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陌生的环境和法律体系带来了全新的叙事,「港漂」成为所有内地实习生打怪升级的大主题。同时,节目也通过对香港职场和都市景观的塑造,给出北上广深之外另一种「旷野」的可能。
访谈 | 张一童(上海)赵铭(上海)
作者 | 赵 铭(上海)
从2019年走到今年,《令人心动的offer》已经成为寿命最长的职场综艺之一。
在第六季,《offer》延续了一、二、五季的律政主题,场景则继上一季的大湾区之后,进一步来到了香港——对于很多法学生来说,正是TVB的律政剧塑造了其对律师职业的最初向往。
陌生的环境和法律体系带来了全新的叙事,「港漂」成为所有内地实习生打怪升级的大主题。同时,节目也通过对香港职场和都市景观的塑造,给出北上广深之外另一种「旷野」的可能。
作为素人综艺中的一种,职场综艺自带悬念,更容易产生剧集化的观看效果;同时由于与年轻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并和就业话题这样的热门议题结合,自带讨论度,成为综艺创作中受欢迎的品类。
其中,《offer》作为赛道头部综艺,一方面跟随时代,折射着这一代年轻人面对职场时的心态、回应着当下的社会情绪;另一方面,对「在职场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向往感,仍然是《offer》系列的核心叙事。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心态,节目监制徐晴希望,节目能引领价值,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努力才会有选择的机会」,并从中发现具体的上升路径。
溯源
1992年,随着TVB第一部职场剧《壹号皇庭》的面世,TVB开启了其职场剧黄金时代。此后陆续有《法网狙击》《法外风云》等多部聚焦于律师行业的剧集风靡内地,在法庭上头戴白色假发的律师大状,塑造了一代人对于律师职业的想象。很多法学生表示,自己是因为看到了TVB的律政剧,才开始对法律专业产生兴趣。
《令人心动的offer6》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将新一季的拍摄地搬到了香港,并将镜头对准了「大律师」这个神秘而又自带光环的职业。
对于这档寿命最长的职场综N代,《offer》一方面要持续满足核心受众对于职场综艺的需求,保证社会价值的底色;一方面也要找到新的新鲜感。
其实早在第五季,监制徐晴就考虑过是否要来到香港,但最终考虑到当时的受众需求,她在熟悉度和新鲜感中选择了前者,把故事放在大家更为熟悉的内地——深圳,并结合大湾区的概念,引入了香港背景的带教律师和实习生。
有了第五季的基础,徐晴在第六季时决定正式溯源,去到香港,去到TVB律政剧的源头,回到法学生们梦开始的地方。
作为一档内地的节目,香港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并不算熟悉,是相对陌生的景观。从观众更能共情的角度出发,「港漂」成为一个立足点。
八位学子中,有六位来自清华、北大、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内地学霸,虽然已经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游刃有余,但香港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起点。
一方面,香港有着和内地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就是一个明显的挑战;而在专业领域,香港有着和内地不同的法系——普通法。香港的「大状」在律师行业是含金量很高的职业。
「从这两个角度来说,他们就是小白。来到国际大都市,带着一丝怯,但又不服输。」徐晴说。这种在全新环境里的打怪升级,成了实习生们成长的一大主线。如何尽快熟悉普通法,如何克服粤语和英语不够熟练的情况,如何面对与内地不同的职场生态,都是在专业之外同样要解决的课题。
从节目制作的角度,城市人文和职场氛围,香港都和内地有很大不同。因此与观众有一定距离,更具有「剧化」的特质。
一方面,节目组凸显了香港职场的仪式感。在香港,职场带着一种仪式感,不管是工作时的职业装,还是制作精良的名片,职场自有一套坚固的内部秩序和公约,不被人情左右。对年轻的观众来说,这个不同的环境能带给他们对于职场新的向往。
另一方面,节目也通过音乐、文案等元素来凸显「港味」,增加观众观看过程中的沉浸感和对于这一国际大都市的向往感。
徐晴表示,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北上广深已经成为一种终极选择。但通过节目可以让大家看到,在香港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还存在着另一种上升通道,从而寻找到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关联。
向往
从第一季到第六季,《offer》系列不变的底色,依然是对于优秀职场人的向往感,观众希望看到他们是如何工作、如何待人接物,这中间存在着一种学习和借鉴的需求。因此,在选角过程中,专业能力始终是第一出发点。
此外,作为素人综艺,吸引观众的是素人们命运的悬念,节目制作也会走向剧情化。从实习生身上找到共鸣和参照,是另一种观看需求。
《offer6》由于节目基调的变化,选角时在强调专业性的基础之上,更注重大家对于香港职场和大律师的向往。
虽然没有第五季黄凯这样极致的角色,但徐晴表示,家庭也许是引起观众共鸣的一个方面,但节目组在选人时,更看重其背景的多元,包括成长经历、学科等等。
「各个维度最好都有人,这样撞在一起才更有火花和化学反应。」既要避免让观众认为这些人物离自己太远,无法共情,也不能脱离了节目组本来具备的慕强底色。「这些人并非天生精英,也是经过自己的奋斗达成的,想告诉观众你也有成为精英的可能。」
在剧集化过程中,菜鸟升级和大神碾压,往往是职场综艺两条重要的故事线。这一季尽管没有黄凯那样的极致人物角色,但观众依然可以从中辨析出不同人物所属的叙事。
