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已经持续900多天,这个数字令人震撼。

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从珍珠港事件到日本投降也只用了1365天。

而这场发生在欧洲心脏地带的战争,已经持续了相当于二战太平洋战场2/3的时间,且仍看不到终点。

这场战争的走向,让人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当年欧洲各国,也曾以为会是一场闪电战,结果演变成持续4年多的消耗战。

据统计,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已超过1000亿美元。

相当于一些中等国家一年的国防预算。

而且这些援助,并未带来预期的战争转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场高额投资,却迟迟看不到回报。

中国在这场危机保持中立。

让人想起古代“远交近攻”的策略,或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时的“和平贸易”政策。

在地缘政治复杂的今天。

在大国博弈中保持适度距离,避免不必要的消耗,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时候,最危险的往往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战争带来的连锁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体系,实际上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

今天的局势,同样值得警惕:

经济制裁、军备竞赛、地缘分裂等后果,可能会影响未来数十年的国际秩序。

中国的中立立场,让人想起1930年代,美国在欧洲战争初期采取的政策。

当时的美国,也选择保持中立。

直到珍珠港事件才改变立场。

历史一再证明,在重大国际危机中保持适度距离,往往能赢得更大的战略主动权。

西方的选择,则颇具历史讽刺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世纪前,协约国通过武器援助和经济制裁来对付德国。

最终虽然赢得了战争,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英国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法国经济元气大伤。

如今的情况惊人相似:

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反而加速了去美元化进程。

军事援助消耗了自身的军备储备,却未能改变战局。

具体看数据:

欧盟国家因制裁俄罗斯而承受的通胀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以德国为例,2023年,工业生产同比下降5%以上,能源成本上涨超过40%。

挥拳打人,却不小心扭伤了自己的手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面对西方压力,中俄两国贸易额从战前的1000多亿美元跃升至2000多亿美元,能源、科技、航天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西方阵营的内部裂痕,像极了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

当时,英法贸然对埃及动武。

却遭到美国反对,最终导致英国在中东影响力严重受损。

今天,在对俄政策上,欧洲国家也开始出现分歧。

匈牙利公开反对制裁;

法德对战争前景持不同看法;

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则主张更强硬立场。

这种分裂格局,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深层现实:

在全球化时代,简单的阵营对抗,越来越不合时宜。

“21世纪的国际秩序,更需要的是对话而不是对抗,是合作而不是封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重大国际危机面前,明智的选择往往不是盲目站队,而是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为和平解决争端创造条件。

这,或许才是大国应有的担当。

01 大国的战略眼光

中国为什么没有站队?这背后是大国的战略眼光。

首先,中国判定俄罗斯不会输。

为什么?

因为,俄罗斯拥有堪比二战时期苏联的战争潜力:

世界最大的国土面积、丰富的自然资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约1.5亿人口的基本盘。

具体看数据:

俄罗斯的工业产能,是乌克兰的8倍以上。

能源产量,是乌克兰的20倍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基础实力的差距,不是西方援助能够弥补的。

西方的制裁策略,西方撤出俄罗斯市场后,中国商品迅速补位。

2023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比战前增长近一倍。

原本一件欧洲品牌的衣服,在俄罗斯可能要卖200欧元。

现在换成类似品质的中国商品,可能只需要600-800元人民币。

品质相当,价格更低,俄罗斯消费者反而占了便宜。

中国在这轮博弈中的获益,堪称教科书级。

中国凭借强大的工业体系和优质的商品。

自然而然地,填补了西方留下的市场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全球化时代,经济制裁就像是一把双刃剑。

惩罚对手的同时,也可能伤及自己,还可能给第三方创造机遇。

还有一个原因,同样很重要。

俄罗斯将乌克兰视为其传统势力范围,担心北约东扩威胁其国家安全。

这一战略焦虑,可以理解。

然而,这场“特别军事行动”,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巨大争议。

当俄罗斯将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四州收入版图时,西方国家立即给这一行动贴上了“侵略”的标签。

对中国来说,这场冲突特别敏感。

由于面临着复杂的领土问题,特别是台湾问题,在处理类似争端时必须格外谨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关系中的“名”和“分”同样重要。

就像在古代,君子重名分。

今天的国际社会,也讲究“师出有名”。

中国需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避免给国际社会留下可能被误解的把柄。

02 独木难支,孤掌难鸣

1941年的欧亚大陆,当德国闪电战横扫欧洲时,如果苏联倒下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结局会怎样?

如今的俄乌战争,也是一个类似的历史时刻。

2023年对俄罗斯来说,被逼到了角落。

但俄军,硬扛住了乌克兰军队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就像长城,抵挡住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

这不仅保住了自己的防线,还耗尽了对手的力量,为后续反击创造了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态度很有意思,灵活调整战术。

但有一条红线特别明确:

决不能让俄罗斯,输掉这场战争。

为什么?

因为中俄就像长城的东西两端,一处倒塌,另一处就会遭殃。

用老祖宗的话说,这就是“唇亡齿寒”。

如果俄罗斯真的撑不住了,中国肯定不会袖手旁观。

这就像古代的军事联盟,当一个盟友遭遇生死存亡的威胁时,另一个盟友必须出手相助。

否则,一旦俄罗斯倒下,西方的压力,就会像潮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涌向中国。

现代中国的军事实力确实不容小觑,即便是面对整个西方联盟,也有一战之力。

但是,智者不会选择单打独斗。

“独木难支,孤掌难鸣。“

有了俄罗斯这个战略伙伴,就不用陷入四面受敌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军已经完全改变了打法,开始大量使用精确制导武器。

这种战术升级,让人想起二战后期苏联红军。

从最初的仓促应战,到后来的游刃有余。

这是一支军队在战争中不断学习、进步的典型案例。

现在的俄军,经过残酷考验后变得更加成熟,不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硬拼。

而是采用更加智慧和精准的作战方式。

03 中国的远见

原本西方认为,俄罗斯会在这场战争中陷入泥潭。

但现实,恰恰相反。

就像项羽破釜沉舟后,反而打赢了九里山之战。

俄罗斯不仅没有陷落,反而让整个西方阵营深陷其中。

西方国家的大量军事援助、经济制裁,就像投入深渊的石头,激不起多大的水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罗斯,反而在这场持久战中,找到了节奏。

中国对这个局势的判断,可以说是非常有远见。

西方消耗大量资源支持乌克兰,却收效甚微,这种局面让中俄的战略合作空间更大了。

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想想拿破仑远征俄国,原本气势汹汹,最后却折损在广袤的俄罗斯平原上。

希特勒重蹈覆辙,在斯大林格勒遭遇滑铁卢。

现在的西方,似乎也走入了类似的战略误区。

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对手的韧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中俄来说,这场战争正在重塑世界格局。

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新的国际秩序在逐渐形成。

中俄两国,在反对西方霸权的道路上找到了共同点。

这种战略共识,将推动双方关系更加亲密,增加更多合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