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林彪,总是令人唏嘘。
虽然在七十年代林彪犯下严重错误,但在革命年代,林彪却是当之无愧的“军神”,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而在他的一生中,曾说过五个惊天预言,当初无人信,然而却在之后一一应验。
林彪究竟说了什么呢?
二战中的林彪:两个重要判断
说起平型关大捷,人们的印象可能止于林彪打了一场好仗,却很少知道林彪因为这场仗,撞上个乌龙事件。
在平型关大捷中,林彪俘获了日军大量物资,其中也包括日军的棉衣。
在当时物资短缺的中国,日军的军制棉衣可是个好东西,林彪美滋滋的拿起一件穿上。
没想到的是,衣服还没穿热乎,一名阎锡山部下的士兵就把林彪当作日军的残部,迎面就给他来了一枪。
还好这士兵准头不好,林彪没被一枪爆头,但子弹打中脊髓,若不及时治疗也会留下后遗症。
由于当时国内医疗条件较差,上级得知后,赶紧联系苏联方面,把林彪送到苏联救治。
12月,林彪抵达了莫斯科,苏联以莫洛托夫为首的几位苏联高官前来接待。
此时,林彪抗日的战绩已经传到苏联,莫洛托夫等人也是有所耳闻,心中也十分好奇这位东方的名将,到底有何异于常人的地方。
然而,正式见到林彪后,莫洛托夫却有些失望。
在他的设想中,林彪应该是一个目光锐利、英武不凡的健壮男子。
但实际上,林彪只是一个身材瘦小、丢人堆里,都不一定能找到他的普通男人。
虽然常说“人不可貌相”,但苏联人民风豪迈,即使是在军队高层里,比拼个人武力也是一件津津乐道的事情。
而看林彪的外表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也难免苏联军官会感到失望。
时间很快到了1939年春季,此时的纳粹德国专注于西部战场,磨刀霍霍准备拿下整个西欧和西北欧。
在西面战场上,比利时、瑞士等国体量小,不足为惧;
英国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只能派出一部分兵力前往法国,况且主战派丘吉尔还未就任首相,英国内部对于“是否全面向德国宣战”争论不休,还没有定论。
所以,德国的最大敌人,显然是号称拥有“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国。
因此,此时的法国和德国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苏联虽然在德国东边,但是欧洲战场的局势也十分关心。
斯大林特地召开了一场军事会议,预测德国与法国之间的战争走向。
在这场会议中,斯大林不仅邀请了苏联的军官,也有外国的军事家,林彪也在其列。
会议刚一召开,斯大林就抛出一个重要问题:德国会如何进攻法国?
早在一战中,德国和法国已经交过手,那时候的法国依靠挖堑壕,打阵地战的方式,成功防守住了德国的迅猛进攻。
法国在那场战争中,尝到了阵地战的甜头,养成了“路径依赖”。
在此时两国再次剑拔弩张的时候,法国人再次想到了阵地战。
他们投入了大量军费,又联合了英国军队,在法德边境上修筑了一条“马奇诺防线”。
这条防线依地形而建,沿线军事设施十分齐全,德国想要攻下十分困难。
而在斯大林抛出问题后,在场众人也围绕马奇诺防线,苦苦思索德国会怎么进攻法国。
几个小时后,在场军官陆续发言,他们基本分属于两个观点:一个是德国会集中一点攻破马奇诺防线;另一个则是借道比利时,绕过马奇诺迂回进入法国。
但强攻会耗费大量兵力,也容易进入英法联军的包围圈。
而绕道比利时也不现实,比利时早已向法国释放亲近的信号,况且法国也派军队盯防和比利时的边境。
就在会议陷入僵局的时候,斯大林看向了一直沉默的林彪,示意他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他军官也看向林彪,好奇这位来自中国的军官,有什么独特见解。
林彪先是客套了几句话,而后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德军会选择绕道比利时,但并不是直接从比利时腹地进入法国,而是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
阿登高地位于法比交界地带,地势十分崎岖,现代化的机械部队很难通过,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也就没有修到这里。
也正因为阿登高地的独特地理环境,在听到林彪的猜测后,在座的军官不以为然。
在他们看来,德军的机械化部队不可能通过阿登高地。
即使冒险进入,机械化部队的行军速度也会十分缓慢,法军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布置。
然而结果却正如林彪所预言的那样,德军以阿登高地为突破口,几十天速通了法国,让法国劳民伤财修建的防线成了笑话。
第二个预言,则与苏德战争有关。
1940年9月,德国在西线进攻英国失败后,苏联预感到德国要将重心转移到东线,于是召开了一场会议,林彪再次参会。
在会议,苏联的将领觉得,苏联国土面积极为广阔,军事力量也十分强大,必然不敢直接进攻苏联腹地,而是先会进攻距离莫斯科较远的乌克兰地区,在攻下后以乌克兰为筹码与苏联谈判。
林彪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德国入侵苏联绝不是为了敲诈勒索,而且真的要全面入侵苏联,以德军闪电战的作风,应该会从波罗的海发起进攻,派出精锐部队,如一把尖刀直插莫斯科。
