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挖掘总结全市乡村振兴好经验、好模式、好典型,宣传我市乡村振兴总体成效、特色亮点、经验成果,助力全市“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2024年度临沂市乡村振兴现场交流暨“四雁工程”推进会于10月26日至30日召开。10月26日中午,现场交流与会人员走进莒南县, 观摩了山东甘薯产业发展中心项目、莒南好例厉家寨现代果业专业合作社、十字路街道石泉乡居片区。

今年以来,莒南县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按照全市“12345”乡村振兴总体思路,以强村富民为目标,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不动摇,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快实现“有稳定收入、有消费场景、有服务配套”的“三有目标”,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新高地”。一是聚焦“体系”建设,推动产业链条优化升级;二是强化“六抓”举措,推动产业全要素式发展;三是突出协同推进,实现乡村全域全面振兴。

山东甘薯产业发展中心项目

莒南县山东甘薯产业发展中心项目是2024年市级重大项目,投资5.4亿元,占地283.3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主要包括研发楼、实训楼、育苗棚、加工车间、存贮冷库、红薯窖等,是集科研、育苗、加工存储、电商物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创新园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化龙头引领,提升产业能级。采取国企建设“筑巢引凤”的方式,招引4家行业领军企业入驻,补齐甘薯深加工短板,拥有自动化清洗、切削、蒸煮、烘烤等生产线,能够生产冰烤小蜜薯、红薯青汁粉、紫薯代餐粉、薯叶减肥茶等一系列产品,年可加工甘薯20万吨,消化本地40%的甘薯产量,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实现产值11亿元,税收1000万元,是山东最大的鲜食甘薯加工园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化产学合作,激发发展活力。探索甘薯科技成果应用转化途径,与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4所院校合作,招引了全国最顶尖的育苗、种植、加工、机械等领域的专家入驻园区,成立3家专家工作站、1家沂蒙甘薯产业创新研究院,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形成集甘薯种薯繁育、科研创新、技术推广于一体的产学研用一体化链条,建成高品质甘薯种质资源库,加快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甘薯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优化资源要素,促进三产融合。产业链前端,建有技术先进的组培实验室、4000余平方米的玻璃温室棚以及100余亩的甘薯脱毒育苗大棚,年可产甘薯脱毒苗1.5亿株,可实现亩均增产2000斤、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产业链中端,建有2.4万平方米的深加工车间。产业链后端,建设电商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和甘薯文化馆、甘薯餐厅、甘薯乐园,由山东种业集团进行托管运营,实现农业、工业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形成集科研、育苗、存储、精深加工、电商、物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现代化园区。

莒南好例厉家寨现代果业专业合作社

莒南好例厉家寨现代果业专业合作社位于坪上镇厉家寨村,成立于2024年,现有入股土地2000余亩,社员1200余户。厉家寨西北东三面环山,为了克服人多地少的村情、促进农民增收致富,1982年开始引种大樱桃,辐射带动周边17个村种植2.6万多亩,是全市规模产量最大的大樱桃基地。“厉家寨樱桃”是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厉家寨村被授予“中国樱桃第一村”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企赋能,村社共建。合作社主要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民合作社、1200多家种植户、供销社、文旅集团组成,注册资金1亿元,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国企+供销”的新型共富合作模式,建立了党建统领、国企赋能、供销托管、民企助力、村社主办的组织体系、“樱桃全链条+其他果品+文旅商贸”的经营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先后提升大田樱桃标准化示范园5处、160多亩,修筑田间路、灌排渠50公里;引进齐早等新品种种植450多亩,亩产值达3万多元;建设了137亩的好例智慧农业园,提升了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与省农科院合作,引进“鲁樱5号”“红南阳”等品种5万多株;建设智能温室大棚,通过制冷、升温、控制湿度和光照等措施,实现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樱桃;建设总容量10万吨气调库,延长樱桃保存期,赋予樱桃“时间”价值;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先进生产技术,实施飞防植保、生物授粉等环节托管服务,累计节省农户成本15多万元,降低农资成本2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业赋能,全链融合。抓精深加工,与山东爱樱维生态农业合作,建设了3条果蔬专用生产线,年可实现加工樱桃、板栗、黄桃等2万多吨,提升产品附加值。抓业态创新,规划1.3万亩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区,对沂蒙精神厉家寨展览馆、厉家寨广场和厉家寨老展馆提升改造,建设了包括好例广场、文化大院、村民市集的厉家寨精神文化特色商业街区;将200多套闲置民房规划改造成知青点等特色民宿。抓市场开拓,与各级供销社、英国乔瑟集团、青岛思润国贸、华东农产品等10多家国内外企业合作,签订订单5000多吨,合同金额1亿元。合作社预计今年产值过亿元,村集体增收150万元,社员亩均节支增收达到3000元。

十字路街道石泉乡居片区

石泉乡居片区包括石泉湖、虎园、西埠、扁山等10个村,面积1.58万亩,1.3万人,距离县城仅2公里、5分钟车程,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片区以实施百千工程为契机,按照“突出精品,辐射片区,带动全面”的思路,投入资金5980万元,统筹实施文化传承、空间优化、人才支撑、产业提升“四大工程”,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施“文化传承”工程,推动红色文化善为今用。挖掘石泉湖“山东水库之母”等红色资源,串联大鸡烟厂旧址、抗大一分校、北海银行等节点,连片提升红色教育基地。以“党群同心”统领工作,建立志愿服务队10支,为老人提供洗衣、理发等免费服务,惠及80岁以上老人213名;盘活房前屋后空地,改造便民停车位60余处、“暖心菜园”7处,推动片区公共服务可感可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施“空间优化”工程,推动乡村环境和美宜居。片区建设过程中,积极把群众组织、发动起来,建前群众说了算,建中群众参与建,建后群众共同管,修建特色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小菜园;新建提升小广场7处、安装路灯630余盏;新修道路22公里,整治河道10公里、汪塘13处。深化运用美德积分、村民代表“小院夜话”等制度,优选“胡同长”152名,用好“数字乡村”云平台,营造好坏大家评、有事大家办的乡村自治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施“人才支撑”工程,推动要素资源集聚发展。坚持“四雁三青”一起抓,新选拔“头雁”3名,培育四雁人才153名,储备90后青年党员干部14名,同步建立“归雁之家”“鸿雁讲堂”“四雁夜校”等培育平台。依托石泉乡创“1959”,引进15名乡村振兴合伙人和木艺、锔瓷、黑陶等非遗文化项目,推动人才、资金、项目向片区汇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实施“产业提升”工程,推动片区群众持续增收。构建“国企+合作社+农户”的强村公司模式,流转闲置院落,做强民宿产业。围绕片区产业优势,提升刘山茶、石泉湖大樱桃、西埠葡萄、扁山蜜桃等种植基地6处,发展种植基地1200亩,做活“土特产”文章,片区村集体收入均超过20万元,群众人均纯收入增加1400余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摩点村情况:石泉湖村位于莒南县城北部3.5公里处的卧佛山下,现有197户、637人,2023年村集体收入30万元。今年,该村紧抓“百千工程”机遇,新建排水渠1660米,铺设污水管道1750米,全村实现雨污分流;安装路灯190余盏,硬化道路2.3万平方米;清淤改造3条沟渠和3处汪塘,村庄内实现了三管全下地、四季有绿化、“五美”新生态、“六小”场所净、“七通”全覆盖。改造养殖院(棚)11处,建设滨水商业街和乡创1959研学基地;村党支部成立日光农业合作社,联合街道组建文旅公司,租赁流转群众闲置房屋23处发展民宿产业,让群众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