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华人龙文化书法大展系列报道之二:
“海外华人书法家”游龙园
本刊讯:2024年10月16日上午,由《中华国粹》杂志社、海外华人书法家协会、临沂龙园旅游度假区联合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球华人龙文化书法大展”在临沂龙园旅游度假区隆重开幕。16日下午,“海外华人书法家”走进龙园游园活动正式开始。由《中华国粹》杂志社社长李浪木领队,海外华人书法家协会20多个国家的联合主席、理事:丘程光(新加坡)徐和真(荷兰)林伯墀(澳大利亚)侯少岩(泰国)翟文章(美国)邱宏强(阿根廷)常惟璞(印度)陈天寿(坦桑尼亚)鲁吉光(瑞士)李国芬(菲律宾)李冬霞(阿联酋)谢小平(阿联酋)许广丽(摩洛哥)尤本林(澳大利亚)蔡唯敏(英国)何勤(英国)张俊华(马来西亚)及中国港澳台的叶国华(台湾)梁德玲(香港)欧志祺(澳门)梁少美(澳门)内地书法家代表成映泽、秦维国、张然、周建国、王劲华、张俊瑜、钟日吉、韩有义、徐志敏等参加游园活动。
第一站:龙文化博物馆
园外金黄,秋高气爽;园内青翠,水阁云天。
游园队伍第一站来到游园启始点-龙文化博物馆。临沂龙园旅游度假区内的龙文化博物馆以龙文化的起源、传承为轴,生动展现了龙文化的神圣、神奇、神秘特点,现在已成为传统文化和研学教育的活动基地。
龙文化博物馆主体馆是一座仿汉唐风格的起檐式建筑,主调为沉雄庄重的黑色,正面檐上是呈三角结构的白色照额,上饰透雕龙之九子狻猊,寓无畏和辟邪之意,整体布局用色黑白相间,越显简朴神秘,让踏入院内的游客都有一种拜服敬畏的感受。两边抱柱上嵌着一幅由原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王庆新先生撰写的金字楹联,上联书:嬴字泽皇恩大启龙廷光耀史,下联是:园林腾锦彩长昭元御国兴华。
走进馆内,大部分陈列均为名贵金丝楠木雕塑的人物,确切地说应该是人神大会。从盘古开天始,直至近代,有补天女娲,有创造龙图腾的伏羲,有道教养生文化始祖松岩洞玄真人,最后到朱元璋、康熙大帝。各色人物雕刻的栩栩如生,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迎门的那座金丝楠木巨型龙雕-龙王,这座雕塑应该是龙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宝由数吨重的楠木随形就势整体雕刻,其势如山,让人与其一对目就有一股气流扑面而来。
来自海外各国的华人书画家们,在这里仿佛又重温读了一遍中华文明史,对这里金丝楠木的雕工不断称赞,特别是历史人物的安排取舍非常到位。位于瀛园这座展厅是龙文化博物馆群的第二展厅,据传说此址为2000年前秦始皇(又称祖龙)东巡琅琊郡时的行宫,五次东巡两次下榻龙园故地,真龙天子夜梦巨龙,因而在此设坛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园也因此而得名。
进入第一展厅是祭龙坛,这个展厅着重介绍了龙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承。展窗里展示着龙生九子的各种体态造型,还有以龙形和龙纹为主要装饰的各种青铜祭器,这里是龙文化的美学和史学的集中体现。大家在这里凝神屏气,一件一件地细品,仿佛在翻阅一本龙典,由造型到纹饰,由历史到传说,无不彰显着中华龙文化的博大精深。进入第三展厅是秦文化展览馆,这里集中展示了大秦帝国的强盛国力和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其中,祭龙坛堪称龙园的核心标志,大家纷纷在汉白玉的龙图腾柱前合影留念,让龙的传人聚集在一起,也让龙的图腾在仰望中,化为龙的精神,开花散叶于四海。
第二站:水韵龙园
水利万物,瑞兆丰年;祥龙出水,水绕龙园。
《荀子》中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龙与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管子》里也说:“蛟龙,水中之神者也,乘水则神立,失水则神废。”神龙失去水,栖于陆地上,它那超乎寻常的本领就丧失了,可见水对于龙是极其重要的生存的条件。
有水即有龙,古人以潜龙在渊昭示水为至宝,水利万物而不争,是为道,是为至善。龙园也是一座水城,园内有许多湖,卧龙湖、玉龙湖、凤栖湖等星罗棋布于水系之中。水韵古城则依湖而建,初入园中,宛若走进江南水乡,园内整体建筑也是江南水乡风格,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徽派的黑白反衬,让人想起一座曾经到过的某个江南古镇。客栈、酒肆、当铺、戏台、游船等,无不引领游客回到古代的生活场景,在雕梁画栋的点缀中,在远离车马喧嚣的竹林水岸,你尽可浅吟低唱,放空自己。
当海外华人书法家们徜徉在小桥流水、柳岸翠堤的龙园古韵中,大家都仿佛忘记了来时的车马劳顿,一洗行旅的疲乏。新知旧雨在这里畅谈友情,笑逐颜开。香港的梁德玲老师说:我要多留一天,好好沉浸体验一下这里的安逸。来自英国的何勤老师也是一位诗人,他说:我去过许多国内的园林景区,从园林的再造角度看来,临沂龙园是最为成功的,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精微一隅,都可称天然巧夺。随即赋诗一首:难得十月艳阳天,万里寻根在龙园;琅琊古国拜书圣,神州今朝有真传。杨筠松《疑龙经》中说:行到平洋莫问踪,但看水绕是真龙。龙园的水系就是一条巨龙,如今海内外龙子龙孙齐聚在龙园,是为潜龙在渊,势发龙园。
第三站:打卡主题博物馆
龙脉传承,寓教于乐;崇古尚史,博雅藏珍。
