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不仅涌现出许多革命先烈,他们不畏生死,马革裹尸,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宝贵的生命,也涌现出许多小人物,他们虽然没有入党、没有参军,但深知共产党的队伍是老百姓的队伍,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因此,只要有需要,就会竭尽全力地帮助。
在人民之中,有像马毛姐那样,虽然年纪小,但在渡江战役中表现勇敢,甚至被敌人的子弹打伤手臂;有像帅仕高帮助红军强渡大渡河,后被反动派通缉,不得已沦为长工;有像陈添裕那样,背着毛主席跑出敌人的包围圈,脚都被荆棘扎破了,却浑然不觉。
图|马毛姐雕刻
他们都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和馈赠。马毛姐受到毛主席的单独邀请,毛主席向她提出留在北京读书的建议;陈添裕受到毛主席国庆观礼的邀请,但因妻子即将临盆,只好让弟弟陈奎裕代自己去;帅仕高则受到彭老总的照顾,生病期间,彭老总亲自探望。
一名叫做郭仕逵的普通农民,曾冒着危险给毛主席送信,让他及时撤离,免遭敌人抓捕,算得上是毛主席的“救命恩人”。新中国成立后,他猜想自已一定也有机会受邀赴京,但迟迟没有动静,实在等不及了,便主动给毛主席写信,又在毛主席为知情的情况下主动赴京寻找,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郭仕逵不顾危险,给毛主席送信
1925年,湘潭人民在新思想的洗礼下,反帝反封建的浪潮高涨,毛主席决定在此期间,成立中共韶山党支部,于是前往韶山,借助群众的力量,开展斗争,群众们积极响应,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大家都拧成一股绳,势要与军阀作斗争。
图|青年毛泽东
但是有人欢喜,就有人愁。毛主席领导的运动,让地主豪绅们慌了手脚,他们将毛主席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定要除之而后快,于是他们将毛主席领导农民运动一事汇报给了湖南军阀赵恒惕。
赵恒惕是知道毛主席的,前几年,毛主席就领导了著名的“驱张运动”,与当时的湖南军阀张敬尧作斗争。赵恒惕心头涌上一阵恐慌,为了不步张敬尧的后尘,决定派遣自己的弟弟、时任湘潭县县长的赵恒哲前去抓捕。
但是毛主席深得湘潭人民的民心,赵恒哲几次三番开展行动,最终都无功而返,后来,赵恒惕给赵恒哲下了死命令,务必抓住毛主席,必要的情况下,可就地执行处决。
在县政府中,也有一些开明人士,虽然工作在此,但也知道毛主席伸张正义,为穷苦老百姓谋取幸福,于是对于像毛主席这样的革命志士非常佩服。
图|毛泽东
有一个叫做郭鹿宾的议员,在得知此消息后,心里便十分着急,他想着应当尽快通知毛主席,让毛主席做好随时撤退的准备,但是郭鹿宾并不知道毛主席在哪里。思来想去,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刘天民身上。
刘天民做过童养媳,多亏有了毛主席的帮助才脱离“魔爪”,后来与杨开慧做过同学,多年来一直秘密从事革命运动,想必是一个可以信得过的人。
郭鹿宾将赵恒哲抓捕毛主席的消息告诉刘天明,刘天明当即与郭鹿宾协商传递消息的事宜。在送信的人选上,首先要绝对忠诚,不能将消息透露给军阀或地主,其次要年轻力壮,熟悉韶山路况,确保信件的送到。
剧照|毛泽东 郭仕逵
但是刘、郭二人之中,刘天民是一介女流,而郭鹿宾上了年纪,腿脚不利索,连夜前往韶山有几多不便。思来想去,郭鹿宾想到了自己的侄子——郭仕逵。郭仕逵是当地的农民,熟悉山路,年轻力壮,又是农民运动的积极分子,将此重任托付给他,再合适不过。
郭鹿宾找来郭仕逵,问他是否愿意做这项工作,郭仕逵表示愿意,郭鹿宾又再三询问他是否怕死,郭仕逵毅然回答:“不怕!”其时,正值军阀当道,如果一旦被捉了去,是有性命之忧的,郭鹿宾见侄儿如此坚毅果敢,这才放了心。
郭鹿宾写下书信,刘天民告知毛主席所在位置,郭仕逵便出发上路了。郭仕逵担心与团防局的人撞到,便选择走小路行进,可是小路坎坷崎岖,十分难走。郭仕逵迎难而上,一刻都不敢休息,奔走一夜,于次日到达韶山,待将信交到毛主席手中时,他气喘吁吁,累得再也站不起来了。
毛主席拆开书信,只见上面写道:军阀赵恒惕得土豪成胥生告密,今日已电示县团防局,派快兵前来捉你,望接信后火速转移......
