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随着矿业股票的暴跌,清朝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的首次股灾。到了民国,尽管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但人性好赌,本着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国民炒股热情不减。于是在1921年又爆发了民国十年的“信交风潮”,大量信托交易所倒闭,盛极一时的股市转入低潮。
这次股灾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从大的方向来说,甚至改写了中国历史。因为一个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人物,蒋介石,在这次股灾赔得血本无归,走投无路,为还债,拜入黑帮大佬黄金荣门下,接着,输得一无所有的他,走上了北伐之路。
1.信交风潮的兴起
一战前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经济也起伏不断。在这危险和机遇并存的年代,不少人一头扎进了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的热潮中,形成了一股“信交风潮”。
在中国,交易所的成立,最早可以追溯到股份制企业越来越多的19世纪80年代。1914年,经过长期准备,当时的农商部长张謇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证券交易所法》。1918年,北京证券交易所率先开办,成为中国自己开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920年,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和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先开业。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时代。
而信托呢?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托起源于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它在中国的舞台上初露面,要数1913年,日本在大连成立的信托株式会社。今天的信托,简单来说,是委托人把自己的财产交给信托人管理。可当时的信托,主要业务是什么强制保证买卖执行、办理清算之类的工作,相当于给交易加一层保障。
当时的中国信托市场一片空白,日本人想来分一杯羹,别的国家当然不甘落后。1914年,美国也在当时的金融中心上海设立信托公司。以它俩为起点,各大外商陆陆续续在中国开办了二十多家信托公司。
20世纪20年代初,交易所和信托行业一片红火,又一片混乱。
一开始,各个交易所还只是本分地充当证券和商品买卖的中介,收取佣金。可是和市面上流通的证券和商品比起来,交易所的数量显得有点太多了。于是,有的交易所就把本所的股票也作为交易筹码,拿出来买卖。
还有,已经发行的流通股虽然有限,可还有很多公司打算发股票还没发,也得把这些还没发行的股票利用起来。怎么利用呢?这时就轮到信托公司大显身手了。只要公司找到它们,说自己打算要发行股票,它们就可以开出一个收据或者是认股凭证。这些票据、凭证,有了信托业的保证,就和股票一样,可以流通、转手。在全民投机的风潮下,那些倒卖者,往往能够获得高额利润。
如果说晚清的股灾,是公司使劲吹牛,投资者盲目投资造成的,那民国的这一次“信交风潮”表现出来的,则是当时整个金融行业的沆瀣一气。且不说交易所和信托公司之间的相互利用、哄抬股价,在各大银行和钱庄,上到老板、下到普通职员,也有不少都直接参与到交易所或投机公司的投机链条中。有的钱庄经理在兼任交易所的经纪人,使劲忽悠人们来钱庄借贷,以小博大;还有的直接下场自己做起了套利交易,以虚带虚。
在这种背景下的金融繁荣,其实就是典型的金融泡沫。当一支股票被不理智的人捧到了它不该有的价格,那么离下跌也就不远了。当一个行业被不理智的人捧到了它不该有的位置,那么它的倾覆也近在眼前。倾覆的时点取决于谁?自然不可能取决于帮忙抬轿子的散户,而是那些有放款权力、掌握现钱的人。
很快,到1921年入冬的时候,银行和钱庄见大家实在是太疯狂,疯狂地超出了它们的想象,就打算收紧信贷,把这一年的账给好好地理一理,让自己安全地过个好年。毕竟和赚钱比起来,资金安全更重要。赚五倍和赚十倍,对它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差别,最重要的是不能破产。
信贷收紧了,投机公司猝不及防。在这一年里,它们已经形成了借钱、买进、卖出、盈利的一整个链条。银行、钱庄一转向,这个链条立马就断了,交易不畅了,周转也不灵了,股票的价格是一天天地往下跌。各个交易所和信托公司呢?看着眼前江山一片绿,登门抛售的人络绎不绝,也只能减少每天的营业时间,甚至暂停营业。
不用多久,就有不少企业过不下去,倒闭了。到了1922年的3月,全国上下将近一百五十家交易所,正常营业的只剩下12家。
