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为服务等价付费”的文化,就不会“卷价格”。

“单点 SaaS 的边界可能会慢慢模糊。”

“现在的 AI 产品还没达到用户的期望值,大家关注的一个核心是如何让客户为 AI 多付费。”

“电商在美国市场还是有比较大空间的。”

“在美国创业还要找软硬结合的方向。硬件供应链仍是中国的优势。”

以上观察,来自崔牛会广州分舵成员、创云科技创始人&CEO 李伏参加崔牛会美国游学的见闻。

在创办创云科技之前,李伏曾在惠普、戴尔、微软有过十多年的销售管理经验。2015 年,李伏在广州创办了创云。

在对这次美国游学的复盘中,李伏分享了他的独特视角。李伏提到通过高密度地与投资人、孵化器、准独角兽创业者们交流,参加路演活动等,为自己带来了新的认知提升。

“这些认知改变短期内可能对公司业务并没有太直接的帮助,但就像史蒂芬·乔布斯提到的 connecting dots(连点成线):在未来的某一刻,它们也许就会起到关键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下为分享内容,经牛透社整理:

01 创业生态

01 创业生态

在华源科技协会(湾区著名华人创业者社区)的路演中,我们看到了那里火热的创业景象,湾区的整个创业氛围,对我来讲还是挺震撼的。

硅谷的创业文化,也令人印象深刻。斯坦福有接近一半的学生,会选择在“gap year”创业,有的甚至因此辍学创业。硅谷创业,大部分都是 To B 方向,即使一些大学生也不例外。

这意味着一方面美国的大企业对于创新、创业公司的宽容度比较高;另一方面,与中国市场类似,C 端是流量逻辑,而大厂占据着流量优势。所以,为了避开与大厂竞争,硅谷很多创业者都选择了在 To B 方向创业。

我们还发现,在硅谷,比较流行“一人独角兽”的概念。AI 时代,单兵作战能力大幅提升,所以未来一定会出现“一人独角兽”企业:在这样的企业中,即使一个人用 AI 工具,也能做到几千万美元的营收。

湾区的成功,离不开这里的资金密度、人才密度。全美约 60% 的资金集中在湾区,湾区的创投文化也很浓厚,这里几乎人人都有创投意识,基本上大厂也都会投资初创企业的项目。

硅谷最著名的科技孵化器 Plug and Play,当年以“房租换股权”的方式在无意中开启了硅谷创投时代,陆续孵化了 Google、 Paypal 等一批独角兽企业。

同时,湾区也吸引了全球顶尖的人才。我还没有看到一个详细数据,但我能感觉在美国 SaaS 创业一定要有 VC,因为这是竞争和吸引人才的需要。

中美创业生态的差异,以及背后原因,是这次游学带给我较多感触的地方。在广深我们很少见到科技公司的广告牌,但在旧金山、湾区,很多地方都会出现 SaaS 公司的广告牌,其中有 AI 公司,有 Service now、Workday 这样的行业头部 SaaS 公司,也有初创企业。这些 SaaS 广告牌也是经常更新,真的是百花齐放。

在此之前,我并没特别意识到美国,尤其是湾区,和国内的创业生态是不一样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湾区的创业者从 day one 开始,就面向全球市场;第二,他们的创业理念,通常也是基于一个改变世界的宏大愿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我感觉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决定了市场的付费意愿,厂商的创新精神,以及整个创业生态的差异。

  • 付费意愿

无论哪里的企业都要追求效率,但为什么美国企业的付费意愿更高?这是因为“要为服务等价付费”的文化,在美国社会从上到下都已经存在了,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基本上不会卷价格。

美国市场的企业决策人,不会把服务费用压得很低,即便是竞标,大部分也不是“价低者得”。价格太低,反而服务可能有问题。虽然这样分析可能有点偏颇,但也说明了文化土壤不太一样,企业的付费意愿就不一样。

  • 创新精神

硅谷不卷价格,而是卷创新,这在整个逻辑上也是闭环的。

前面我们提到:硅谷所有的科技创业都是需要 VC 的。但如果你的项目没有创新, VC 是不会投的。因为在湾区,有一种鄙视不创新的文化。从 VC 到创业者,假如有人已经做出这个产品,而你没有发现特别大的 GAP(差距),不能做到十倍优秀的话,你就不会得到什么支持,甚至也找不到合伙人。

所以,美国也不是不卷,每一个品类产品都挺多的,但他们卷的可能更多是创新,卷的是为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卷价格。

