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1940年生,祖籍河北,自幼酷爱绘画,16岁成为国画大师李苦禅的入室弟子。196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郭味蕖、田世光、肖淑芳、李斛等名家。70年代又受教于艺术大师吴作人先生。他先后在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广州民族民间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任教,桃李满天下,培育出很多绘画人才,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做出了贡献。
李涵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 著名画家吴作人 吴淑芬等先生亲临现场指教
李涵画风淳朴,取法自然,60多年的砚边耕耘,执着追求,悟出了民族绘画的精髓。他以深厚的笔墨功底去探求物我相融的境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的画洒脱中透出豪放,苍劲间含着浑厚,笔墨中彰显着传统。他的大写意笔走龙蛇,天人合一,气脉相通,寥寥数笔,丹青跃于纸上,可谓艺术奇葩。作品取材广泛,花鸟、动物、人物、山水无不涉及,作品淋漓洒脱,拙中见奇。李涵题材广泛,尤以画猴见长。他笔下的猴,神态逼真,惟妙惟肖,妙趣横生,堪称一绝,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李涵出版部分专辑画册
1989年北京电视台为其拍摄专题片《李涵和他的画》。同年5月23日李涵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画展由吴作人先生为画展题名。画展开幕时,吴作人、肖淑芳先生亲临现场参观指教。画展当日下午,北京电视台首播专题片《李涵和他的画》。5月23日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中国美术馆李涵画展做为新闻予以报道。
李涵先生(二排右一)与李苦禅先生(一排中)
吴作人题字
《雄踞图》200x450cm 1988年
论文人画与写意画
文/李涵
人类文明,绘画要早于文字,人们最早就用牛头人脸代表牛和人,用线条记录数字,当人类产生了语言,为代表语言才产生了文字。有了语言与文字才开启了人类的文明。
知白守黑 120x50cm 2019年
对于绘画,最初都是追求写实的,是从画不像追求画的像,随着人类智力的开发,对写实也是有选择性的。在北宋之前,中国画还是比较重视写实的,但也不是纯写实的,自然界的万物生灵,不可能直接画到纸(绢)上,必然有画家的优化取舍,但这时期画家对所描绘的对象形象准确性要求比较高,当时还没有文人画、写意画的概念。那时诗人就是诗人,书法家就是书法家,画家就是画家。如李白、杜甫就是诗人,颜柳、怀素就是书法家,吴道子就是画家......。
李涵《小熊猫》吴作人题纸本设色 1975年
但是到了北宋,由于宋徽宗对画的提倡,大大的提高了绘画艺术的社会地位,使很多文人参与到绘画领域,如文同、苏轼等人,文人画画成为一种时尚。这些人在绘画上水平不一定很高,但其文化修为、社会地位高,他们往往不具备绘画的写实能力,但他们并不在意于物象的写实而是更在意于意象,画面的文化品味。
李涵《珍异》吴作人题纸本设色 1975年
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文人画,而这种说法也是后人给加的。以后这种画就成了社会的主流绘画。把那些写实的画家视为匠人。这些匠人也并非全是写实画家,而是些没有文化的以画画为职业的人,如画庙堂里壁画、雕像等,有些人艺术水平很高, 但是社会地位不高,把他们当做工匠,不能青史留名,当然这是很不公平的。有人说中国绘画自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没落。这些人的意思是只有写实才是绘画的正宗,以此否定中国文人画的艺术价值。但是历史就是历史,中国绘画史就是如此,这是后人无法改变的。把文人画列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是近千年来中国文化精英一致的选择,不是某个团体某个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一直延续到民国。对文人画的定位一般是取之于苏东坡。这也是后人强加给他的,因为他写了有关文人画的诗和有关的论述。
李涵《猴》纸本设色2005年
以当时苏东坡的处境和社会的传播能力,苏对当时的画界不会有什么影响。只是因为他的名气大,他对文人画的诗和论述被后人所用,使他成了开启文人画的鼻祖。苏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此诗的意思很明确,不以形似为评画标准, 要有诗意,要表现画家的意,也就是写意精神。另外他在评价吴道子和王维画的时候,也明确了写意画要高于写实作品。
《青草池塘处处蛙》2007年
