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刘禅作为蜀汉最后一位皇帝,又是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在不少人看来,阿斗为人不思进取,只会整天玩乐,即使有诸葛亮这样的名臣辅助和教导也无济于事,最终导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还落下了“乐不思蜀”这样的千古笑柄。
在刘禅投降后,一直遭到司马昭的猜忌,刘禅在投降后又写了哪3个字?以至于司马昭放弃了杀他。倒着读又有什么含义呢?
事件缘由:
东汉末年起兵时,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辅佐,只为为了争得一方霸业。到了后期孙刘联军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刘备在221年称帝(蜀汉阳烈布),国号汉,年号章武。
蜀汉章武元年,关羽被杀、荆州沦陷和张飞被害,刚登帝位不久的刘备亲自统领大军征伐东吴。此后在222年吴蜀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被陆逊打败,元气大伤,刘备退守白帝城。
章武三年春,刘备病重,在刘备生命的最后时刻,丞相诸葛亮奔赴永安宫受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帝城托孤,刘备留下遗嘱,给后主刘禅抛下元气大伤、疲弱不堪的蜀汉烂摊子,带着未竟之志溘然长逝。
此后诸葛亮尽心的辅佐蜀汉刘禅,一边治理国家休养生息,一边北伐征讨曹魏。刘禅的童年也过得相当悲催,当时刘备不是在被曹操打,就是在被曹操追杀的路上,刘禅一个小婴儿跟着他四处奔逃,朝不保夕。
直到后来刘备在强行接手了族兄弟刘璋的益州之后,终于有了富庶一块稳定的地盘,刘禅这个继承人终于享受起了太子的待遇,生活质量直线上升,还有诸葛亮这样的千古奇才专职家教。
也是在这段时间内,刘禅和诸葛亮建立了相当亲密的感情连接,毕竟刘备的心思都花在自己的雄图霸业上了,长久陪着刘禅、教他读书做人的只有长期镇守后方的诸葛亮。
辅佐刘禅:
但随着刘备伐吴失败,蜀汉的重担一下就交到了刘禅身上,没有心理准备的刘禅,只能被迫接受这些父辈的理想,刘禅将权力全部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也不负重托,将蜀汉治理的井井有条,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刘禅并非昏庸,他是可以明辨忠奸的。
而刘禅作为君主来说也算的上合格,只是刘备和诸葛亮对他的要求太高了,希望他能成为一统天下的君王,对于一个没有理想的人,确实有点强人所难了。
而诸葛亮接手之后,第一件事就派邓芝出使吴国,与孙权修复两国同盟关系。邓芝向孙权阐明只有联合才是符合两国最根本的利益。吴蜀两国还就灭魏后领土问题进行了“谈判”,划定今后领土的划分,缔结了双方互不侵犯的条约。
暂时缓解了外部危机之后,诸葛亮起兵到南方平叛,诸葛亮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毕竟当时的少数民族生活在深山老林中,蜀国还没有能力进行直接统治,而是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官,治理蜀国南方地区。这才有我们熟悉的对孟获的“七擒七纵”的故事。
诸葛亮主政蜀汉期间,诸葛亮推行清正廉明的法度,做到“无恶不惩,无善不赏”,更是以身作则,同时诸葛亮还积极推行发展生产的政策,奖励农业,减轻税赋,抑制豪强兼并土地,并让士兵参与屯田等措施。这些都为蜀汉民生休养生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为诸葛亮后来的北伐提供相应的物资保障。
而刘禅虽然听从父亲的遗愿追随诸葛亮,但在治理国家时,与诸葛亮意见不一致,尤其是对北伐表示消极态度。
从出兵伐魏到诸葛亮身死,一共发动6次北伐战争。而刘禅也不是一味的做甩手掌柜,诸葛亮几次北伐的时候,他都坐镇大后方,选举贤能,安福百姓,筹备粮草,为诸葛亮稳定了大后方的局势,让他能够没有后顾之忧的全力北伐,虽然最后北伐失败,但刘禅和诸葛亮还是尽量保住了蜀汉的老底儿,没有让魏国打进来。
一直到了司马昭时期,此时诸葛亮已经死了十几年了,蜀汉在刘禅的治理下,百姓休养生息过的还是比较稳定的,司马昭认为时机也已经成熟了,曹魏的大权也都相继落到了司马昭手中,由此开始了攻打蜀汉。
攻打蜀汉:
景耀六年,司马昭经过多年的养精蓄锐,后又得到探子报说,蜀汉朝廷内部不和,大将军姜维率主力驻在沓中屯田避祸,认为伐蜀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派镇西将军钟会和邓艾兴兵入川,开始攻打蜀国。
司马昭集重兵十八万,分三路向蜀汉发动进攻,邓艾率兵三万从狄道到沓中进攻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带兵三万从祁山出发驻军武街,断绝姜维的退路,镇西将军钟会率领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从骆谷进攻汉中,直攻中线直扼核心。
蜀国大将军姜维率军死守剑阁,将魏军主力阻挡于剑阁天险之外。但邓艾“暗度陈仓”,率精兵绕道阴平,直逼成都。
当时刘禅也曾向东吴求救,吴国派出了丁封、孙异等救蜀。但东吴虽在面上和蜀汉是盟军,但此时未必全力相救,它知道自己就是魏国下一个目标。他定会保存实力,不会为了蜀汉轻易冒险。
