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饮食男女》剧照 图源网络
我喜欢所有与食物相关的文字
文/荒废姐
我有个特别的爱好:喜欢所有与食物相关的文字。无论什么题材的文章,只要有对食物的描写,我就格外着迷。即使是教科书,只要有写到吃的内容,我也会不由自主地对那几行字多看几遍。这个爱好从童年起就一直伴随着我,至今未曾改变。
在我刚开始认字的年纪,父亲给我买了叶永烈先生写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有空的时候,他就会在我面前摊开书,把里面的故事一页一页地讲给我听。这样的“说书”一直持续到我可以自己用小手点着字连蒙带猜地看。或许这是我此生读的第一本书,但吸引我的不是小灵通的奇遇,而是未来世界里的食物,比如:像桌子一样大的西瓜;没有蛋黄、只有蛋白的巨型鸡蛋。我反反复复地读这几段,小脑袋里不断地想象着那西瓜该有多么脆甜多汁,那鸡蛋该有多么鲜美可口,不知默默地咽下了多少口水。
图源网络
1980年,大约是我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关于列宁的故事,令我至今记忆犹新。故事发生在俄国革命爆发前,列宁曾一度被囚禁在监狱中,他巧妙地利用监狱中的食物——面包和牛奶,与外界保持联系。他把面包捏成小瓶的形状、倒进牛奶、然后用笔蘸着牛奶写信给革命同志。狱卒一出现,他就迅速把“面包墨水瓶”塞进嘴里大嚼。用牛奶写的信,晾干了看不出字迹。但收信人只要用火微微烤一下,信上的内容便清晰可见。在当时,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面包和牛奶是难得的美味。因为那会儿的牛奶只有凭证明才可以去奶站订,而要弄到那证明并不容易,所以好多人家里几乎不喝牛奶。至于面包,也是很少吃到的食物。在我的记忆中,好像只有在学校春游时,外婆才会去食品店买一个方方的、蜡纸包着的小面包放进我的书包。所以,那篇课文让我心驰神往了好久。我常常琢磨“面包墨水瓶”会是啥滋味,也常常好奇面包被灌进牛奶后怎么会不化了呢?
在识了更多字后,可以阅读的范围就广了。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很多报刊杂志会经常刊登各种菜谱,有些是记者去知名饭馆采访后写的,有些是读者投稿的,无论是哪一种,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乐趣。而那时,我父亲也喜欢收集菜谱,他会把家里订的报纸上刊登的菜谱用剪刀仔细剪下,然后用胶水贴在练习簿上。出于同好,我常自告奋勇地帮他做这些剪贴。又轻又软的练习簿,贴上菜谱后变得又厚又硬,翻看时让人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踏实。那几大本的“练习簿菜谱”至今还在我家的书柜里。
不过,最让我着迷的还是父母年轻时从书店买的一本《家常菜谱》,1979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上海的十余家知名餐馆参与编写。薄薄的一本书,居然包括了广东、北京、淮扬、四川、苏锡、杭州、宁波、福建、上海等地方风味的菜肴一百八十种。光看那些菜名就足以叫人垂涎三尺:香糟扣肉、煎金钱牛排、滑溜羊里脊、芙蓉鸡片、酱爆茄子、连锅汤、他似蜜、鱼圆莼菜汤、赛蟹粉…… 而那菜谱的写法,语言简洁,却又生动,仿佛隔着书页就能看见升腾的油烟中,白衣白帽的大厨正在霸气地颠勺;听见炒锅里滋啦作响;闻到浓郁扑鼻的菜香。例如:
“滑溜羊里脊
原料:羊里脊肉三两,蛋清一只,地力(荸荠)二两
调料:花生(豆)油五两,味精三分,水淀粉五钱,黄酒二钱,鲜汤二两,麻油二钱。
制法:一、羊里脊肉切成一寸五分长、四分宽的片。蛋清、盐(三分)、黄酒(二钱)、水淀粉放在一起拌匀上浆。地力切成片。用小碗将味精、鲜汤、盐、水淀粉一起调成卤汁待用。
二、将锅烧热,用油滑锅后,放油。待油至四成熟时,将羊肉片放入锅中划散,再倒入漏勺沥干油。
三、原锅留余油二钱,加地力片略煸,再下调好的卤汁。烧滚后,将里脊片投入,翻身,淋上麻油,出锅装盆。
特点:色泽晶莹,鲜嫩滑口。清真菜。”
图源网络
其实,父母做饭时很少按这本《家常菜谱》。首先是由于当时准备食材的不易。在几乎样样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单说这书里每道菜的用油量之惊人,就不是普通家庭能负担的:不是豆油半斤,就是花生油二斤,或者熟猪油一斤;其次是书里那“几分、几钱”的分量,还有经常出现的“鲜汤二两”都着实让人为难。我猜这本书可能是给专业厨师看的。虽然书名是《家常菜谱》,但大部分内容一点儿都不家常。对于当年的普通人家,它的主要用处还是拿来看了解馋。前几个月整理书柜,无意间又暼到了这本《家常菜谱》,书页早已泛黄。可是翻开第一页就让人欲罢不能,直看到深夜。那些煎炒烹炸、活色生香的字里行间,一下子又把我带回了年少时。
上中学后,我可以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读到更多的食物和吃。要说对吃的描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阿城老师的《棋王》。小说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大批知青上山下乡的年代,物资匮乏,生活相当艰苦。开篇没多久,有一段男主角王一生在拥挤的知青下乡列车上吃饭的情节,让人难以忘怀。阿城并没有描述男主角吃了些什么,也没有提及食物的味道,但却把那种对食物的渴望和享受写得如此传神,仿佛王一生吃的不是简单粗糙的列车餐,而是一顿丰盛的佳肴,以致于我每次读到这一段都会不由自主地感觉饿:“我看他对吃很感兴趣,就注意他吃的时候。列车上给我们这几节知青车厢送饭时,他若心思不在下棋上,就稍稍有些不安。听见前面大家拿吃时铝盒的碰撞声,他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拿到饭后,马上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的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舔了,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抵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
