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咸,好像都得品尝一下,而如果有得选,人们肯定喜欢让自己处于比较正面的情绪状态,比如快乐,幸福,轻松等等,回避那些让人不快的体验,比如焦虑,沮丧,失望等。但是人类的情感体验是微妙而复杂的,比如有种情绪叫做恐惧,这绝对不是一种正面的情绪状态,可偏偏有不少人故意去找机会体验这种感觉,如看恐怖电影,恐怖小说,刷灵异视频,或者在游乐场里买票参观鬼屋吓唬自己,这是为什么呢?
图源:pixabay.com
美国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 Sarah Kollat 认为,情绪是人类普遍、共同经历的产物,它们能帮助人们更好的生存。在确定安全的生活中制造恐惧是件很有趣的事,这种情绪体验会带来很多延伸的、附加的效果,而这些效果往往会是一些正面的体验。
可控的恐惧会带来轻松感
理论上,当人们感觉自己受到威胁时,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并激活进化而来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心率会加快,呼吸会急促,血压也会升高,这是本能正在让自己的身体正在准备抵御危险或尽快逃离。如果这种恐惧体验是可控的——即可以随时按遥控器、关掉屏幕或走出鬼屋——人们既可以籍此体验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同时不会有任何实际的风险。一旦可控的威胁得到解决,人类的身体就会释放神经递质多巴胺,这会带来愉悦和解脱的感觉,浑身上下充满活力,这种感觉会让人上瘾。
网球名将纳达尔在赢下比赛后长出一口气
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参观高强度鬼屋时,大脑活动变少了,而结束后的焦虑水平明显降低。这一发现表明,观看恐怖电影、恐怖故事或悬疑视频游戏实际上可以让你事后平静下来。这种“欲扬先抑”的模式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常年对这种类型的文化产品乐此不疲。
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医学研究证实,缺乏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的人面临精神和身体健康问题的风险都会升高。而作为一种特殊生活体验,一起经历过强烈的恐惧体验可以大大加强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军队的战友、消防队的队友之间都有很深厚的友情,因为他们经常一起面对和解决非常危险的事态,互相帮助脱离危险乃至于互相拯救,中国话讲叫“过命的交情”。
而普通人在平静甚至显得乏味的日常生活中显然不会有建立这种联系的机会,于是可控的恐惧体验就成了人为制造的机会。压力不仅会触发战斗或逃跑反应,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还会启动心理学家所说的“互助和交友”系统。感知到的威胁会促使人类照料后代并建立社会情感纽带来获得保护和安慰,这套系统主要受所谓的“爱情荷尔蒙”催产素的调节。
图源:AP Photo/John Locher
当人们在社交生活中遇到压力源时,催产素水平会上升,从而启动社交应对机制。因此,当人们与朋友一起体验鬼屋等娱乐性恐惧体验时,就为与身边的人建立情感纽带打下了基础。所以结论是,和朋友一起坐在黑暗中看一部恐怖电影或者和约会对象一起走过一个闹鬼的迷宫对健康有益,因为它可以帮助自己加强社会联系。
恐惧真的会让人学到一些东西
可控的恐惧体验也可以人们习惯于做好最坏的准备。丹麦奥胡斯大学娱乐性恐惧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一项研究中表明,在新冠疫情期间,平时经常观看恐怖产品的人比不看恐怖片的人心理韧性更强。科学家们认为,这种韧性可能是这些恐怖片粉丝接受的一种日常训练的结果——他们通过模拟练习学到了如何应对虚拟的恐惧和焦虑,而当真正的恐惧事件发生时,他们也确实有更强的能力快速适应,让自己平静下来。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合格的恐怖文化产品并不是一上来就贴脸开大,而是会有一个铺垫和酝酿的过程,观众明知道早晚会出现恐怖元素,但并不确定是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出现,于是在观看过程中就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感,以免真的被吓一大跳,这会让人们更加习惯处于不确定性和焦虑的状态,对现实中类似的情况的耐受力会提高。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与真正的生活很像:有些不好的事情是注定要发生的,但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做好足够的准备来面对它们。
图源:Edwin Tan/E+ via Getty Images
同时,在作品的叙事节奏中,轻松和紧张总是交替出现,人们在“一惊一乍”中学会了保持适度的警觉和适度的放松,对于反复出现的压力有了更强的韧性,并学会了在恐惧情绪爆发时尽量保持理智,以免做出在电影院放声尖叫或者在鬼屋殴打NPC的举动。好笑的是,避免出现这种现实中的“社死”行为可能是比鬼片情节更强的压力源,训练效果也会更好,因为这是真的。
对此您怎么看呢?不妨与大家分享。
参考文献:
https://theconversation.com/some-people-love-to-scare-themselves-in-an-already-scary-world-heres-the-psychology-of-why-240292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