这一次信交风潮,两年都不到,就完成了从蒸蒸日上到节节下跌的潮起潮落全过程。来得快,去得也快,只留下口袋空空的人们茫然四顾,仿佛做了一场梦。这其中被割韭菜的,就有蒋介石。
2.蒋介石炒股,亏到孩子衣服都买不起
1920年,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它最开始的倡议者、申请者是哪位?正是“国父”孙中山。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和国民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说不清道不明的经济联系。
有一种说法是,孙中山为了筹措革命经费,命令“本党同志”投身证券交易的金钱游戏。蒋介石、张静江、戴季陶等人,就在上海组织了一个名叫“协进社”的社团谋划这件事。和大买办虞洽卿攀关系,再拉拢当时上海工商界中的知名人士共同担任发起人,申请创设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
交易所成立以后,蒋介石等人就是交易所的创办人。而且,他又和陈果夫、朱守梅一起,组建了“茂新号”,挂牌做起了证券和棉花的经纪业务。
蒋介石作为一个投机者,心态相当不合格。茂新号第一天开张,亏了1700元。把他给郁闷得吃不好睡不香。上海交易所自己的股票上市以后大涨一周,同事朱守梅在30元的时候没买,在42元的时候反倒买了一大堆。
蒋介石得知,更是懊恼极了,在日记本上写了一大段吐槽:“今天朋友来我家,说上交所股票已经涨到42元了,我真是又吃惊又发愁:也不知道我托守梅买的股票买成了没。然后我就去茂新号找守梅,想聊聊这事儿。谁知道他告诉我,他已经买好了,买入价就是42元。娘希匹,就不该和没经验的人一起做生意,太不可靠了!过了一会儿,果夫又来了,一脸凄苦、眼泪汪汪地哭诉,看着就可怜。我才知道,这人竟然这么没胆量。”
高位接盘最折磨人的,就是股价波动带来的心理压力。几天以后,上交所股票突然下跌,蒋介石人在福建,接到电报消息,又打开了日记本:“果夫的电报收到了,股票大跌,我亏本7000多元了。生意不好做啊,更别说还有果夫、守梅这两人在坑我。星象家说我五六月份运气不好,果然是真的啊!”(白话版)
不过,蒋公的情绪很快又好了起来。随着后来,市场形势一片大好,陈果夫又随机应变,茂新号很快扭亏为盈,蒋公感觉又活过来了。
当时的蒋夫人陈洁如在回忆录里说起这段日子,是这么描述的:“他整日研究哪个股票好、哪个股票坏,逐渐忘记了心中原有的仇恨。在上海股票大楼中占一个席位相当难得,因而介石工作得既积极又努力……介石像一头老鹰似的盯住市场的走势,高抛低吸,如同老手。”
几个月后,戴季陶想着交易所也建好了,任务完成了,就来找蒋介石一起南下革命。谁知道,蒋介石却早就沉迷在金融游戏里不可自拔,生气地说:“你现在让我出去干别的,就是在折我的寿、要我的命!”
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交易所遍地开花,投机者无孔不入,市场失控了,银行害怕了,信贷收紧了,泡沫破裂了。“信交风潮”过后,茂新号不光赔进了前两年的盈利,本金也亏没了。蒋介石亏得底裤都不剩,只好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给张静江写信,说你弟弟我在上海亏了七千多块,老母亲病逝,求医问药加上丧葬费,又在家乡那边欠了七千块,您能不能帮我筹两千五百块来应应急啊?
为了渲染自己的可怜,蒋还大打感情牌,说我儿蒋经国在上海念书,想买十五块钱的衣服,我拿不出来。我问我参与创办的茂新号要钱,他们都不肯给,唉,“思之伤心”呐!
好说歹说,张静江算是给他汇来了一笔钱救急。可是,哪怕收到了这一笔,蒋介石身上也还是背着一身债。走投无路了,他就想,要不离开上海、回到广州去投奔孙中山。但是,路上怎么说?盘缠不又是一笔钱?这时候,他干出了一件惊掉人眼珠子的事情——经虞恰卿介绍,他拜到了上海青帮大佬黄金荣的门下。
黄金荣何许人也?和杜月笙、张啸林一起开办过三鑫公司,并称“上海三大亨”。黑白两道均沾,甚至连鸦片生意也敢做。蒋介石也是昏了头,居然病急乱投医,向黄金荣递上了一张大红帖子,上书“黄老夫子台前,受业门生蒋志清”——蒋志清就是他早年用过的学名。
经过这么一番磕头行礼,蒋介石成了黄金荣的门徒,抱上了大佬的大腿。大佬把蒋介石的债主给请来,说:“现在,志清是我的徒弟了。他的债,你们尽可以来找我要。”
债主们哪敢要,这不一日之内,蒋介石“无债一身轻”。黄金荣还送了他两百大洋的路费,让他投奔孙中山去了。
五年之后,时移事易,蒋介石从那个还不起钱的穷鬼,摇身一变,成了“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将军”,率领部队进了上海。两人的关系也算乾坤倒转。黄金荣很识时务,立马私底下把那张丢人丢到家了的门生帖子给还了回去。可是,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蒋介石曾经拜入黄金荣门下的事儿还是传了开来。而且,成了蒋介石人生中,一个永远也抹不掉的污点。
特约撰稿人:LXJ,北京大学财政学学士、税务硕士
编辑:莉莉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