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投资是什么?
“股神”巴菲特曾回答说:其实你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是跟什么人结婚。在选择伴侣上,如果你错了,将让你损失很多,而且,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更多是哄孩子的陈词滥调,不值一哂。可是,今天导演张纪中的故事,却会让这些冷笑者深思。
1、今年4月5日,著名导演樊馨蔓状告前夫张纪中侵犯隐私权一案,迎来了一审宣判:
判处张纪中赔偿樊馨蔓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并公开对女方赔礼道歉。 一时间有关 “张纪中被判公开道歉” 的词条冲上了热搜。
2、8月1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公告:张纪中未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致歉义务,樊馨蔓申请强制执行。
原来,张纪中虽然被判要向樊馨蔓赔礼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害抚慰金2.5万元,但他一直没有去落实,这下把樊馨蔓气得,再次上法院。
当然,2.5万元对樊馨蔓估计也就是一根毛。
但人家争的就是一口气,就是要让张纪中难堪。
这事过后,大家以为这一对冤家该消停了吧?
3、对不起,且着呢:刚刚又传来消息,他们合伙的公司也开始撕逼了。
据天眼查显示,10月24日,上海纪中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一则破产审查案件,申请人为上海纪中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经办法院为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信息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12月,注册资本3000万元,张纪中前妻樊某蔓为法定代表人,持股34.67%;张纪中持股45.85%为第一大股东。
据报道,张纪中与樊某蔓仍有多家合伙公司,这些公司因为经善不善、搞得负载累累,现在樊某蔓想把债务甩给张纪中,张纪中却一口咬定,这其中一切债权债务均与自己无关。
接下来,估计这俩又该对薄公堂,撕得死去活来了。
看到这一出出闹剧,真让人唏嘘不已。
要知道,樊馨蔓和张纪中,当年可是爱得如漆如胶、恋得死去活来。
想当年,1951年生的张纪中比1966年生的樊馨蔓整整大了15岁,在同居十几年后,两人2002年结婚。
大家都知道张纪中是大导演,可能不知道,樊馨蔓也是一个超级女强人。
她曾是央视第九届《感动中国》总导演,樊馨蔓无论是写人物传记还是拍摄纪录片,都妙手天才。
不是天生地设、珠联璧合的一对?
然而故事的开头有多浪漫,结尾就有多狼狈,而这一切的导火索,是张纪中和樊馨蔓都先后出轨了。
二
诸位客官,大家看现在张纪中,是不是一个满脸白胡子的糟老头子?
不得不说,时光就是一把杀猪刀,话说张纪中年轻时是很帅的,俘获了一个叫王玎的女孩。
1988年,张纪中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遇到了比自己小15岁的杭州姑娘樊馨蔓。
正所谓郎才女貌、干柴烈火,两人一见钟情,开始了激情的同居生活,张纪中也把妻子王玎忘光光。
纸包不住火,王玎知道张纪中出轨后,主动离婚,这样同居12年的张纪中,终于和樊馨蔓登记结婚。
不得不说,张纪中和樊馨蔓双剑合璧,搞了不少作品,也赚了不少钱,全家财务自由,然后这些钱都登记在张纪中名下。
话说男人有钱就变坏,更何况原本就风流的张导。
成为有钱人的张纪中,开始了婚外感情生活,金屋藏娇,而这个美娇娥就是张导的现任杜星霖,当时还是张导的助理。
樊馨蔓也是个狠人,知道张纪中出轨后,居然以牙还牙,和张纪中的干儿子肖齐也搞上了。
张纪中不是导演吗,肖齐是他的御用摄影师,两个人关系情同父子,张纪中认他作干儿子。
果然,这干儿子够孝顺的,知道老张金屋藏娇、无暇顾及发妻,干脆把师母照顾到床上去了。
2016年12月底,张纪中付给樊馨蔓3亿分手费,两人离婚。
2017年3月,张纪中娶了杜星霖。
这年张纪中66岁,杜星霖35岁。
话说,张纪中现任妻子,可是比张纪中小了31岁,配上张导的满头白发,堪称一树梨花压海棠。
三
不过,张导这次结婚,收获还是颇丰的。
近日,他再次霸占了娱乐圈的头条,因为他40岁刚出头儿的小娇妻马上就又要为他生孩子了。
这已经是他们第四个孩子了,更加令人震惊的是,他宣称这次是“自然怀孕”。
自然怀孕,也就是说,这次不是试管,而是张导自力更生、播种出来的。
本应风烛残年的年纪,却依旧是生龙活虎,勇娶娇妻,而且还一生再生,生命力爆棚。
说实话,之前嘲讽张纪中,后来理解张纪中,现在有点羡慕张纪中,以后……再说吧。
反正在我认识的朋友里面,没有几个人比他岳母还大11岁。
我们祝愿张纪中和杜星霖能平稳走过婚姻吧,但说实话,张纪中等影视圈这些狗血八卦,真够让人瞠目结舌的,也让人对他们能否过好锅碗瓢盆的婚姻生活,缺乏信心。
说到底,这和明星的神经系统特质和生活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其次,我经常说:女人这一辈子最需要过的一关是“情”关,只有过了情关的女人,才能真正幸福的生活。
男人这一辈子最需要过的一关是“欲”关,只有过了欲关的男人,才能真正地做到无敌。
更何况,有才华的艺术家、明星和运动员,恰恰是多巴胺、荷尔蒙分泌最多的一群人。
当然,说这个,并不是要为张导解释什么,他们怎么造他们的狗血、怎么上他们的法庭、是他们自个的事。
我这里只是说,对公众人物的欣赏,应时刻提醒自己仅应止于公开作品相关的层面,而不要犯“晕轮效应”的错误。
至于那些被包装出来的人设,大家就不要太当真了。
吃吃瓜就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