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青海金字招牌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10月28日,保护中华水塔 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实践新闻发布会在西宁举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孙立军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所做的工作及成效。

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创新

  已基本构建国家公园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三江源的核心地带,总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在中央政策的引领和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下,创新体制机制、规范管控制度、完善参与机制、整合行政资源、强化监督管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行由省级政府委托管理的运行模式,监管效率提高,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江源国家公园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搭建“四梁八柱”,形成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依法建园、绿色建园、科技建园、智慧建园、全民建园、和谐建园等“九大建园理念”,规划、政策、制度、标准、生态保护等“十五项标准体系”以及一面旗帜引领、一个部门管理、一个类型整合、一支队伍执法等“九个一”的三江源模式,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三江源方案”。

另一方面,管理局加快推进构建了覆盖三江源地区重点生态区域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国家公园监测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全面掌握区域内生态系统构成、分布与动态变化,及时评估和预警生态风险,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监管、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巡护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撑和安全高效的技术保障。

管理局还在和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研究院积极对接,推动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事宜,共同组织国家公园专业人才培养,为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园区林草覆盖率达到74%以上

2016年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后,先后投入86.61亿元,实施了一批巡护道路、环境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黑土滩治理、沙漠化土地防治、退化草场改良、湿地保护、有害生物防治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为了保护好水源地,青海注销了地处三江源地区的全部48宗矿业权和水电站,其中,三江源国家公园内20宗,为全国大局牺牲了自身的发展利益。

通过综合施策,三江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现整体提升,林草覆盖率达到74%以上,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2020年达到61.9%,较2015年提高4.6%,湿地植被盖度稳定在66%左右。

近5年,地表水资源量较多年平均偏多33.7%,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加309平方公里,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流域水供给能力基本保持稳定,长江、黄河、澜沧江出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其中Ι类水质比例接近40%。

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保护初期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由濒危物种降为近危物种,难得一见的雪豹、金钱豹、欧亚水獭频频亮相,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在江河源头撒欢,猎隼、黑颈鹤、金雕在蓝天翱翔,兔狲、藏狐等网红精灵在草原繁衍生息,三江源头碧波荡漾,重现千湖美景,“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创新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

  17200多名牧民吃上“生态饭”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三江源地区还实施生态奖补、民生改善等政策措施,使当地牧民在保护中增加就业,得到资金支持,实现脱贫增收。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后实施一户一岗政策,为保护地每户牧民提供一个生态公益岗位,每年补助资金3.7亿元,17200多名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有了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

许多牧民也成了雪豹自然观察旅行、澜沧江漂流等特许经营的导游,在收入提高的同时也有力支持了生态保护事业,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为真正写进老百姓心坎里的德政善举。“生态管护+基层党建+精准脱贫+维护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六位一体的生态管护模式让生态管护员参与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中,成为农牧区振兴的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推动了牧区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

此外,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落实全省统一的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试点工作,开展两轮次的野生动物与家畜争食草场补偿试点工作,在为野生动物腾退生存空间的同时,合理补偿群众的生产生活损失,尽最大努力促进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

高水平构建自然教育体系

  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青海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

开展自然教育工作是国家公园的基本职能,是重要的公共生态产品,也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从构建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着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探索符合公众喜好的自然教育活动。

2019年以来,在相关中央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初步建立了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中心展厅和线上展厅为主,园区管委会(管理处)10处科普服务设施为分支,省内外展览展陈机构、园区生态监测站为点面的“1+10+N”自然教育基础设施网络,为公众搭建了了解三江源、走进三江源、热爱三江源的平台。

高质量完成多部纪录片和宣传片的摄制、播出,纪录片《三江源国家公园》、广播剧《坚守可可西里》和书籍《源启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诞生记》均获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其中《三江源国家公园》第一集《山宗水源》在2023年北京电影节3000多部中外短视频评比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名。《中华水塔》获中国十佳纪录片奖和中国纪录片最佳摄像奖。未来几年,管理局还将拍摄《三江源国家公园》第二季以及三江源版的“动物世界”等系列纪录片,《藏羚羊》《黑颈鹤》预计年内可以完成拍摄制作,《雪豹》《野牦牛》《金雕》等已列入明年拍摄计划。

由三江源国家公园组织、中国地图出版社编纂出版的《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列丛书》是我国第一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列丛书,包括三江源国家公园全系统解说手册、自然科普大全、珍稀物种专辑、行走纪行丛书、生态文化专辑、自然教育读本和立体绘本7个子项27册图书,被中宣部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三江源国家公园日益成为青海最靓丽名片和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

8年来,青海举全省之力全力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实践,试点工作被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范围通报表扬,并作为青海唯一案例,入选中组部编撰的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