而提起文学作品中对食物描写的细致入微,《红楼梦》真可谓是巅峰之作。相比《红楼梦》里的风花雪月,我当然对《红楼梦》里的食物更感兴趣。例如:第八回里,薛姨妈给宝玉解酒的“酸笋鸡皮汤”、“碧梗粥”,以及宝玉特意留给晴雯、却被李嬷嬷截了胡的“豆腐皮的包子”;第三十四回里,宝玉挨了贾政的痛打,王夫人心疼不已,特意命人送来的“木樨清露”、“玫瑰清露”;第三十五回里,贾母和凤姐去探望受伤的宝玉,在她们的询问下,宝玉提出他想吃的“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第三十八回里,宝钗赞助湘云在大观园里办的螃蟹宴;第四十九回里,贾母早餐时吃的“牛乳蒸羊羔”,以及宝玉和众姐妹们在芦雪庵里自己动手烤的鹿肉。当然,还有书中经常无意间提及的各式精致点心:“菱粉糕”、“鸡油卷儿”、“藕粉桂糖糕”、“松瓤鹅油捲”…… 简直数不胜数,每每让我流连忘返、馋涎欲滴。这其中,最让人念念不忘的大概要数那道让刘姥姥惊呼“我的佛祖”的“茄鲞”吧!《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母在大观园里设宴款待刘姥姥,席间刘姥姥品尝了茄鲞,便问起这道菜的做法,“凤姐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㔐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子,拿鸡汤煨干了,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了。’”(注:以上原文引自《红楼梦》通行本。在《红楼梦》戚序本里,这道菜的名字是“茄胙”,制法略有不同。)
茄鲞是《红楼梦》里唯一有具体做法的菜肴。据说,有人根据第四十一回里凤姐的描述做出了茄鲞,但好像味道并不怎么样。又听说,曾经有饭店按照在《红楼梦》里被提及的菜肴和点心的名称,做了“红楼宴”,不过好像也乏善可陈。有人据此判断茄鲞的文学象征意义大于它作为食物的意义,也有人推测《红楼梦》里大部分的菜点都是作者杜撰的。在我这个业余“红迷”看来,那些食物即使有被曹雪芹在书中进行艺术加工的可能,也应该脱胎于他亲身经历过的荣华富贵,否则就不可能有第三十八回里,大观园的螃蟹宴开席前,凤姐先要安排“小丫头们去取菊花叶、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预备洗手”——如此精巧细致的情节了。
《红楼梦》剧照 图源网络
感觉茄鲞和红楼宴不好吃,或许和我们现在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有关。三百多年前,即便是极富极贵的曹府,能吃到的食物品种也未必能比得上现代都市中的寻常人家。或许我们的味蕾尝过了太多好吃的东西,也经受了太多味精、鸡精、各式调料和食品添加剂的洗礼,变得对美味有些迟钝。
再则,如今那些生长快、产量高、不怕病虫害的瓜果蔬菜、鸡鸭鱼肉,在口味上绝对比不上几百年前的“原生态食品”。就拿《红楼梦》里几次出现的鸡油来说吧,做茄鲞时,嫩茄丁要先用鸡油炸过;还有那鸡油卷儿,顾名思义它的配料里肯定也有鸡油。在我的孩提时代,吃鸡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件颇为隆重的事儿。若是天冷时家里吃鸡,母亲必定会把鸡皮下的大块肥油用剪刀细细剪下,放在炒菜锅里用小火慢慢熬成鸡油,然后盛在瓷杯里,再用盖子盖好。之后家里如果煮面条,就挖一小勺鸡油放在汤底里。放了鸡油的面条,哪怕只是清汤挂面也顿时肉香扑鼻,好似鸡汤面。据母亲说,这一习惯源自于外婆。后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鸡油慢慢地淡出了我家的餐桌。十几年前,有一回家里吃鸡,母亲一时兴起又熬了鸡油。可是无论把它加入什么面条或食材,都只是一股浓浓的腥味儿,大煞风景。试想一下,如果红楼梦里的茄鲞和鸡油卷儿的原料是出自现代养鸡场里的鸡,那味道会有多么令人失望。
然而,这种失望更可能是源自我们心中的执念——想把文字的美妙转变为现实。文字给了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无论它描述的是真实还是虚幻,是精致还是简陋,每个人尽可以按照自己的经验和喜好去构建心中的画面。而令人慨叹的是,现实与想象之间却往往隔着巨大的鸿沟。
文字所描写的食物,唯有通过文字的魔力,才能让人感受到那份独特的鲜活。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里肯定也有一千种茄鲞。我如此喜欢所有与食物相关的文字,或许正是因为它们所能激发出的无限的味觉想象,以及由想象带来的那份快乐。也或许,文字本身就是给心灵的盛宴,让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变得如此有滋有味!
作者简介
荒废姐,职场沉浮三十年,站上过巅峰,跌落过谷底,乐享柴米油盐,笑看云卷云舒。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更多好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