图|毛泽东 油画
此时的毛主席正在开会,阅读完书信内容,便组织到会人员撤退,并跟随着郭仕逵一起,离开了韶山冲。
毛主席离开不久,县团防局的人就到了,发现已经是人去楼空,赵恒哲气上心头。毛主席则临危不乱,始终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郭仕逵却是一脸脱险后喜悦的样子,如果再晚个把小时,非落入敌人手中不可。
毛主席这次成功脱险,要感谢郭鹿宾和刘天民的及时通知,当然更离不开郭仕逵不畏艰险、不远百里将信送到手上,毛主席心里对他们充满感激之情。
1949年8月4日,长沙和平解放,解放军所到之处,均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和爱戴。湘潭地区更是欢喜得不得了,因为共产党的最高领袖毛主席,正是湘潭县韶山冲人士,这块土壤之上,孕育出了一代伟人,是多么可喜的事情啊!于是湘潭各界人士、湘潭县的学生组成秧歌宣传队,举着毛主席的画像,表达此刻的庆祝与喜悦。
图|土地革命
郭仕逵也很高兴,匆匆二十余年,时来运转,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主席的“救命恩人”,想来是一件多么值得炫耀的事情!
郭仕逵第一次赴京提请求,遭到毛主席拒绝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与韶山故人多有书信往来,他的九弟毛泽连更是去到北京,兄弟相见。毛主席见毛泽连一只眼睛坏了,便让长子毛岸英及秘书田家英带他去医院治疗,虽然没有治好,但毛主席的关怀,让毛泽连非常感动。
毛泽连上有母亲患病,下有孩子需要赡养,一家人的生活非常困难,毛主席得知后,便主动从他的稿费中拿出200元钱,以改善毛泽连一家的生活状况,并且每月都会寄一些钱,虽然没有授人以“渔”,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毛泽连家的收入,但在不利用特权的前提下,毛主席已经做到极致。
古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种感恩的文化,在湘潭地区更甚,再加上当地人都知道,毛主席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是一个极念旧的人,那些曾给予他帮助的人,他都没有忘记。
图|毛泽东
郭仕逵心里思忖,虽然自己不是毛主席的亲戚,但是当年曾救过他一命,眼下自己生活也有许多困难,只要毛主席能看在过去的情分上,稍微动用手中的“特权”,一家人便不愁吃不愁穿了,更何况在毛主席帮助的人中,并不完全是他家的亲戚。
想到这里,郭仕逵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主动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及当年自己援救一事,然后又表达了当下的困难,希望能得到一份工作,并提出想去北京见一见毛主席的想法。
但是这封信寄出去之后,就宛如石沉大海,再无音讯,郭仕逵在家里等着盼着毛主席的回信,可是一连几个月过去了,都没有任何消息。渐渐地,郭仕逵心中有了几分担心,莫非是毛主席没有收到信?莫非事隔多年,毛主席已经忘记自己是谁?
郭仕逵并不知道,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主席便前往苏联,一来给斯大林祝寿,二来签订新的《中苏友好条约》,毛主席这番出国,足足三个月之久,直到1950年3月才回到北京。毛主席一直如此忙碌,对于家乡的来信,都交由秘书处理,因此不能第一时间回信。
图|毛泽东
直到1950年3月14日,在郭仕逵寄信五个月之后,毛主席才给他回了信。郭仕逵收到信后,一时间喜出望外,拿着信到处“炫耀”:毛主席没有忘记我们啊!可是打开信,顿时傻眼了,只见上面写道:
仕逵先生:
去年十月五日来信收到,迟复为歉。先生处境困难,深为系念。工作问题,仍就近设法等候机会为宜,不宜远出省外,徒劳往返。
毛泽东
一九五0年三月十四日
郭仕逵家里确实困难,自己没有工作,而家里人口众多,个个都需要张嘴吃饭。郭仕逵等不及了,便向邻居借了20元钱,拿着毛主席的亲笔来信,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去找毛主席。怎料到北京后,毛主席工作缠身,一直没有机会见面,但是毛主席也非常友好地将他安排在附近的宾馆。过了几日,毛主席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和郭仕逵见了面。
图|毛泽东
见面之后,毛主席询问他的叔叔郭鹿宾的情况,原来,大革命失败后,郭鹿宾便参加了地下党,后来去延安工作,再回到湘潭时,受到了反动派的追捕,无奈之下,只能远赴加拿大。
毛主席听后,叹息道:“郭鹿宾这样的同志,真的太可惜了,如果还在国内,我一定请他到北京做客。”
在谈到郭仕逵的家庭情况时,郭仕逵说:“我没有工作,一直在家里务农,家里好几口需要养活,光景不算太好。”随后又不忘补充一句:“这次来北京的路费,还是向邻居借的!”毛主席听了郭仕逵的诉苦,心中也是十分无奈。
怎料郭仕逵借着毛主席询问家庭情况,又谈起了介绍工作的事情,当初毛主席在信中已经直言拒绝,此时旧事重提,不免叫人下不来台,但是毛主席心里明白,郭仕逵没有文化,自然谈不上有何心机,现下这番诉说,只是思想觉悟低,并无其他恶意。
图|毛泽东
毛主席说:“你救过我,我很感谢你,但是这是我们之间的私情,安排工作,那是人民政府的事情,属于公事,得公事公办,我不能拿国家权力来徇私情。”
郭仕逵听罢,明白了毛主席的良苦用心,不禁对他的“公私分明”而感到钦佩。
毛主席说:“既然来了,就在北京好好玩几天。”在毛主席的安排下,郭仕逵在北京待了一个月,见了不少世面,但是离家时间久了,不免对家乡心生思念,便向毛主席辞别。
离别前,毛主席送给郭仕逵一件军大衣,并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300元钱,这对于郭仕逵来说,已经是一笔“巨款”,够一家子用好些年。毛主席虽然没有直接给他安排工作,但是竭尽全力地帮助了这位“救命恩人”。
图|毛泽东
经过上次一番谈话,郭仕逵的思想觉悟有了进一步提升,他担心这300元是公家的钱,毛主席“挪用公款,”说什么也不收,毛主席知道原因后哈哈大笑,说道:“你放心收下吧,这是我个人稿费所得,是我自己的钱,不是公款,放心花吧!”