走出水韵古城,在导游的引领下,大家来到街巷上,此时的街巷上游人如织,许多小吃店铺前挤满了搜食客,这里不但有来自全国各的美食小吃,还有龙园的炒鸡和煎饼更具特色,许多人都是在入园之前就预定了龙园十二灶炒鸡,在游罢龙园的当夜会在荷香阁大快朵颐。
海外华人书法家们在昨晚欢迎宴上已品尝了太多美食,现在要品赏的是龙园的博物馆群里的文化大餐。龙园是以龙文化为主题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龙为魂,打造了一大批以龙文化博物馆为主题的博物馆群,包括红妆博物馆、木文化博物馆、古床博物馆、家风家规教育馆、中华陶瓷文化馆、龙灯扛阁文化馆、彩印花布艺术馆等。
大家在导游的引领和讲解中依次而入,在古床博物馆里,最让大家惊艳的是这里的镇馆之宝“千工拔步床”。据导游介绍,明代晚期,在江南一带的富庶地区流行了一种“千工拔步床”,这种床是家族富有、地位显赫的象征,同时也是父母为表达对女儿的拳拳爱意而用作的丰厚嫁妆。由于当时的“拔步床”需要制作上千工时,因此往往只有富贵之家花大价钱才能建造购买得起。
拔步床又叫“百步床”,古代从千金小姐从生下来起,父母就开始让工匠为其打造成年的闺房。而拔步床工艺繁琐,体型巨大,千金小姐在床内迈着小碎步,绕床走一圈需要百步,因此得名。拔步床其独特之处在于整体构造犹如一间小木屋,从外看像是把床又放到了一个木制套房里一样,平台长出床的前沿两三尺,床前木制平台状似回廊,人跨步入廊犹如进入室内。做工考究的拔步床中有睡铺、梳妆台、小橱、首饰箱、点心箱等,使床拥有相对独立隐私的活动空间,大大提高了床的舒适度和私密程度。大家在“千工拔步床”前留影的同时,也不断地对这个大型宝贝的浮雕、镂雕、圆雕等工艺的相得益彰赞不绝口,特别是上面雍容华贵龙纹雕饰,浑厚中见灵气,体现了龙文化对古时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审美的情趣的影响。
在木文化博物馆,一个个造型各异的金丝楠木木雕让大家驻足抚摸,感受着这个稀世珍材的古老和新生,一幅幅采集楠木的照片,也让大家体会到收藏者的艰辛与不易,这些楠木的原材都生长于热带的深山老林中,许多都是大象驮运到河中,再通过河水漂运到山外,再装车沿着崎岖泥泞的山路一根根运到山下,集中装运回来,可谓历尽千辛百转。在雕琢这些珍品的时候,会留下一些余料,此时,由这些余料打磨的手串成了大家争相抢购的纪念品,戴在手上,时时想起龙园之行,这一条条楠木手串成了再聚龙园的信物。
走出木文化博物馆,迎面门上一面色彩鲜艳的花布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导游介绍说,这里是临沂非遗彩印花布艺术馆,临沂的彩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是一种具有鲜明沂蒙特色的古老民间艺术。而且在临沂,彩印花布的非遗传承人很多,馆内的展品,均来自于他们的创作。
这次活动,来自海外和国内的女艺术家特别多,无疑,彩印花布艺术馆成了她们追捧之地,特别是来自阿联酋的李冬霞主席,她还是阿联酋旗袍协会会长,她高兴地说:在海外举办过多场中国旗袍走秀活动,看到来自沂蒙山的彩印花布特别激动,中国旗袍的面料为了出型多以绸缎制作,以体现模特高贵典雅的气质,下一步可以尝试用沂蒙印花布裁制,特别是蓝印花软布料,有着中国瓷器中元青花的朴素之美,更能体现中国元素。馆内的讲解人员还向大家介绍了彩印花布的制作流程,要经过打版、制版、熬油、刻版、调色、印染等六至七个工序,这里的许多作品,在继承传统印染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实验、创新,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最后一站,导游带大家来到了中华陶瓷文化馆,早已等候在此的工作人员还给大家沏一壶香茗,让大家静下心来,边品边赏。整个陶瓷馆融汇了中国古今陶瓷艺术珍品,从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到钧窑的“五大名窑”在这里均有展陈。陶瓷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承载着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汉族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然而一件看似简单的瓷器背后,蕴藏着多少工艺制作的秘密。陶土和瓷土的区别,原材料的挑选、釉料配比、器具的成型、窑火的控制等等72道复杂的工序,每一步工序的制作,对于一件精美绝伦的瓷器都起到成败的作用。
来自荷兰的徐和真是欧洲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他说:在欧洲的博物馆里最常见的就是中国陶瓷,在丝绸之路和大航海时代,西方人的宴会上,拥有一套中国陶瓷是身份和礼节的象征,直到现在,西方的各大拍卖行都以能拍到一件元青花为荣,虽然现在许多国家都有陶瓷制作,但来自中国的古瓷还是古董界的唯一选择。
秋日下午,太阳落的早,华灯初上时,大家带着意犹未尽的留恋结束了游园之旅,虽是短短一下午的时间,但由于工作人员安排的路线和景点科学合理,让大家也收获满满,或许,偌大的龙园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游不尽的地方,那就是他日再聚,故地重游。大家约定:谁再来龙园,别忘了发个龙园的消息,因为都惦念着龙园。
(撰稿:艾华 摄影:周建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