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主席的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毫不夸张的说,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前期的战争中少走那么多弯路,取得了那么多次胜利,和毛主席本人的雄才伟略是脱不开干系的。
然而,就在惨烈的抗日战争爆发之际,毛主席就发表了一篇旷世之作,这篇旷世之作不仅为我军反击日本人指明了方向,而且还让很多日本军官直接后悔了侵华这个决定,那这本由毛主席亲自书写的著作究竟是什么呢?

抗日战争多弯路

这本书籍在中国、美国等各个国家非常畅销,可在日本,这本书却是一本禁书,此书不仅让日本天皇的亲弟弟放弃了自己的信仰,背叛了自己的国家,而且还让许多对军国主义路线坚信不疑的日本人开始走上了与其相悖的道路,毛主席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这般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本人的眼光是非常长远的。

早在1936年,他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的时候,他就曾经说过,中国和日本之间是一定会有一场战争的,而且,这场战争毫无疑问将是一场持久的战争,不仅如此,毛主席还断言说:“这场战争打到最后,胜利者只有可能是中国。”

当然,毛主席之所以会这么说,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他是考量了中日两国的国情,才说出这样的话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弄清楚毛主席为什么会这样说,就要来看看当时中日之间的关系了,1931年的时候,日本突然以武力侵占了东北多地。

此时在此地驻守的张学良和蒋介石等人,还没有意识到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他们还以为日本的野心不过只在东北这一个地方罢了。

所以蒋介石对张学良下达了命令,要他先不要和日本人展开正面冲突,以免激怒他们,使得他们做出更为过分的举动。

就这样,在国民党员的不抵抗政策下,日本人的野心日益膨胀,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进攻。

就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年,日本就开始了对上海的进攻。自此,淞沪会战正式爆发了。可到了这个时候了,国内依旧有许多人对这场战争不死心,他们不相信持久战之说。

但就在毛主席说完,这场战争将会极其持久之后不到一年,日本人就于1937年7月7日发动了七七事变,拉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然后,日本便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我国多座城池,同年7月28日北平失守,7月29日天津失守,12月,南京正式沦陷,无可奈何之下,国民党政府只得做出了迁都重庆的决定。

就在国民党人尚未从南京全部撤离的时候,日本人发动了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被这群日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年二月,李宗仁奉蒋介石的命令,在徐州地区开始了和日本人的纠缠,同样的,李宗仁的部队也没能扭转战局。

想必很多人都会非常好奇,当时蒋介石可是坐拥百万大军的,他为何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呢?

其实国民党的失败主要有内外两个原因,一方面我们错过了最佳的抵抗时期,因为蒋介石前期的不抵抗政策,加剧了日本人的野心,所以后来他们才会调来那么多的兵力的。

而且,在抗日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蒋介石却在国民党内,高举攘外必先安内的大旗,叫嚣着一些无用的话语,他不仅没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御日本人,反而还继续挑起着国共内战,影响着战局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晚清政府积贫积弱,当时中国的经济和生产力发展都不如日本,我们的枪支、刀剑和日本人的新型武器相比,自然比不过的了。

纠正错误出处

眼看着国民党人一路节节败退,中国又死了那么多人,当时国内响起了一片消极之声,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已经没救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八路军却在平型关打了个大胜仗,彻底浇灭了日本人的嚣张气焰,并于不久后在台儿庄战役中赢得了胜利。

原本打胜仗是件好事,可这个时候国内,然,突然响起了“中国会马上结束战争的速胜论”的声音。

眼看着面前这一情况,毛主席心急如焚,他心里非常清楚,中国如果想在这场抗日战争中赢得最后的胜利,人民就必须要用坚定的意志,长期持续和日本人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现在,国内已经被“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声音给占据了,所以为了纠正这个错误,毛主席下定决心要写一本反驳这两种说法的书籍,用思想去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要人民群众意识到自己真正应该做的是什么

为了写好这本书,毛主席吃了很多苦,为了保证概述的高质量,他甚至将自己关在了窑洞里呆了七八天。

那个时候,毛主席每天只吃一碗稀饭和一碟咸菜,有的时候忙起来,他甚至连饭都顾不得吃。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也累垮了主席的身子,周边的人看着毛主席,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了下来,心里也很心疼,可是毛主席却清楚,此刻自己不能倒下,也不能休息,因为每晚一天,人民便多受一份罪。

经过九天九夜的奋战,毛主席终于把这本五万多字的《论持久战》给写完了,在把这本书的书稿交给警卫员的时候,毛主席对他千叮咛万嘱咐,说要他一定要安全的把这些书稿送到出版社,并亲自给出版社的同志写了一封信,要他们千万好好核对,不要出任何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连国民党内的白崇禧和蒋介石看了此书,也不由得大为惊叹,说毛主席的军事才能确实是少有人能比的

正是因为得到了这本《论持久战》的启发,国民党人后来才制定了“积小胜换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方法。

同样的,宋庆龄女士在看到这本书后,也赶紧将它翻译成了英文,传到了国外,就连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等人都成为了这本书的书迷,直夸毛主席这本书写的实在是太妙了呢

后来在毛主席接受采访的时候吗,他也直言说,虽说写这本书自己只用了九天,可是在此之前,自己也仔细研读了中国的《孙子兵法》,以及国外的军事著作,和日本人撰写的军事要点等著作,他是凝聚了前人的智慧才完成创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这本书引起了轩然大波后,周边也有许多人问毛主席:“如今日本人也看到这本书了,您就不用担心日本人学了过去,反过来打中国人吗?”

