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余华英拐卖儿童案作出了一审宣判,余华英因拐卖儿童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一判决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让受害者杨妞花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一判决,不仅是对余华英罪行的严惩,更是对所有受害者及其家庭的慰藉,对公平正义的庄严宣告。
余华英的恶行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持续了整整十年。从1993年到2003年,余华英伙同其丈夫王某文和龚某良,在贵州、云南、重庆等地流窜作案,物色儿童进行拐卖。他们通常选择在一个城市租房住一段时间,与当地老百姓混熟后,再伺机进行拐卖。十年间,他们共拐卖了17名儿童,手段之残忍、情节之恶劣,令人发指。
杨妞花是余华英的众多受害者之一。1995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年仅5岁的杨妞花在贵州毕节织金县的家中被余华英拐走。那天,余华英以带去买毛衣签子的理由将杨妞花骗走,随后将其带上了汽车和火车,最终将杨妞花以2500元的价格卖给河北邯郸的一户人家。
杨妞花记得那天特别冷,风很大,路边还有雪,一个老头骑着自行车,带着后来的“奶奶”找到余华英。“奶奶”解开大襟褂子,掏出一把钱给余华英。随后拿个棉被包住杨妞花,让她坐在自行车横杠上,去到了她后来的“家”。后来,“奶奶”经常说:“你是花2500元买的。”
而杨妞花的父母因无法接受女儿失踪的事实,于1997年和1998年相继离世,姐姐也寄人篱下,早早外出打工,多年来从未放弃寻找自己的妹妹。
被拐卖到邯郸的杨妞花,开始了她长达26年的艰难生活。刚到养父母家时,她只有5岁,听不懂当地的话,常常一个人躲在桌子底下。养父是聋哑人,奶奶70多岁,生活非常艰苦。
她经常回忆起小时候的家,那个陷在群山之中的苗寨,有爸爸背着她走过的桥,有妈妈给她买的绿色高领毛衣,有父亲严厉又担心的眼神。然而,这些记忆只能留在心底,她再也无法回到那个幸福的家。
在邯郸的日子里,杨妞花经历了许多磨难。她像个小疯子一样在村子里跑来跑去,直到后来结识了一群没爹妈的孩子。她上完小学六年级就辍学了,开始外出打工,做过雪糕厂的工人,也在超市里搬过货。因为个子小,扛不动100斤的白糖,她特别害怕老板不要她,每天都拼尽全力工作。无论到哪里,她都跑在最前头,只为了不被别人看不起。
然而,杨妞花从未放弃过寻找亲生父母的希望。2021年,她在丈夫及婆家的支持下,通过网络发布了寻亲视频。幸运的是,她的堂妹看到了视频,双方取得了联系。
在“宝贝回家”志愿者的帮助下,经过DNA比对确认,杨妞花终于与家人团聚。然而,当她回到故乡,看到的却是两座长满杂草的坟茔,她的父母早已在她失踪的几年内先后离世。那一刻,她泣不成声,发誓一定要将余华英绳之以法。
于是,杨妞花开始了她的寻仇之路。她多次游说当年参与拐卖她的中间人王某付,最终成功让王某付站出来做证。2022年6月,贵阳警方立案调查,不到一个月,余华英就归案了。
在法庭上,余华英虽然当庭认罪,但自认为自己有自首情节,罪不至死,希望法庭从轻发落。然而,法律是公正的,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余华英因拐卖儿童罪被判处死刑。
听到余华英被判死刑的消息,杨妞花激动落泪。她告诉记者:“我第一次看到她垂头丧气、双手发抖,我知道她真正感觉到了害怕。”在庭外接受采访时,杨妞花声音嘶哑地念了一遍判决书,并表示:“我见了余华英5次,今天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看到她这样。”
对于余华英的上诉,杨妞花表示:“她依然不服,觉得判重了,她只是怕了。我们尊重法庭的判决,但是我们也将上诉继续追踪,直至她被执行死刑。”
在谈到自己的婚姻时,杨妞花说:“相亲相的,相的第一个。当时就一个想法,他行我就行,只要有个住的地方,不打我就行。后来我做了个决定,偶尔打一次也可以。”这句话听起来心酸,却也透露出她的无奈和坚强。
她经历了那么多磨难,早已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艰辛。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个好丈夫,虽然是通过相亲认识的,但丈夫对她很好,她的孩子也很懂事。一开始,杨妞花进入这个家庭时,寡言沉默,少说多做,生怕惹得丈夫和婆婆不快。
但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她发现无论是丈夫还是公婆,都对自己特别好。最终,她吐露了想要寻找亲生父母的想法。而令她意外的是,丈夫全家都十分支持她,这也坚定了她寻亲的勇气。
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杨妞花和所有受害者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余华英的死刑,是法律对罪恶的严惩,也是对所有受害者的深深慰藉。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铭记那些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人们,铭记那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勇气与坚持。
通过杨妞花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个体的坚韧和法律的力量,也看到了社会对于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坚定立场。杨妞花的案例,不仅是对余华英个人的审判,更是对整个社会道德和法律的一次深刻反思。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