文件的毛主席,询问道:“去参加总理的追悼会吗?”

毛主席听到后,艰难地抬起头看着张玉凤,一只手拿着还未放下的文件,另一只手拍了拍略微抬起的腿,吃力地说:“我也走不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泽东 周恩来

张玉凤陪伴在毛主席身边,她知道,毛主席一直在有意回避,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他的老去,不忍心让人们看到他生病的样子。

陈毅因直肠癌去世时,毛主席已经患病,行动显得有些迟缓,因此最初的安排中,他并未计划参加。但是吃过中午饭后,张玉凤看到毛主席的神色明显有些烦躁,看书时极不认真。毛主席突然问:“小张,现在几点了?”在得知陈毅追悼会是一点半开始时,他说:“调车,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整个过程,在哀悼的悲伤中,在哭泣的悲痛中,毛主席随着众人缓缓三鞠躬。警卫员陈长江一直牵挂着主席的身体,心里默念着:您一定要禁受住!事后,毛主席回到车前,陈长江打开车门,毛主席上车时很吃力,腿抬不起来,最后,在大家的搀扶下,才勉强上车。

这是毛主席最后一次参加追悼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十里长街送总理

毛主席在“周总理追悼会的送审报告”上,在“主席”二字处,用红色铅笔端端正正地画了一个圆圈,表达了毛主席对周总理的哀思。而在1月14日下午,工作人员为毛主席念周总理追悼大会上的悼词时,他再难抑制心头的悲痛,放声痛哭起来,深刻怀念这位伟大战友的离别。

在张玉凤的回忆录中写道:

十里长街的悲恸,代表了亿万人民的感情,众多的是人民多么希望毛主席能在总理的追悼会上出现呀!然而,如果人民知道主席当时的境况,一定会嘱咐工作人员,现在要保护好主席。

毛主席常常怀念起过去的人和事

上了年纪,或许更加怀念以前的人和事,也变得更加多愁善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泽东

1975年夏天,由于持续暴雨,河南省发生了特大的洪涝灾害,多达30多个市县受灾严重,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解放军奔赴灾区第一线时,依然有大批群众正面临危险,甚至已经有群众在灾害中丧生。

毛主席读了相关新闻,一时间心头涌上一阵悲伤,竟不自觉的抽泣起来,工作人员连忙递上消毒毛巾,为他擦拭眼睛,手术过后,谨防感染。毛主席感慨道:“我这个人感情越来越脆弱了,一听到天灾人祸,就忍不住伤心。”

1976年前后,毛主席时常谈起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的事情,愿意看这方面的电影。一次毛主席看到解放军战士攻入某城市,人民群众自发上街夹道欢迎的场景,伴随着嘹亮的乐曲声,毛主席难以抑制内心的感情,起初还是低沉的抽泣,后来竟放声大哭。工作人员随即将他搀扶退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泽东

据毛主席身边的卫士周福明回忆,毛主席看电影《红灯记》的时候,看到李玉和搀扶李奶奶走向刑场,毛主席哭了,他指着电影屏幕说:“敌人又要杀害我们的同志了!”为了新中国,究竟牺牲了多少先烈?毛主席一生革命,忍受了多少离别?他触景生情,想起了过去的人,过去的事,每每想起,总会流下眼泪。

1976年7月6日,朱德在北京病逝,这对于毛主席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但是此时的毛主席,身体已经每况愈下,他不能正常下地走路,甚至无法用正常的语言表达。好在张玉凤的精心陪伴中,她能够通过毛主席的行为举止明白想要诉说的内容。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的强烈地震,偌大一座城市,顷刻间变作一片废墟,人民更是遭受了巨大的经济灾难。此时的毛主席已经时常处于昏迷状态,但清醒时,秘书还会来汇报工作,毛主席不顾自身的身体状况,坚持阅读文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泽东

据医学专家王德新回忆,当毛主席得知唐山大地震的消息后,顿时哭成了泪人,这是他第一次见毛主席嚎啕大哭的样子。这充分体现了毛主席晚年,依然心系百姓安全,依然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陈毅追悼会后,毛主席和李敏相见时,毛主席拉着女儿的手,深情地说:“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你要常来看我啊!”但此时,李敏已经嫁为人妻,搬出了中南海,再加上一些特殊的原因,她想见父亲一面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就在毛主席病逝的前几天,李敏通过中央的一份文件,得知了父亲的病情,她连忙去了中南海。毛主席躺在病床上,容颜憔悴,说话也很吃力,但即便这样,他依然艰难地睁开眼睛,看着女儿来到,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泽东 李敏

毛主席拉着李敏的手说:“娇娇,你来看我了。”李敏哭泣着点点头。毛主席问:“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李敏没有说话,但是她的心已经痛到极致。毛主席又问:“你今年多大了?”李敏回答:“39了。”“不,你今年38。”毛主席微弱的声音,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竟显得铿锵有力。

李敏没有想到,已经病入膏肓的父亲,此刻竟然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年纪。李敏曾答应会经常来看望毛主席,可是她食言了,在这些没有相见的日日夜夜里,也许,毛主席的心里一直都在思念、牵挂着自己的女儿。

毛主席艰难地举起右手,用拇指和食指弯成一个圆,说了一句话,但这句话声音极低,李敏没有听清楚,在一旁站着的张玉凤也没有听清楚。李敏看了看张玉凤,张玉凤摇了摇头,她没有明白毛主席所指含义,正要询问,毛主席已陷入昏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张玉凤(左一)告别毛泽东

时隔多年,李敏与好友谈论起父亲这件往事,觉得这个手势,可能与自己的母亲贺子珍有关系。贺子珍的小名叫“桂圆”,毛主席这样比划,大概是要嘱咐李敏照顾好母亲。也许在毛主席心里,常常想起贺子珍,也一直牵挂着贺子珍。

1976年9月18日下午3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沉痛悼念毛泽东——这位党、军队和国家的缔造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小结

毛主席呕心沥血,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贡献一生,他心系天下,把自己的个人情感抛在脑后,“为大家,舍小家”。我们看到了他坚韧不拔、虎气雄风的一面,却忽略了他深情似水、细腻心思的另一面。历史长河会记录他的功绩,岁月时光会篆刻他的生平,谨以此篇文章深刻怀念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