  •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系统比较宽泛,和上面提到的创投文化也有关系。比如在硅谷,创业公司一开始可能请不起律师,许多律师就通过提供服务来占有一部分创业公司的股权,这在硅谷也是很通行的文化,大家也都特别接受这一点。

所以,社会支持系统很完备,再加上信用体系,这是湾区或者美国创业氛围比较好的一个原因。

02 AI时代的入场券

02 AI时代的入场券

再讲讲我们在 SaaStr 大会的见闻。

一个基本共识:“AI + SaaS” ,现在基本上已经是入场券了。这次 SaaStr 大会,还有一个高频词汇叫“Automation everywhere”,即 AI 带来的各种流程的自动化。

传统印象中美国的 SaaS,很多都是解决单点问题的。一个单点产品,就能做成一个特别盈利的上市公司。生成式 AI 出来之后,这个趋势可能有所改变。

在这次 SaaStr 大会上,很多 SaaS 厂商提到一种一体化:Hyperfunctional SaaS(超级功能 SaaS),这意味着单点 SaaS 的边界可能会慢慢模糊,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趋势。

在 SaaStr 大会,我们还感受到一点: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用户对于 AI 的期望值都是非常高的,但现在的产品还没达到这个期望值。这也是很多新技术,尤其是颠覆性技术一开始都会经历的过程。

通过一些转化率的数据来看,整个 AI 目前还不够聪明,并没有为用户带来明显的增值,而用户也没有感受到特别大的变化,所以也不太愿意为 AI 多付钱,ARR 自然也上不去。

总体来说,在 SaaStr 大会上,我们看到以下几点:

第一, AI Everywhere:AI 基本已经成为一个入场券;

第二,大家目前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客户为 AI 多付费,加了 AI 之后如何提升 ARR;

第三,SaaS 的多功能一体化(超级功能 SaaS)成为一个共识;

第四,连接器。这次展会上有很多比较“轻”的连接器产品,他们本身可能不提供存储服务。我觉得是因为美国有很多单点 SaaS,SaaS 的 API 开放度也比较高,为这种“轻连接器”提供了生存空间,但理论上看它们的护城河并不高。

此外,我们还从几个创业者口中反复听到一个新名词:LAM(Large Action Models,大型行动模型),背后的逻辑是大模型再加上 RPA ,来解决很多产业应用场景的问题。

03 出海:机会与挑战

03 出海:机会与挑战

出海是软件服务行业的大趋势。这次游学,我们也听到了很多有关出海的观点。

关于出海,我以前问过一个问题:中国企业现阶段的出海,跟几十年前欧美发达国家的全球化有什么区别?一个共识度比较高的回答,是当初欧美发达国家的全球化是基于“微笑曲线”:发达国家把持研发和品牌,这也是利润增值最高的两端,而把劳动密集型的工作,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

对比之下,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出海,更多是为了开拓市场。如果是为了拓展市场,就需要考虑能否为当地创造就业,促进当地市场发展,而不单纯是把市场价格卷低。

我们跟湾区的投资机构、投资人聊,他们也很明确地讲到一点:现在中国业务出海并不在他们所投的范围内。假如一家中国公司在海外设立分部,开展业务,基本上是没有人会投的。他们只接受当地创业,必须是在美国的一个实体,创始人、创始团队都在那边。

我们还发现,电商在美国市场还是有比较大空间的。TikTok 的同学分享了美国电商市场的情况:美国的电商渗透率还不到 20%,而现在中国超过一半了。无论渗透率还是绝对值,美国电商都在呈两位数增长。

消费零售市场,美国跟中国规模差别并不是很大,但整个消费零售市场,美国的渗透率还比较低,这和当地市场环境有关:美国的传统零售已经很发达了,所以他们的消费者接受电商的方式也会不太一样,这可能需要一个过程,但移动互联网一定是个趋势。

和一个 Snapchat 的中层聊,他认为在美国创业还要找软硬结合的方向。因为硬件供应链仍是中国的优势。在美国也很卷,如果单纯靠软件,可能未必卷得过别人,但软硬结合他认为还是有机会的。

总之,这次游学还是提升了很多认知:湾区仍是全球科技的制高点,它们的一些科技创新和投资方向,基本上都是牵动整个全球科技行业进步的,这可能也是值得我们国内的科技公司创始人们,时刻保持关注的。

我们内部的预算也在向这些优秀的企业靠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