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名叫 “沙白白” 的上海姑娘登上了热搜,她的故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也促使人们对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
沙白白现年 43 岁,然而早在 20 岁时,她便不幸患上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这一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患病的 20 多年间,她共经历了 7 次发病,而最近的一次发病情况尤为严重,引发了肾衰竭,致使她每周需进行 3 次透析,身体一度全身水肿,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在国内众多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目前患病人数已超过 100 万)中,沙白白之所以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是因为她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 放弃能够维持她生命的治疗,选择由父亲陪同前往瑞士接受 “安乐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自古便秉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且极为重视亲情。面对顽疾,绝大多数人都会顽强抗争,为了自己,更为了家人,毕竟 “好死不如赖活着” 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沙白白却主动选择赴死,让年迈的父母承受 “白发人送黑发人” 的悲痛,这无疑给众多网友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冲击。
做出这一决定后,沙白白拍摄了许多视频发布在网上,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患病过程以及内心的想法等,进一步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如今,她已在瑞士离世,但网上关于她的争论依旧如火如荼,迅速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观点。
其中一派网友指责沙白白自私、愚蠢且不孝,认为并非疾病夺走了她的生命,而是她自己的 “作死” 行为。事实上,系统性红斑狼疮并非绝症,只要患者能够定期接受治疗,并注意生活习惯,通常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但沙白白从确诊伊始便不愿接受规范治疗,常常违背医生的嘱咐,致使最后一次发病时症状极为严重。而且,她的父母尚在人世,对她万分不舍,可她依旧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生命,甚至还让父亲陪着她走向这一结局,这在部分网友看来实在难以理解与接受。
另一派网友则对她表示力挺,称赞她勇敢、洒脱,能够自由自在地决定自己的人生,甚至将她视为英雄,认为 “她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但至少能够决定以何种方式离开世界”。
然而,对于沙白白的这一决定,我们其实很难简单地评判其对错,毕竟这是她个人的自由选择,且她已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大众不应学习、更不可盲目效仿她的做法。因为沙白白的诸多想法与行为存在着明显的不理性之处,乍看之下,她似乎自信、潇洒,活出了精彩人生,但深入剖析后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极度的自以为是,一味追求虚荣和快乐,呈现出偏执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并且她对国内穷人的鄙视也暴露无遗,是典型的 “精致利己主义者”,这种行为和态度实在不值得提倡与羡慕。而这一切,与她父母的家庭教育问题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将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一、她的童年:“甜蜜的毒药” 埋下的隐患
