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后的黄瓜分两种,一种长成了瓜王,孕子待产;一种受风霜洗礼,内外烂透!

绿地,就是后一种。

各位主子好,每周一叨,理性开炮,我是叨主周一叨。

曾经,绿地这两个字代表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巨头,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可如今,这块金字招牌似乎也有些黯淡了,甚至有人开始担心它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恒大”?

10月28日晚,绿地控股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公告显示,三季度,绿地控股营业收入446.22亿元,同比减少43.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95万元,同比增长11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96亿元,同比增长24.89%。

发现没,三季度营收减少了近一半,股东净利润却翻了番。叨主虽然不懂财务,但利润=营收-成本,这个基本逻辑还是明白的。这么高的利润增长,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三季度成本减少了一半,要么是去年同期亏得很惨。

从公开资料显示,绿地从2020年的86251人,到2023年的59970人,其中2023年就减少了10207人。今年随着行业继续低迷,绿地除了卖无可卖的资产和难以消减的费用外,或许继续裁人才是控本的唯一出路,这倒是从侧面印证了前一种可能。

另一方面,绿地控股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绿地控股实现营业收入3602亿元,上年同期为4355.20亿,同比下降17.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5.56亿元,上年同期为10.1亿元,同比下降1029.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02.38亿,同期为18.71亿,同比下降647.27%。

果然,因为去年亏得够惨,才导致四季度的数据增长比较“好看”,而这一手漂亮的“虚高虚报”,很有绿地的风格。

就像差生再装逼,也装不成尖子;流氓再打扮,也成不了公子,尽管绿地声称造成该司营收下滑的原因是“房地产及基建行业依旧低迷”,但横向对比来看,绿地控股的营、利降幅都高于百强房企平均水平。

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过去的上半年,105家(剔除违约房企)A股和H股上市房企营业收入均值为115.91亿元,同比下降13.00%;净利润均值为1.45亿元,同比下降82.05%。

2024上半年,绿地控股归属净利润同比下滑91.97%,从去年同期的19.32亿元降到1.1亿元。降幅也是至少近9年来同期降幅之最。

不光如此,销售方面也难掩其颓势。

从克而瑞榜单看到,前9月绿地控股全口径销售金额486.4亿元,权益金额437.7亿元;2023年同期这两项数据分别为845.0亿元、760.5亿元,同比分别下滑42.5%、42.4%。此前数据显示,2024年1-9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26338.2亿元,同比降低36.6%,如此来看,绿地控股今年的销售也是跑输大盘。

同时,颓势的另一面的是,日渐承压的债务“钢索”。

一方面,该司货币资金同比大幅减少,从2023年上半年的470.1亿元降低到284.5亿元,少了185亿多元。

另一方面,其短债不降反增。上半年,绿地控股的短期借款从去年同期的293.7亿元增长到356.1亿元;1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从677.6亿元增长到690.9亿元。

随着销售主业输血不足,加之债务的病痛缠身,绿地也陆续暴露出“恒大衰亡”综合征,比如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比如股权被冻结,比如限制法人张玉良高消费,比如商票逾期、员工联合举报、上千件法律诉讼等等。

有人说,绿地走到这一步原因有很多,比如公司定位不准确、比如不良资产占比太多、比如经营内耗低效等等。

但叨主认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导致绿地走入速朽之路的,是其内部的混乱管理以及永无止境的权谋争斗,以权谋私和各自为战的内部系统。

这个内部系统,就像一个人的内心。试想,当一个人的内心都烂透了,给他再好的人设定位和布局谋划,都将是徒劳无益的。

刚入行时,一个绿地,一个绿城,总是傻傻分不清楚。

后来才知道,绿城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他总能抖擞精神,绿意盎然,奋力前进。绿地是绿暗红稀春已暮的绿,如今已千疮百孔、私欲暗涌,面临崩塌。

好了,我是一叨,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