然而,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苏联高层,并没有把林彪的话放在心上,这也导致苏联最终吃了大亏。
1941年6月,如林彪预测的那样,德国派出350万大军,从波罗的海发动闪电战。
不到一个月,苏军总伤亡超过百万,莫斯科更是险些被德军攻占。
这样的结果,也让斯大林想起来当初林彪的判断。
在林彪回到中国继续抗战后,斯大林还多次打听他在中国的战绩,称赞他为“天才战将”。
识破印度真面目
林彪的第三个预言,则与印度有关系。
印度与中国在近代同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也算是同病相怜,因此独立之初关系也是十分不错。
但随着时间推移,印度依靠英国留下来的工业基础发展国力,自认为强于中国,内心也滋生出了一些小心思。
印度认为,自己曾是英国在南亚最重要的殖民地,那英国走后,英国过去的地位也应由自己来接手,南亚、东南亚的国家都应该听自己的。
但有中国在旁边,南亚、东南亚的事情,自己无法完全掌握,印度的高层十分不忿。
进入六十年代,印度鼓动西藏独立,频繁派出军队侵扰中印边境。
新中国实在忍无可忍,准备派出军队收拾印度一顿。
在中央的选派下,时任国防部的林彪为主帅,负责全局的统筹工作。
林彪也丝毫没有小看印度,立刻着手研究印军的破绽。
经过研究,林彪发现,虽然印度独立后声称消灭的种姓制度,但印军内部的等级制度依然十分森严,有能之士无法晋升,一些没有能力的人却身居高位,这让印军内部有着巨大的矛盾。
底层的看高层的不爽,自然也不愿意听调度,这就导致印军的军队执行效率极慢。
中国可以依靠这一弱点,灵活行军,打印军一个措手不及。
在林彪和前线军官的联合指挥下,解放军熟练运用运动战,战争开始不久就消灭了印方三个集团军。
一个月后,已经打进印度境内的中方宣布撤军。
而被打服了的印度也没了之前的嚣张气焰,接受了中方的和平协议。
在向中央递交的总结报告中,林彪提出了自己的论断:印度欺软怕硬,这次敢挑衅中国也是错估了中国的实力,但在中国展现出自己的实力后,三十年内,印度绝对不敢再来犯中国。
如林彪所言,之后几十年里,中印边境再也没有爆发什么大的冲突。
直到近几年,印度才再次挑起事端。
越南战役的“拖”字决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了巩固自己在东南亚的霸主地位,故意制造“北部湾事件”,挑起越南战争。
在越南战争中,越南分为北越和南越。
北越是社会主义政权,南越是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
在战争之初,美国大力支持南越,导致北越节节败退,形势十分危急。
美国不仅扶持南越,还派战斗机前往海南、广西等地投放炸弹,危害到了中国国民安全。
人民安危不容有失,虽然当时中国的条件也很困难,但还是拿出了一大批物资支援北越。
再加上苏联的支持,北越总算站稳了脚跟。
虽然稳住了局势,但对于如何打赢这场仗,北越却还没有思路。
因此,北越领导人们打算找一位军事专家问问。
辗转多人后,北越领导人找到了林彪,询问应该如何打赢美国。
林彪只是说了一个字:拖!
俗话说得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美国家大业大,需要担心这场越南战争会不会拖垮美国的经济。
而越南长期战乱,本就没有所谓的经济发展可言,时间一长,美国自然撑不下去。
况且,出兵是美国政府的意愿,而不是全体美国民众的意愿。
事实上,美国民众十分反感越南战争,也为此进行了多次游戏。
因此,林彪的“拖”字决看似草率,但确是越南打赢这场仗的唯一出路。
果然,进入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遭遇困境,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民众抗议声音越来越强烈。
美国最终撤出越南,北越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原子弹的重要性
作为久经沙场的元帅,林彪深知先进武器在近现代战争发挥的巨大作用。
原子弹作为战略性武器,其重要性自然更不用多说。
进入六十年代,天灾和人祸接踵而至,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饥荒也席卷了中国大地。
然而,矛盾的是,此时的原子弹研制已经进入关键阶段,需要大量的资源。
到底要不要继续研制原子弹,成了当时党中央争论的话题!
而林彪经过细致的考察后,他认为:中国的原子弹有极大把握研制成功,如果不研制原子弹,中国在国际上始终无法抬起头来。
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国防部部长,林彪的话相当有说服力。
在林彪的极力推动下,原子弹项目得以保留下来。
事情果然如林彪所料,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在那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真正走向了军事强国的道路,其影响延续至今!
参考文献:
房功利《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再辨析》
徐临江《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大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