沙白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成长于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父母皆是知识分子。她自幼便成绩优异,小学就读于上海市重点小学,且每科都能考全班第一,甚至能在 20 分钟内完成别人 40 分钟的卷子,故而周围人常称她为 “小神童”。她表示这离不开父亲的悉心教导与陪伴。
沙白白的父亲是一名高中特级数学老师,还 “出过很多高考试卷”,教学能力出众。每年暑假,他会提前教授女儿下一学期的数学知识,且讲解方式生动有趣,让沙白白学得轻松愉快,进而形成了高效的学习状态。她对学习抱有积极的情绪,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学完后还有充裕的时间玩耍、发展兴趣爱好,成绩突出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就感,从而更加热爱学习,形成了良性循环。
由此可见,沙白白的童年看似过得相当快乐,在父母的宠爱、外界的表扬以及同龄人的羡慕中成长,拥有大量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然而,这看似美好的童年经历,却并未为她带来真正身心健康、幸福美满的人生,最终她竟选择了安乐死。这也说明,“快乐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 这一说法并非绝对正确,过度追求快乐有时反而可能有害,沙白白的童年经历便为她埋下了诸多精神心理问题的隐患。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她频繁地受到过度夸奖,被鼓励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成为了她后来发展出人格异常的重要根源。沙白白与父亲的亲子关系极为亲密,每次提及父亲,她总是一脸幸福。小时候,父亲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带她出去玩,还特别喜欢在别人面前夸奖她,诸如 “从小,我爸就总夸我贼聪明”。她读幼儿园时就能出口成章背诵唐诗,父亲便常带她去亲戚家串门表演背唐诗,亲戚们的夸奖让父亲格外高兴,而沙白白也意识到 “我爸把我当成了炫耀的工具”,不过她也乐在其中。
应当承认,沙白白父亲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可取之处,比如愿意花时间陪伴女儿,与女儿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并且尊重女儿,愿意跟她说 “对不起”“我爱你” 等。但他却未意识到,无节制的过度夸奖与炫耀,实则如同 “甜蜜的毒药”。他给予女儿的爱是无条件的,但这种爱却是盲目的、无知的。女儿虽因此感到开心,却形成了叠加性心理渴求,自幼便变得自大自傲、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只听得进夸奖,听不进批评。
此外,沙白白小时候便呈现出 “追求完美” 的强迫型人格。她表示在学校不做完作业就不会回家,哪怕在等公交车时也要继续完成,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自律,是许多父母眼中 “别人家的孩子” 的优秀表现,但实际上这背后是沙白白对自己的自我施压,她要求自己必须比别人学得好、学得快,而这种自我施压很大程度上源于长期外界的过度夸奖以及她想保持 “优秀”“神童” 人设的虚荣心。
而且,从沙白白的描述中可以推测,她父亲可能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人格异常,其一些行为表现得较为傲慢、自以为是。例如,沙白白小学时有一位数学老师要求每个孩子必须在放学前写完练习并逐个检查,若有错误需订正后再排队等待批改,这导致沙白白经常很晚才放学,饿得胃疼。她的父亲心疼女儿,竟直接到学校,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指责这名老师:“你这个老师可真变态,30 多岁了还没结婚,心里空虚寂寞冷,还要拖着孩子们陪你一起!” 这位数学老师的做法虽有不妥,但沙白白父亲的处理方式同样不成熟、不理性,相当 “毒舌”,且完全从负面角度去理解老师的出发点。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沙白白也极易受到负面影响,变得偏执、固执,遇到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声音时,很容易从负面角度去理解,言论也和父亲一样缺乏理性。
沙白白与父亲的这种亲子关系模式,不禁让人联想到广州育儿博主 “一得他爹”。这两位父亲都对孩子疼爱有加,给予 “无条件的爱”,他们的孩子也曾表现得极为优秀,成为他们心中的骄傲乃至炫耀的工具,经常 “晒娃”。但他们都未能掌握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缺乏应有的觉察,即便孩子做出自杀等极端决定,他们也无力制止,只是盲目地尊重。