郭仕逵这才肯收下,坐上了回往湖南的火车。
郭仕逵第二次赴京提请求,听到毛主席的回答喜笑颜开
1953年,郭仕逵给毛主席写信,表达去北京探望的夙愿,毛主席回信同意,他便风尘仆仆、千里迢迢地来到北京,见到毛主席。
郭仕逵二次赴京,也是来向毛主席提请求来的,但这次的请求不是让毛主席给安排工作。原来,郭仕逵居住的那个村子,名字叫做广福村,自上次郭仕逵来到北京见到毛主席,回乡后村民们便提议将“广福村”改名为“见东村”,因此郭仕逵此番前来,向毛主席提出这个请求,并希望批准。
毛主席问:“为什么要这样改?”
图|毛泽东
郭仕逵直言,所谓“见东”,便是“见到毛主席”之意,郭仕逵代表广福村的全体村民见到了毛主席,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幸福,更是全村人的幸福。
毛主席听后直摇头:“这个提法不妥,我只是共产党中的一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毛主席更是心系百姓,甘为“孺子牛”,虽然广福村村民改名字一事出于对毛主席的爱戴,但是这并不符合毛主席的一贯理念。
郭仕逵听毛主席这么说,以为毛主席要拒绝,失望的神色顿时涌现出来。毛主席突然话风一转,说道:“你们要改村名是你们的自由,我也不多做勉强。”
毛主席如此回答,便是说明,在改名字这件事情上,完全看村里的意愿,这项权力完全掌握在村民的手里,郭仕逵听后喜笑颜开,在北京待了几日,便回乡了。
图|毛泽东
回到广福村后,郭仕逵将此番赴京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并表明毛主席对改村名一事不赞成、却也不作反对意见,一切根据村民的意愿,大家听后非常高兴。自此,广福村便更名为“见东村”,后来,为了提高村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又将“见东村”改为“建东村”,即努力建设家乡的意思。
从此以后,郭仕逵便再没有去过北京,也没有再见到过毛主席,但是曾写过几封信,给毛主席汇报家乡的建设情况,毛主席知道郭仕逵的家里还没有摆脱贫困,便又从稿费中支出300元钱,给他寄了过去,在毛主席的接济下,郭仕逵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
图|郭仕逵 碑文
1959年,郭仕逵去世,根据他的生平,他的孩子们将他的事迹刻在碑文上:
“先父系湖南湘潭县云湖桥镇建东村人。生于一八九九年,享年六十岁。生前是正直的农民,追求进步思想。曾于一九二五年七月,得知军阀派兵去韶山抓捕毛泽东的消息后,从湘潭抄近路赶往韶山冲,告知毛泽东,毛泽东连夜撤离,转危为安……”
小结
毛主席是一个懂感恩的人,更是一个恪守原则的人。郭仕逵曾冒险给他送信,让他脱离险境,免受反动派的迫害,在他心里,对郭仕逵的感激不言而喻。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报恩,并不是没有原则,没有底线,如果给郭仕逵谋一份工作,对于毛主席来说,是一件极其容易的事情,但是他不利用手中特权,公是公,私是私,公私不能混淆在一起,于私是感激,于公便要“公事公办”,也正因为如此,毛主席一生为人爱戴、后人歌颂。
图|毛泽东
郭仕逵想通过与毛主席的“特殊关系”谋取幸福,自然不符合毛主席的处事理念,郭仕逵没有加入共产党的革命队伍中,没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毛主席循循善诱,悉心教导,让郭仕逵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误把毛主席给他的300元钱当做“公款”而拒绝。
在革命的战火年代,郭仕逵不顾个人危险,帮助党、帮助毛主席、帮助湘潭地区的贫困人民,也折射中伟大的奉献精神,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也当“前事不忘”,继承这种精神,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