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远在1300年之前的唐朝的官场也有自己的道道,官员的活动圈层也是有自己的鄙视链,而且相对于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关内的官员瞧不上来自河南和河东道的非关陇人士,中原地区的官员喜欢排挤来自河北和西域的仕人(唐朝诗人李白终生仕途无望)。当然站在这个鄙视链顶端的是来自关陇地区的很多官宦子弟,他们占据着唐朝官员的主流。可以说只要是关陇贵族出身,就相当于拥有一个好的户口本,一个通往仕途之路的绿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门阀政治,集团崛起

从西汉开始的推举制到曹魏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的人才制度,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让官员这块蛋糕从之前的几个大族,分流到下面的中等贵族等士族阶级,但终究不过是门阀之间自上而下的改革。下品的寒族依然是当官的希望渺茫。所以造就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恶性循环局面。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南北朝时期,但无论是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而且随着北方胡人的入主中原,让很多下层的寒士更加无出头之日。

本来入主中原的胡人(鲜卑为主)都是大老粗(部落军队制),讲究的是部落之间的血缘关系,就算是汉化也会和当地的大族合作,这就造成了南北朝的人才选拔都是以胡人高层和汉人大族为主,进一步深化了门阀政治。这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宇文泰,他一直主张联合关中的豪族,在他当了北周的开国皇帝之后,“关陇集团”正式走向历史的前台。而隋朝的杨家和唐王朝的李家都是关陇豪族中的佼佼者。到了隋唐都是沿袭着宇文泰的关本位思想,主张的是“关中豪族”统领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唐朝的高官为例,占据唐王朝政治话语权的多为“关陇集团”主力胡人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和当地汉族关中四姓“韦、裴、柳、薛”的直系后代,这些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在唐高祖的时候宰相的人员配置上,《唐会要》就记载了“高祖:宰相十六人。秦王(李世民)。裴寂(关中裴家)。刘文静。萧瑀(八柱国杨家隋炀帝的大舅哥)。窦威(李渊老婆的堂叔)。窦抗(李渊老婆的堂叔)。陈叔达。杨恭仁(八柱国杨家的后代)。

封德彝(八柱国杨家的姻亲)。裴矩(关中裴家)。高士廉。齐王元吉(李元吉)。宇文士及(八柱国宇文家)。长孙无忌(十二将军长孙晟的儿子)。杜如晦(北周高官)。房元龄。”当时共有宰相 一共16人,除了来自山东的房元龄之外,出身关陇地区的人占据13人。到了唐太宗时期,宰相增加到了29人,这其中也有20人出自关陇贵族,而且唐太宗为了加深和这些人的关系,还特地和这些贵族建立了姻亲关系。《新唐书》载:“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名臣家,未尝尚山东旧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高祖至太宗时期我们不难发现:关陇贵族是屏藩王室的主要力量,是处理国家大事的中枢集团,处于中央权力的核心地位。而上面官员由这些大族把持,下面的官员也是由各大门阀的其他分支瓜分。所以我们可以想到在唐朝上朝文武百官之间都有各种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双方之间各种拉家常的画面。所以唐朝初期的人才制度就是关陇各大望族之间的人才的选拔政策。

在唐朝只要你不是缺胳膊少腿,智力正常,但凡有点能力,而且出生于“关陇贵族”那么恭喜你,你的半只脚已经踏进仕途之中。在唐朝官员中存在的鄙视链中关陇集团可以说是食物链顶端的存在

影响式微,逐渐没落

那么关陇子弟是不是就一直很吃香?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关陇子弟垄断官场的日子到了武则天的时候就到头了,原因无他,因为到了武则天时期“关陇集团”由于内斗和自身的腐败,以及山东、中原等地的士族开始兴起,他们的影响力日渐式微。特别是到了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由于关陇集团内部的腐败和与李唐王朝对立(长孙无忌造反)。李唐王朝一直想找新的替代者来分化关陇集团的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不属于关陇集团出身的武则天,一直在打压关陇集团,因此加大对科举制的实施力度,原本只是内部人之间竞争上岗的关陇门阀,一下子要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那些士族争夺官位。所以以至于在武则天时候上岗的七十八个宰相中,仅半数来自于关陇集团内部,关陇集团的影响力也在不断下降。

但虽然关陇集团的影响力下降了,但是毕竟这天下是李唐的,他们也在一直实行的关本位这个基本国策,关陇集团的官员还是在朝廷上还是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科举制让很多其他地方的新势力起来,但其实科举制的新晋的进士,其实很难在京城混得高官,很多人一直苦等在京城,很难有空缺,特别是地方上来的进士,要么去“河朔”等北方蛮夷之地,要么只能回到家乡当地方官,很难接近中枢。

这中间的典型例子是颜真卿,作为山东的士族出身,颜真卿无论政治头脑还是能力都很强,但是作为非关陇子弟,他在京城没混多久就被杨国忠打发回老家平原,虽然后来凭借着安史之乱升为吏部侍郎成为京官的的他因为在外来户口,没有后台的他又一次被打发回来家。和地方来的士族不一样,关陇集团由于长期在关中地区,所以他们的升迁都是围绕着京畿道附近的地方,因此他们虽然被分化和打压了,但是总体的活动区域还是在关中靠近京城地区,在朝廷上还是有相当的话语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集团瓦解,走向消亡

虽然关陇集团一直依托着大唐的的“关中本位”思想在政治上一直保持影响力,但随着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他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与一直支撑起他们话语权的“府兵制”的覆灭,让关陇子弟的影响力不断下滑,而且到了唐代的后期关陇子弟不仅要和外地的士族竞争官位,而且还要和内廷的宦官斗争,特别是在唐朝末年的时候,随着地方势力的做大,各节度使都能和朝廷相抗衡,中央对地方制约的减小,让各个地方各自为政,京官再也不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因此在唐王朝末期,曾经支撑起唐王朝的关陇集团也随着关中的没落逐渐消亡。关陇集团的户口本政策也随之转向灭亡。

参考文献

《旧唐书》《新唐书》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