此时的蜀国,全部指望都在姜维身上,此时的姜维已退守剑阁,被魏国大军所困
姜维被邓艾所牵制,退驻阴平,与廖化会师。而曹魏主力部队钟会军出骆谷,直取汉中外沿,蜀汉兵布防不及,汉、乐二城马上被围困。
江油失守后,刘禅派诸葛瞻抗击邓艾,黄崇劝告诸葛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但诸葛瞻犹豫不决,被邓艾夺取了险地。邓艾立即派其子邓忠及师纂等,从左右两面进攻蜀军。魏军进占绵竹,并立即进军成都。
当时蜀汉兵多在剑阁,而成都兵少。当蜀君臣闻魏军到来时,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议先逃向南中地区,也有人建议东投孙吴,其中谯周则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
谯周则表示敢打包票。他说,现在东吴尚未臣服,曹魏肯定受降,也必须受降,还得给我们礼遇。如果不封土赐爵给陛下,我谯周愿前往京师据理力争。
于是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魏军占领成都,同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曹魏方面果然客客气气的将刘禅送到了洛阳。在这里,刘禅虽然依旧享受着荣华富贵,还被封为了“安乐公”食邑万户,
而司马昭作为一个谋朝篡位的人,他的疑心是十分重的,他不光对刘禅,还对自己的周围部下也是不断的猜忌。帮助司马昭灭亡蜀汉的部下邓艾跟钟会,也都相继被杀害。
诛杀部下:
邓艾在灭蜀后,为刘禅请封扶风王,又上书伐吴,引起司马昭猜忌。钟会此时野心膨胀,与卫瓘、胡烈等人上书说邓艾有谋反的迹象。
结果邓艾父子被捕,押往洛阳。邓艾被捕后,而钟会独大于蜀中,与希望恢复汉室的姜维联合发动叛乱。
钟会打算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攻打孟津、洛阳,夺取天下。
但司马昭早已派贾充领一万余兵占据斜谷,自领十万兵屯于长安。结果钟会决定占据巴蜀,割据西南,于正月十六,正式讨伐司马昭,魏将皆不服从。
有人建议钟会屠杀牙门骑督以上官职的人,但钟会犹豫不决,结果胡烈于正月十八起兵反抗。魏军于成都城内激战,姜维率先被杀,不久魏兵杀死钟会,死伤数百人。
在钟会被杀后,邓艾的部下们想把邓艾迎接回来,但卫瓘派田续追击邓艾,双方在绵竹附近遇上,邓艾被杀,至此钟会之乱结束。
遭到司马昭猜忌的部下全部被清除。而面对蜀汉投降的刘禅,就算司马昭不猜忌,也会危机的意识也会让他不得不猜忌。
所以他不光试探了刘禅这一次,之前也试探过很多次,乐不思蜀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试探刘禅:
蜀汉灭亡以后,蜀汉后主刘禅全家迁居洛阳。魏元帝咸熙元年,刘禅跟他的子孙和蜀汉原来的大臣一共50多人被封了侯。
晋王司马昭专门大摆酒宴,款待刘禅和他的旧臣。席间,司马昭特地叫人为刘禅表演蜀汉歌舞,想试探试探他。蜀汉的大臣看了都黯然伤神,只有刘禅高兴得又说又笑。
又过了几天,司马昭问刘禅:“你还想不想蜀地?”刘禅答道:“我在这里很快乐,不想蜀地。”
原蜀汉秘书令郤正私下对刘禅说:“晋王再问,要一边哭一边说:‘祖先的坟墓都远在岷、蜀,我没法尽孝,常常望着西边暗自悲伤,没有一天不想念的。’然后闭上眼睛就行了。”刘禅点了点头。
过了不久,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你还想念蜀地吗?”刘禅想起郤正的叮嘱,就依样画葫芦地说了一遍。末了紧闭双眼,装作要哭的样子。
司马昭听了一愣,问:“你说的怎么那么像郤正的话。”刘禅惊讶地睁开眼,傻乎乎地盯着司马昭说:“就是他教我的。晋王怎么知道?”
旁边的人听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司马昭知道刘禅实在不成器,也就不再防备他了。
纵然是这样,司马昭对刘禅还是不放心,下令将刘禅,以及与刘禅有关的眷属、旧臣、下属等羁押到了一个小山窝里了,让他们了此残生。此外又另外安排一行部队时刻监督刘禅的情况。
当时,刘禅将那里当做自己的家一样经营,还获得了当地人的好评。更甚至,老百姓还将那里更名为“蜀村”,就是为了来表达对刘禅的尊敬。
听到这个消息后,司马昭大惊,因为刘禅太得民心,对他的政权会产生威胁,此时他再度动了杀心。
刘禅想要在魏国这个敌对的国家,保住一条小命,有些东西总是要牺牲的,为了能够表示自己的顺服,刘禅还在大门外挂了一块牌子,上书三字“中山寨”,莫名其妙的挂上这么一个牌子,负责监视刘禅的使者,立刻就将这件事告知了司马昭。
身边的大臣们都十分奇怪,向司马昭询问原因,司马昭直接来了一句:“倒着念!”中山寨倒着念就是“寨山中”,也就是在山中的意思,刘禅这是借此向司马昭表达自己没有野心,只想过闲云野鹤的日子。
大臣们这才恍然大悟,从此不再把刘禅放在眼里,刘禅也因此得以善终。
结语:
从刘禅投降后写的三个字到最后善终等等事件,都可以看出刘禅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一方面,就刘禅的历史功绩来说,主要体现在守住蜀汉长达数十年,虽然能力比起曹操、孙权以及自己的父亲刘备来说差些,但是维护了蜀汉的数十年的稳定。还是值得肯定的。
刘禅的一生,是对顺应时势和智慧的最好诠释。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的“装傻”并非全是软弱,而是在保全自己与家人的同时,用宽容和忍耐面对复杂政治局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