相较于父亲,沙白白提及母亲的内容相对较少。她说在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之前,与母亲的关系还算不错,母亲会陪她学习,教她学才艺、学演讲,她也很感激母亲。但随着年龄增长,她与母亲逐渐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分歧,在精神层面上无法像与父亲那样亲密。确诊后,母女俩的感情更是出现了严重问题。母亲希望她能好好接受治疗,遵循医嘱生活,但她却不愿听从。她还曾发视频抱怨母亲,称病情严重时回家求助,母亲见到她的第一句话竟是:“你知不知道你得这个病,给我带来多大的麻烦?” 沙白白为此专门去做了基因检测,想找出病因是否来自母亲,结果显示可能是母亲遗传给她的。她拿着 “证据” 与母亲对峙,母亲却拒不承认,还说 “你爸爸的妹妹就是得这个病死的!” 沙白白再次找基因检测公司确认,对方表示若沙白白的叔叔没有这个基因,大概率就是母亲遗传给她的。即便如此,母亲仍毫无愧疚之意,还十分傲气,这让沙白白对母亲失望透顶、气愤不已。
由此可见,沙白白与母亲的亲子关系早已出现裂痕,她内心早已积累了诸多对母亲的不满与愤怒,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只是激化矛盾的导火索。她对母亲存在明显的叛逆心理,母亲让她往东,她偏往西,还误以为这就是自由的表现,却未意识到自己的精神心理状态已然出现问题。同时,从她的描述中也能看出,她母亲的性格也极为倔强,执着于维护自己的观点,缺乏与女儿建立真正亲密亲子关系的意识,这无疑加剧了母女俩的矛盾。
二、人格障碍:典型的 “精致利己主义者”
沙白白长大后,在学业、事业等方面依旧表现出色。她曾赴新加坡留学,掌握了多种语言;在上海担任托福口语老师,收入处于顶尖级别;当钢琴家教,每节课收入近 2000 元;在新加坡创业,头一年年收入便达到 180 万元;还自称去过 40 多个国家,体验过绝大多数人无缘体验的生活,且自认为长得漂亮、身材好,性格自信,走到哪里都不乏追求者。
这般经历听起来确实精彩非凡,但在这过程中,她无疑也在不断地自我施压,要求自己既要自由又要出色,并且持续接受着外界的过度夸奖与赞美。巨大的心理压力与工作压力,致使她的疾病一次次加重,而不断接受的过度夸奖,也进一步强化了她的偏执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以及强迫型人格。
她具备人格障碍的三个典型特征:缺乏自我反省能力、缺乏同理心、行为远远超出了社会规范。这里所说的行为超出社会规范,并非指她决定安乐死这一行为本身,而是她曾发表过不少出格的言论。比如,她曾说:“我觉得在中国这个法律不合法,以至于说我这么一个那么需要肾的人,这么一个聪明、漂亮,这么有思想、有才华的一个人,就是不给我一个肾。” 还说过:“(器官买卖)可以让那些穷人得到一笔钱,可能这笔钱对于他来讲,比去掉一个肾更重要。好与坏要有那个本人去判定,我觉得这里是一个相当没有自主权的国家。”
从这些言论中,不难看出她极其自恋、偏执,对穷人 “卖肾” 背后的真实苦楚缺乏同理心,对国家、体制满腹怨言,仿佛她的病不断恶化全是国家和体制的错。
前些年,“精致利己主义者” 这一概念在网上颇为热门,但很多人对其具体所指并不十分清楚。如今,沙白白无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就是典型的 “精致利己主义者”。在她的一生中,考虑最多的是自身利益,一心想着如何获取财富和权力,然后尽情购买衣服和包包,周游列国,及时行乐、享乐。她极度看重外表漂亮、身材性感、得到别人热烈的追求、体验轰烈的爱情,甚至不惜为此拒绝治疗,缩短自己的寿命。
表面上看,她似乎是在 “活在当下,活得精彩”,但实际上,她仅仅是在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贪慕虚荣,这种快乐缺乏实质意义,并非真正的幸福。从她的言行举止中,根本看不到应有的责任感和崇高理想,她从不考虑能否为社会带来贡献,只在乎自己能否快乐,并将自身的不幸全部归咎于外界。她自以为自己很有灵魂,但实际上还停留在 “生活阶段”,远未达到追求积极人生意义的 “生命阶段”。
而且,在国内,不少人存在崇洋媚外的思想,沙白白很可能也受到了影响,一味埋怨国家和体制,心底里还鄙视穷人。无论她口才多么了得,说得多么好听,她都绝不是值得社会大众学习的榜样,更不应被标榜为 “英雄”。广大网友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三、疾病认知:系统性红斑狼疮并非不治之症
或许有些网友会说,你又不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根本不知道这个病有多痛苦,既然治不好又折磨人,为什么不能及时行乐然后洒脱地死去呢?
