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两天,一个很炸裂的新闻在自媒体上疯狂流传。

根据网友爆料,北京高考语文卷整本书阅读考查方案将调整:

自2026年起,《论语》《红楼梦》不在试卷中单独设题考查;继续在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中安排整本书的考查,范围为《红楼梦》《乡土中国》。

折磨了“京爷”们很多年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就这样在基础教育阶段被“干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消息发表之后,不久就被北京市教委明面上辟谣了,后者给的说法是:

网传内容为不实信息,北京教育考试院没有发布对北京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考查方式调整的相关内容。北京高考语文学科将继续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2025、2026年的北京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内容保持稳定,范围不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话乍一看绝对没问题,但很多事不能乍一看,得慢慢看。

首先虽然说“网传”,但北京市教委没说明白到底是什么网传的,在互联网堪比鱼的记忆里,我们还是能看到包括并且不仅限于《环球时报》曾经发表这条新闻的截图。

这次的消息给人的感觉并不能完全是一个fake news,反倒更像是一个官宣之后的后撤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传截图

众所周知高中是三年,而教改这种事很少是让高三的学生直接改的,都是从高一的娃娃们开始抓起。北京市点明25、26年一切照常,潜台词就是后面新学生怎么教还是未知数。

当然后面可能还会有各种“辟谣”,比如说我们一贯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典范,我们绝对不会删减,然而绝口不提试题怎么样。

反正颇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的风范,给人的感觉就是改就改了,但是要“软着陆”,一下子改了怕大家心脏受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无风不起浪,一个事情在被讨论的时候,要么就是确有其事或者大差不差,要么就是其本身就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被人们期待改变。

北京市之前关于红楼梦的学习和考察情况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相当离谱的,甚至有几分“变态”。

不仅对整本书的全部内容进行文本阅读性质的考察,要求对其中浩如烟海一般的人物关系网络做到熟悉,甚至老师会对《红楼梦》进行逐个章节的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很难不让人怀疑,即使学生学习能力强到爆炸,老师们自身的素质也能不能满足这样的教学需求;毕竟不是每个语文老师都有周汝昌的水平,能够深入浅出地把一本《红楼梦》讲到百家讲坛的水平。

这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消息传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联系了一些前几届的北京学生,做了一个关于《红楼梦》教学感受的调查,其中大多数学生的想法基本上是:

“过于抽象了,根本看不懂。”

“无病呻吟。”

“感觉太刻意解读了,没有人生阅历。”

这些言论倒是和之前留言刚传出来的时候网络上的言论颇有相似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排名前几的评论区基本上都是类似于:

“特么为什么必须考红楼?一直没明白。”

“《红楼梦》在大学里研究正好,高中真没必要。”

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不考红楼,难道考水浒造反精神、考三国的权谋争斗?”

从这里倒是不难看出,对于这则所谓的“谣言”,大家的看法基本上是,如果是假的,希望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么请加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网友的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网友的观点

换而言之,北京人苦曹雪芹久矣。

这里很自然就引出了一个命题:那就是学生到底有没有必要这么认真地在中学里学《红楼梦》,北京市之前一直这么干到底图什么?

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很多时候都被人诟病,不乏有人开玩笑说“除了公平一无是处”。

一些大学教授不得不感慨:大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们摒弃大学之前固化的知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种观点就是当前基础教育全是学一些空泛而模式化的粗浅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发展加以深入,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无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很多地方的“名著导读”,弄来弄去都是“人物概括”“作者介绍”这些东西,题库都快盘出包浆了。

相较于上面这种情况,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的北京城很明显想改变这种情况,所以才有了中学学习全本《红楼梦》的神奇操作。

完整读《红楼》的好处当然不言而喻,在年少时候读经典也是好的。

但当这种东西迎头撞上应试教育的时候,就出现了一种类似于苏联笑话的既视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林黛玉,但一千个林黛玉上考场考出来的分数肯定是不一样的。在“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的大背景下,大家都希望自己笔下的林黛玉能被阅卷老师打高一点分。

况且即使真有一千个人,也未必都愿意读《红楼梦》,但为了分数不得不读,原本让人更进一步的名著反而成了负担。

到最后就变成了老生常谈的那句话:

上头的本意是好的,下面的执行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红楼梦》这次“谣言”和“辟谣”,还延伸出了更多的问题。

在微博上最早的新闻里,其实分析了这次阅读考察方案改变的原因——

根据北京某语文教研负责人说:

“《红楼梦》对很多学生尤其是男生来说,是个难啃的“硬骨头”。“很多男生在阅读《红楼梦》时,心理上就有些排斥,对里面描述的儿女情长、日常生活细节并不感兴趣,之前为了考试被老师逼着硬读。”

这本来是一个很正常的分析,结果这个事就变得“异化”起来,马上有拳师揪住不放,觉得怎么“男生看不懂就要删掉”,随后就是开始带头冲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评论

于是一个本来关于可能事关“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学”这类宏大命题,很快就在讨论中变了味,甚至变得乌烟瘴气起来。

到最后所有人都是立场优先,而非事实如何,反倒是最应该被关注的北京中学生,在讨论中湮没无闻。

鲁迅那句“救救孩子”,现在看来还是应该再去吼两嗓子的。

至于《红楼梦》是不是要滚出北京高考,似乎不再这么重要,倒是《红楼梦》里的那些道理,还在今天颇有价值。

审核丨编辑:翟晨旭

排版丨编辑:立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物篇

░ 观点

░ 杂志

░ 征稿

转载、商务、作者招募合作丨请后台联系,凡本平台显示“原创”标识的文章均可联系编辑转载,未经授权转载视为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