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经常在古装剧里,听到“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么一个成语,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成语的源头却是来自春秋三小霸之首的郑庄公。郑庄公虽然在后世的风评一直很差,但他却是一个很厉害、很复杂的人,他也为我们贡献了很多成语。那么,“冒天下之大不韪”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据《左传》记载,“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总结起来,就演变成了“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这段故事就是讲述的春秋时期郑国和息国的一场战斗。郑国原本只是一个小国,然而,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君主都雄才大略、励精图治,郑国竟然在春秋早期一跃成为小霸强国,由于郑庄公深谙兵法韬略,远交近攻,逐渐强大,这不仅让周天子感到不安,更是让周围的邻近小国惶惶不安。
由于郑庄公的杰出才能,让一众小国都望而生畏,但是却有一个小国不仅不认怂,而且气焰十分嚣张,这个小的诸侯国就是息国。息国的这一任国君有点意思,因为与郑庄公发生争执,于是息国国君竟然兴兵伐郑,与郑国在郑国边境展开大战,这种以卵击石的大战,结果不言而喻,诚如《左传》所说,“息师大败而还”。也正是因为这一战,息国给我们贡献了两个成语,一个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一个是“不自量力”。
至于息国国君与郑庄公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争执,不得而知,不过郑庄公并没有将这个事情放在心上,但是息国国君却不以为然,别看息国当时很小,但是他却是周王室的分支,而且爵位要比郑庄公的爵位高,所以,在息国国君看来,吵架事小,受辱事大。毕竟息国的爵位摆在那里的,你郑国虽然强大,但是我息国也不是可以随意欺凌的,哪怕打不赢,但也要打回去。
息国对郑国的挑衅,诚如《左传》所说,“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为什么呢?因为息国“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所以就变成了“犯五不韪而以伐人”,什么意思呢?就是息国伐郑犯了五条禁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