实际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虽长期是国内外临床治疗中的难题,但并非不治之症。去年 5 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就对外宣布:成功运用 CAR-T 细胞免疫疗法根治了这个病,且目前已经帮助一名患者将各项炎性免疫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
不知沙白白是否了解过这一信息,如果她得知的话,很可能会恢复一定的康复信心,积极求医,不至于走上安乐死之路。当然,也有可能她即便了解了,却选择不相信,或许是出于崇洋媚外的思想,只愿意相信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进展,就像很多人即便知道国内在破解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上取得了颠覆性突破,却仍不相信,认为这应该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才对。
真正积极、乐观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与沙白白截然不同。由于患者会在脸颊两侧出现蝶形红斑,所以也被称为 “蝶友”。很多 “蝶友” 没有条件接受前沿的治疗方式,只能持续吃药、调整生活方式,但他们乐观、积极,互相鼓励和支持,即便治疗会带来一些生活不便、容貌改变,他们看重的也并非这些,而是要活出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实现社会价值。在他们眼中,沙白白因为想显得性感、有小麦色的皮肤而拒绝治疗,这种行为是不可理喻的、幼稚的。
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病因尚未明确,虽然现在认为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绝对不是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目前,有科研团队发现这个病很可能是由于一个名为 “TLR7” 的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病并不是基因遗传导致的。实际上,现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还停留在 “多基因遗传” 阶段。所以,沙白白将生病的原因都归咎于母亲的 “致病基因”,这种做法是严重不理性且不科学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免疫系统与精神心理状态、身体机能密切相关。如果个体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或者体力透支,症状就更容易爆发。沙白白自己也承认,她多次症状爆发,一方面是因为总不按医嘱吃药,药物副作用一出现(发胖),她就停药;另一方面,她自己创业那些年,心理压力非常大,后来又出去旅游,拼命玩极限运动,这些都是导致她症状爆发的原因。
所以,很多网友说得没错,害死她的不是这个病,也不是别人,而是她自己 “作死”。
同时,现在很多人仍然误以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在等疾病是基因遗传导致的,这种认知急需纠正。“人类基因组计划” 花了 30 年时间,投入大量资金,但至今仍未找到所谓的精神障碍 “致病基因”,遭遇了极大的挫败。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不是源于基因遗传,而是后天的病理性记忆。
四、家庭教育反思:避免错误方式
沙白白选择了安乐死,这一行为难以简单地评判对错,她的父亲最后选择支持她,无论出于真心还是无奈,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评判这位七旬老人的对错。但众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加理性,珍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成为一个真正积极、乐观、坚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为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采取以下方式:
第一,不要过度夸奖孩子,更要引导孩子理性面对外界的过度夸奖,不要把优秀的成绩和表现都归结为自己 “聪明”。因为过度夸奖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将孩子培养成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旦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在关键时刻,他们甚至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抛弃对父母的责任。沙白白的父亲就是在无意中犯了这样的错误,沙白白拍视频时亲口说,其实她也非常舍不得她的父亲,但没办法,“我肯定是把自己摆在他们前面的”,这便是典型的 “白眼狼” 表现。
第二,要避免孩子受到精神分析流派(该流派的心理咨询 / 心理治疗、相关书籍、视频)的负面影响。沙白白说,她在初二时跟父亲出现过矛盾与冲突时,父亲要求她必须吃自己做好的早饭,她指责父亲有 “控制欲”,并一周不理父亲,直到父亲主动认错。“控制欲” 一词就来自精神分析流派,沙白白很可能接触过这个流派的信息,受其负面影响。精神分析流派总是用 “外归因” 的方式去解释个体的心理问题及困惑,比如把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根源都归咎于原生家庭,尤其是个体 6 岁前的经历。这导致很多患者对父母非常愤怒,要求父母必须忏悔、改变,认为要是父母做不到,自己的病也不会好。他们忽视了自身也有不足,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一味指责父母中困住了自己,没意识到他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帮助自己走向康复。简单来说,这对他们的康复是没有好处的,甚至会恶化病情,变得更加偏执。
第三,父母平常在茶余饭后,不要总在孩子面前抱怨、吐槽别人或国家、社会。孩子在潜移默化下,很可能也会逐渐习得这种完全的外归因模式,遇到不顺与困难时,一味把责任归咎于别人和外界,严重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出现人格异常。父母要以身作则,学会理性的综合性归因模式 —— 既看到客观因素与他人的问题,更要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改变和提升,然后再积极引导孩子也这么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