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伋,生于公元前541年,卒于公元前476年,字思,秦国人,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据《燕氏家谱》记载,燕伋的祖父名公胜,父亲名公滕。历代追封: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燕伋从祀孔庙;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渔阳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为“千塬侯”;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先贤燕子”。宋高宗“文宣王及其弟子赞”曰:乐善哲士,伯于汧阳。传道克正,垂名永藏。执德以弘,用心必刚。袤广业履,式赞素王。

秦国,建立于公元前770年,亡于公元前207年,先是周朝时分封的诸侯国,最后覆灭六国一统天下,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诸侯的分裂割据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存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国自非子公元前905年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开始,到公元前821年秦庄公被封为西陲大夫,再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正式被周平王列为诸侯,共经历了五代君主;自秦襄公被列为诸侯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时,又经历了31位君主。

燕伋的都城。燕伋生活的时代,国是秦国,国都是雍城。雍城从公元前677年到公元前383年一直是秦国都城,燕伋出生时雍城作为秦的都城已经100多年了,而且那时的雍城没有城墙,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雍城就是现在的凤翔,距离千阳35公里,这是千阳人距离国都最近的历史时期,燕伋就生活在这个历史时期。

燕伋的君主。燕伋一生共经历了五代秦国君主。秦景公在位39年,公元前576年至公元前537年,就是凤翔“秦公一号大墓”的主人,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秦哀公在位36年,公元前536年至公元前501年。公元前505年,吴国攻陷楚国国都,楚国大夫申包胥来到秦国求救,秦哀公是当时落难的楚昭王的外公,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痛哭七天七夜。于是秦哀公出兵救楚,并赋“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第三位君主是秦惠公,在位9年,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492年。秦惠公是秦夷公之子,秦夷公是秦哀公的太子,未继位即已病故,故秦哀公让孙子嬴宁直接继位,是为秦惠公。秦悼公在位15年,公元前491年至公元前477年。秦悼公在位期间在雍城筑城,城内按照“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布设了宗庙、宫殿、市场等标志建筑,左右对称有中轴线,宫殿遗址具备了“五门五院”和“前朝后寝”的格局。雍城在我国都城规划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孔子于悼公十二年卒。秦厉共公在位33年,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443年。秦厉共公是秦国第十七任国君,在位时期国力强大,蜀国、楚国、义渠、晋国等都先后来秦国进贡,晚期与强大的越国结成姻亲,与楚国结盟,并俘虏义渠王。秦厉共公在位期间,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燕伋一生65年,主要生活在秦哀公、惠公和悼公时期,三位君主共在位60年,基本囊括燕伋生平。这个时期的秦国政治稳定,军力强盛,经济丰足,主要冲突远离雍城周边,秦人生活安定,内心充实,对国家的发展充满希望。

燕伋的秦国教育。西周已建立了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乡学设在都城以外的乡遂,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其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为纲,基本要求和国学是一致的。春秋战国时期,周的统治日渐式微,诸侯国的教育大都自以为政了。秦早期的教育仍然以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社会道德、礼仪风俗、生产技能等为主。虽然秦一直就有崇尚法刑、轻视礼乐的传统,但在商鞅变法之前,远远没有达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地步。当时秦建都雍城已经百年之久,教育体系应该已经相当完善,因而燕伋就是在秦国的“官学”教育体系下学习了六艺与其他基本知识和技能。那个时候秦国理应还没有私学,除了官学教的,想要学习点别的什么,如何呢:一寸光阴一寸金,周情孔思正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