毛主席笑了笑说,自己并不担心,《论持久战》并没有讲什么军事机密,讲的都是客观的事实罢了

首先,毛主席引用了“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这两种观点作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进行了逐一的驳斥,紧接着又输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这本书中,毛主席不仅阐明了抗日战争的作战形式应该是运动战和游击战,而且还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敌强我弱、敌退我进、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的发展规律

而且,毛主席还在该书中将抗日战争分为了三个阶段,并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中国才能赢得最终胜利的主要思想。

所谓三个阶段,指的就是一、防御阶段,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中,日本人会一直追着中国人打,我国士兵主要会以防御的方式来消耗日本人的力量,在此过程中中国军队不能主动出击,而应该进行相应的防御,尽可能的保存我方实力,让我方的伤亡人数降到最低,然后等待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日战争的第二阶段,是敌我双方战略相持阶段,在此阶段过程中,日本人已经不可能在我国完成大规模的进攻了,我军要做的事情就是将敌方的薄弱之点了解清楚,并准备好相应的策略,等待领导的发号施令。

第三个阶段为我军反攻、敌方撤退阶段,我方一旦开始反攻,敌人的气势便会在战斗的过程中逐渐消耗,我军只要保持毅力和较强的战斗力,自然就能击退日本人了。

事实也正如毛主席所预料的一样,在先前的作战过程中,确实一直是日本人进攻的,但是日本是一个岛国,不管是拼国土面积还是拼人数,他都是拼不过我们的。

当年日本人打到中国来,所制定的是闪电战政策,他们也没有准备多少军需物资,很快日本人军需不足的缺点便在战场上暴露了出来,而且日本每在中国占领一个城池,就意味着他必须要在这个地方驻兵,到了第二阶段,日本人的兵力就会渐渐减少了,这个时候双方就会开始僵持。

所以自1938年以后,日本也没有完成什么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了,一直到后来日本人军心溃散,我们开始反攻,我们便能够在这场战役中赢得胜利了。

反响热烈起作用

作为日本侵华总司令,岗村宁次在看到这本书后,大惊失色,他发现即便是他知道了我军的下一步作战计划,他也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抵抗不仅如此,他还很快发现了一个让他崩溃的事情,那就是当时军中已经有很多人都看过这本书了,所以当时日军营中也很快响起了一股反对作战的声音。

眼看着军中的将士反战情绪越来越高,岗村宁次也赶紧将这本书列为了禁书,禁止任何人去阅读,不过,岗村宁次的这一阻止行为,不仅没有起到遏制的作用,反而还大大的加大了这本书的知名度。

很快,日本天皇最小的弟弟三笠宫崇仁就读了这本书,原本接受军国主义教育的他,对自己的信仰一直都是坚定不移的,可当他亲自来到前线,看到了日本人把中国人当作活靶子,为了赢得战争使用生化武器残害人命现象之后,他的心也开始产生动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他是想来中国稳定军心的,可他发现,无论他读了多少遍《论持久战》,都没能够找到克敌制胜的办法,看到最后,他也越来越绝望了,他甚至还萌生出了如果日本人再这样打下去,说不定还会亡国了的想法

在1944年离职回国之前三笠宫崇仁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做《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在这篇文章中,他不仅列举了日本人做出的种种恶行,而且还表示了自己心中的愧疚。

后来,他甚至还组织了一群和他想法相似的人,预备杀死主张侵华的东条英机,并预备趁此机会阻止战争的进一步蔓延,可惜他的这一计划最终失败了。

不仅是他,当时日本国内的许多主和派,也把这本书拿了出来说事,原本战争就是不正义的,现在日本的胜算又这么小,倒不如赶紧停止战争,还能将损失降到最小

但是当时的日本天皇已经杀红了眼了,他并没有听取这些主和派官员的意见。

战争进行到后期之时,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也都听取了毛主席的这一战略构想,并依据只是开始了对日本的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日本天皇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了投降的决定,这场中日战争最终也以中国的胜利而告了终。

时至今日,毛主席的这本旷世之作,依旧是许多日本人的噩梦,直到今天,日本人在看了这本著作之后,依旧还会感叹一句说,当时日本人选择侵华的举动实在是太不明智了。

所谓高瞻远瞩,说的大概就是毛主席这般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