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力电池巨头突然宣布,暂停在德国的两家工厂建设项目!

总投资额高达300亿人民币的项目说停就停,给原本就已陷入中欧贸易摩擦漩涡的欧洲经济,又添了一把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把火看似烧在了德国身上,但实际上,意大利也没能逃过这波冲击。

既然欧盟必须要站在中国的对立面,那就别怪中国叫停在欧洲的所有建厂计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意“梦碎”

德国,一直是欧洲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头羊,但其本土动力电池产业却相对薄弱,高度依赖外部供应,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动力电池。

为了摆脱对中国动力电池的依赖,德国政府和企业界一直希望吸引中国企业赴德投资建厂,以提升本土电池产业的竞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动力电池巨头在德国的建厂项目,被德国人视为“天降甘霖”。

按照原计划,这两座工厂总投资额高达300亿人民币,预计将成为德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不仅能带动数千个就业岗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的是,就这样一项能够造福德国群众的项目,终究是因为欧盟的举措,而逼得中国按下了暂停键。

表面上看,中国企业给出的理由是“公司内部的财务问题”,但实际上,谁心里都清楚,这不过是“客套话”罢了,背后的真正原因,是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德国来说,中国企业暂停建厂,意味着300亿人民币的投资打了水漂,更意味着德国在动力电池领域将继续受制于人。

原本,德国希望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实现动力电池的“国产替代”,但现在看来,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中国企业宣布暂停在德国建厂项目后不久,北欧动力电池巨头——北伏(Northvolt)也宣布裁员1600人,并暂停了电池超级工厂的建设计划。

北伏,可是欧洲电池行业的“扛把子”,连它都扛不住了,欧洲电池行业的未来,还有什么希望?

信息来源:2024年10月25日发表于每日经济新闻——《300亿元投资搁浅?蜂巢能源暂停投建德国电池工厂 业内人士:国内电池厂商出海欧洲压力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原本指望北伏能够扛起欧洲动力电池的大旗,但现在看来,这个希望也破灭了。内忧外患之下,德国的电动汽车产业,还能撑多久?

与德国一样,意大利也为欧盟的“任性”付出了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7月底,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访华,并主动邀请中国车企前往意大利投资建厂,希望绕开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制裁,为意大利的汽车工业注入新的活力。

当时,意大利媒体对此充满期待,觉得这是梅洛尼访华的一个重要收获,甚至认为这能助力意大利汽车工业的复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仅仅过了两个月,意大利就“变脸”了,在10月初举行的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制裁草案投票中,意大利竟然投下了赞成票。

很多人表示,看不懂意大利的操作了,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意大利为什么要出尔反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意大利国内也有一部分人,担心中国车企进入意大利市场后,会对本土车企造成冲击,因此,他们极力游说意大利政府,支持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然而,让意大利没想到的是,中国车企也不是“软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意大利支持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后,中国车企也果断宣布,暂停在意大利的建厂计划。

中国企业撤资,意味着意大利将失去一个振兴汽车工业的宝贵机会,更意味着意大利将继续在电动汽车领域落后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意大利的“失落”,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想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保护自己利益的做法,最终都会自食其果。

信息来源:2024年10月9日发表于环球网——《美媒:欧洲汽车电池企业陷入困境,难以与中企抗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盟的“算盘”落空

德国也好,意大利也罢,都同属欧盟,那欧盟为啥要跟随“美国脚步”,其实早就有迹可循。

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卖得特别好,这让欧盟感到了巨大压力,所以在2023年10月初,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并最终确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盟的这波操作,看似是在维护自身的利益,但实际上却是一招“七伤拳”,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会导致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的价格上涨,这样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的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欧盟的消费者也要为欧盟的“任性”买单,因为中国电动汽车价格上涨,意味着欧洲消费者将要花更多的钱,才能买到心仪的电动汽车。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产业链也非常完整,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税,可能会让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受挫,还可能拖累欧洲电动车行业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而言之,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一招“损人不利己”的昏招,最终只会让欧盟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而中国,在面对欧盟的“挑衅”时,也展现出了大国风范,既没有“忍气吞声”,也没有“以牙还牙”,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理性和克制的应对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中国通过外交渠道,与欧盟进行沟通和交涉,表明了中方的立场和关切,并敦促欧盟悬崖勒马,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另一边,中国也准备好了打长期战,增强自我创新,加速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外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模式,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预见,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还会继续存在...

信息来源:2024年10月5日发表于光明网——《加征关税和吸引投资不可兼得,欧盟应该做出理智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企“主动刹车”

中企暂停在德、意两国的建厂计划,看似突然,实则早有预兆。

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挥舞“关税大棒”之前,中国政府已经多次发出警告,明确表示反对欧盟采取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并敦促欧盟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市场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欧盟非但不听劝告,反而变本加厉,执意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最终,中国企业只能被迫“主动刹车”。

中国企业的“主动刹车”,看似是“以退为进”,但实际上却是一记“回马枪”,打得欧盟措手不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盟原本以为,凭借着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可以对中国企业“予取予求”,但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企业的决心和实力。

中国企业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拥有了与欧美企业一较高下的实力和底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人认为,欧盟应该“迷途知返”,尽快取消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的关税,以避免中欧贸易关系进一步恶化。

但也有一些人坚持认为,欧盟不能向中国“妥协”,应该继续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欧盟内部尚未就如何应对中方的反制措施达成一致意见,但可以肯定的是,中欧贸易摩擦,已经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损失,并将对全球经济复苏造成负面影响。

这场“贸易战”,究竟会如何收场?让我们拭目以待。

信息来源:2024年10月5日发表于北京日报客户端——《锐评|关税大棒,坑人害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中欧贸易摩擦,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深刻变化背景下,大国博弈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应对所有挑战。大家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共同进步。

希望欧盟能看清现状,早点回归到合作双赢的道路上,和中国一起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