苏轼是这样说的: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诘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竟进头如鼋。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孔雀》143x366cm 2001年
文人画不以追求形似为目的, 更重视表现作者的所谓诗意,所以就有后来的写意画之说。宋朝以前的画重视造形,可谓尚形,宋以后的尚意。从绘画题材上看,因为文人不是专业画家,造形能力较差,画不了人物,多是以山水画为主,梅兰竹菊之类的画。中国传统绘画的过程是先人物后山水花鸟。从绘画风格上讲是先细后粗,写意画除去文人的写意精神之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它还是一种画法,以花鸟画为例人们把工细的画称做工笔画,把用笔粗放的画叫写意画。从工细到粗放有工笔,半工半写,小写意,大写意几种画法。从时代顺序上是先工细后粗放。
《猴趣图》2017年
《小龙虾》1980年
中国的工笔花鸟画在宋元时达到最高水平,其后则再无高峰可言。而写意花鸟画后来居上,逐渐成了花鸟画的主流,而写意花鸟画,小写意到大写意有一个发展过程,明朝写意画已经很是粗放。而称其为大写意画的,似也就是徐渭一人,人们对是否大写意没什么定义,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人们把过于草率的画,和粗笔大墨的画称为大写意的画。徐渭的画受陈白阳的影响,只是因为白阳的画比较规矩,人们称他的画为小写意。徐渭的画放纵,人们称其为大写意。
《孔雀》2023年
大写意花鸟画是出现比较晚的画种,一般人都认为是明朝的徐渭开启了大写意花鸟画种,其后的八大山人、扬州八家等画家使大写意花鸟画发扬光大。但大写意花鸟画的高峰并不是徐渭等明清两代,而是其后的清末民初。中国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又有琴棋书画之说。
《多子图》2017年
这是概括中国文化的一种说法,人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样样精通。但是最重要的是书法,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密不可分的,是决定绘画水平的重要关键因素。写意画最讲究笔墨功夫,而提高笔墨功夫唯一的途径就是练好书法,书法功夫不足的人,画不了写意画。每个人的书法和他的画是完整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书法就有什么样的画,有什么样的画,必须题写什么样的字,徐渭的草率之作应该题草书,八大山人的画,只有八大本人的书法才能和画合谐一致。
大写意花鸟画是形成最晚的画种,高峰代表画家应该是吴昌硕、齐白石、陈师曾、潘天寿、李苦禅等人。其原因也和书法的发展有关。学习书法有帖学和碑学之分,清朝之前,由于科举的应试,实际的应用,乡绅文化,私塾教学等,文人都是学帖的,发挥极致也就是写写草书, 强调用笔的点划和结构。到了清朝,碑学盛行,清人盛行访碑,因为废除了科举,人们不再专注楷书练馆阁体了。由于铅笔,墨水笔的出现,书法的实用价值大大降低,而更重视了书法的观赏性。人们写篆书汉隶成风气,康有为访北碑,北碑方硬,提倡金石气,大大的强调用笔的力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大写意大师吴昌硕、齐白石出现了, 加之其后的陈师曾、潘天寿、李苦禅诸位大师,形成了一个时代的大写意花鸟画高峰。
文人画,写意画做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有很长的历史,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但自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始以来, 开始走向没落。
现在中国绘画有两种,一种是西方传到中国的油画水彩画,一种是所谓中西结合的中国画,这种中西给合的画, 已经不是传统里的笔墨,其中的笔也不是传统用笔,其中的墨只是做为黑颜色出现在画里。建国初期有人提出把中国画改名为彩墨画,现在又有人提出叫水墨画,以示区别于传统中国画。我看这些都是可以的。而中国传统绘画走向衰落也是不争的事实。退回一百年,我的画就是普通大路货,而放到今天,可能就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小画种了。
《杜甫草堂》110x50cm 2019年
《青藤老屋》
《山水》2011年
《湘西纪游》2019年
《江南小景》1994年
《雄风千里》97x49cm
《菊鸽》108x54cm
《苍鹰》 2018年
《双鸡图》1991年
《荷塘翠鸟》2018年
《母子情深》2020年
《小象米杜拉》1975年
《钟馗嫁妹》2010年
《铁拐李》2012年
《仿任伯年》1986年
《拉二胡》2003年
《战宛城》
《慎独》2020年
《鲁直诗意》2012年
《猴手卷》42*320c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