《offer6》目前选择的实习生中,每个实习生的个性色彩也逐渐显露。骆鑫和罗仪涵作为来自清北的两位大神,骆鑫从前也是小镇做题家,一步步从县城来到城市,进入最高学府,工作过程中有超越同龄人的冷静和沉着;罗仪涵有着公益律师的职业理想,强大的同理心和接地气的浪漫主义,让她成为人气最高的实习生之一;来自悉尼大学的陈可儿有法学和电影学双学位,也通过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决断果敢的性格,成为几人中的KPI领先者。
陈重瑜、王文翰等则更偏向于菜鸟升级的角色。前者由商科转至法学,最初通过「五胜论」和松弛的社交状态成为其中的「色彩人物」,但在专业领域略为薄弱。王文翰第一次来香港,和陈重瑜一样从最开始的KPI落后,一步步迎头赶上。
带教律师是职场关系中的另一个角色维度。在《offer6》系列中,带教大律师也通过对实习生的指点和辅导,来帮助他们完成成长叙事。
同时,对大律师的记录,也可以满足人们对于香港职场工作日常的好奇心。节目中的三位大律师各有所长,卜亚楠更是首位来自内地的女大律师。他们在成为实习生带路人的同时,也会成为观众的理想范本。
在香港,职场前后辈的关系用「师徒」相称,这是为亲密的情感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承感更为明显,在第五集的酒会上,实习生们跟随大律师前往酒会。在那里,卜亚楠将骆鑫介绍给了自己的师父。这样的细节,也让整季节目的师徒关系更具象化。
在专业维度之外,职场群像的打造则是被《offer》系列观众广为赞扬的一点。尤其是近几年,以熟人关系为核心的群像综艺越来越受到欢迎。《offer》系列每一季结束后,社交媒体上总是流传着关于这些职场发小们的群像混剪二创视频。
当社交媒体上关于同事、上司的表达都偏向负面的时候,《offer》系列呈现了职场中更温情的那一面。徐晴表示,由于竞争激烈,律师行业本身已经足够残酷,对于依然留在这个行业的大律师来说,他们就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行业同盟,这也是大家所向往的和节目组想要呈现的。
实习生们彼此之间互相帮助和鼓励的情谊,也在残酷的职场生态中显得更加难得。「不管你拿没拿到《offer》,这群人都是你在年轻时候陪你患难与共的人,不会轻易走散。尤其是随着大家深入职场,会更有共鸣。」
徐晴提到,群像的打造和实习生的专业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虽然这是一个精英行业,但背后是大家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呈现的就不是精英,而是息息相关的生活。」
窗口
同样作为强剧情综艺,相比恋综,职场综艺天然和现实有着更多勾连,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年轻人面对职场和事业的态度和面貌。
徐晴觉得,相比第一季,这一季的实习生态度更加松弛、「没有那么鸡血满满」。
「大家整体呈现出的是一种可进可退的状态,目的性没有那么强。相较而言倾向于选择真实的做自己。你会感觉到,00后和95后相比确实不是一代人。」
这一点在陈重瑜、罗仪涵身上都能看到。前者从最开始就带着一种体验心态,在实习阶段并没有兵荒马乱,相比「拔得头筹」,似乎更愿意以享受的心态面对这份实习;罗仪涵是观众眼中的头号大神,专业能力过硬,但在团队协作的过程当中,在意识到团队成员方向不对时,也并没有强硬地坚持个人见解。而在王文翰担心自己接下去的走向时,她的那句「让你走或是让你留,都是命运在保护你」,也能让观察室和嘉宾直观地感受到她的达观和淡然。
除了呈现,职场综艺同样具有「回应」和「引领」的作用。
近些年,在「反卷」「世界是个草台班子」「整顿职场」等流行语背后,「职场」在大众语境中,越来越带有一种消极的色彩。综艺作为一种非虚构内容,也要回应观众当下的情绪需求。
如果说第一季《offer》刚刚面世时,每个实习生呈现出的还是「打满鸡血」的奋斗状态;第五季时,外部社会环境和社会心态也在发生着变化。节目组意识到,大家更需要的是安全和熟悉。一条评论让徐晴印象深刻,「希望不再是光鲜亮丽,而更加接地气。」因此,选择了在履历上可能不符合从前的选角标准、但经历更能引起大众共鸣的黄凯。
到了第六季,选在香港一方面能通过「溯源」的方式展现择业初心,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观众看到这些校园学霸在进入自己并不擅长的环境时如何成长,对观众来说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随着职场综艺赛道不断迭代,一档综N代想要保持优势,则必须有独特的内核。
徐晴认为,职场综艺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价值引领。《offer》系列一是通过借助律政主题,在节目通过案例传达价值观念;二是通过实习生的成长线,让更多观众看到努力和知识的价值。
她表示,尽管对于一些观众来说,现阶段并不想看到激烈的竞争,但是拉长时间轴,这仍然会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就如同美国电影的吸引之处在于总是留有一个happy ending,让人保留希望是重要的。
「《offer》作为一个节目,可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至少能做一个平衡,做一个窗口,」一方面让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有机会通过节目接触到「也许不参加节目,一辈子也无法成为」的大律师,一方面也让更多观众看到具体的上升路径,「大状」头衔并非遥不可及——
如果说大律师从前更多依靠传承,有其固定圈层,但卜亚楠是北京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香港第一位女性大律师,则意味着圈层正在被打破。
「也许你不想卷,或者你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但节目至少可以告诉你,努力还是能带来希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