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莫迪想通了,下令印军撤离边境,4年以来首次和解,但仍需中方警惕!
《印度斯坦时报》28日报道称,印度和中国将于当天完成在实控线沿线的军事脱离接触。据印媒的说法,印中两国计划在10月28日至29日完成在实控线沿线的军事脱离接触,也就是说,印军要撤离边境了,这是两国改善外交关系的重大步骤。
四年多来,两国围绕早日实现边境局势稳定进行了数十轮磋商协调,终于一步步走到当前的阶段,可以说来之不易。多家印媒报道表达积极预期,希望中印两国在客运航班直航、电子产品制造、高级别外交互动和国际多边等领域开展合作,还表示“印度的国家利益要求与中国建立更好的关系”。
印度此时选择撤军,原因有四个,其一,印度经济出了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与中国合作的地步。2020年后,印度出台了一些政策,限制中印之间的贸易,但给印度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印媒6月15日报道,过去四年里,与中国日渐紧张的关系导致印度电子制造商损失了150亿美元,并造成超过10万个工作岗位流失。
印度政府首席经济顾问纳格斯瓦兰提出,“即使为了增加出口,也应该扩大接受中国投资”、“如果想振兴制造业,吸引投资,印度就必须进入中国的供应链等”。对于纳格斯瓦兰的说法,印度财长西塔拉曼则表示:“虽然与首席经济顾问的立场不同,但她也不否定他的意见”,她也没有公开反对中国企业进入印度市场。
此后印度政府又释放出一些不同的信号,如在9月初,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德国柏林发表演讲时表示:“印度不会对中国企业关闭大门,取决于(投资的)领域和条件。”印度的官员和知识分子清楚意识到他们面临的国际处境,想要维持印度经济发展,必须和我国改善关系,促力解决中印边境争议。
其二,印度用武力对抗解放军没占到一点便宜,只好来文的。中印边境的摩擦一直都存在,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冲突爆发,2022年12月,新德里称中印军队再生“肢体冲突”。此前也有数次冲突,中印关系一度紧张。但是印度通过武力始终没有在中国这里讨得半点便宜,于是印度开始变换思路,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决定撤军。
其三,在中印发生摩擦的边界,地处高原,进入冬季,冰天雪地、道路封冻、补给困难。印军包括食物、燃料、石油和润滑油在内的大部分需求,是通过民用和军用卡车车队,以及印度空军的C17和C130运输机补给,在冬季几乎无法进行补给。而且,由于中印地区许多河流和支流已经结冰,饮用水、基本日常用水和做饭用的水也将短缺。而来自班公湖和其他在这一荒凉地区的大型水体是半咸水,无法饮用,所以印军不得不撤军。
其四,印度与美国关系存在矛盾,虽然近几年印度在地缘政治博弈中倒向美国,但印美之间也存在不少矛盾。随着特朗普可能再次上台,印美关系也可能面临较大变化。所以做出与中国和解的姿态,让美国转向拉拢印度对抗中国,以此减少与美国的摩擦,尽管印度不是诚心和中国和好,但印度从中印边境撤军一定程度上为两国各领域关系重回正轨奠定了基础。
印度虽然已经撤军,给紧张的局势降了温,但不代表印度与中国关系全面和解。一方面,目前印度正在放弃其不结盟的立场,倒向美国,以此让该国从某种意义上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切割。通过搞好与美日欧的关系,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和投资的机会。所以印度曾对中国百般刁难,且坚持多年,具体行动包括跟风美国对华商品加税,限制中企投资,在某种程度上也疏远了与俄罗斯的合作。莫迪政府的意图显而易见,即希望跻身美国主导的“发达国家俱乐部”,在这种情况下,中印关系很难全面和解。
另一方面,印度选择冬季撤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后勤补给难题,印军的冬季补给存在很大问题,例如,他们因冬装不足不得不向美国索要二手库存,食物短缺时只能依赖奶粉并拼命加糖来补充热量,甚至连冬季取暖所需的燃料也严重不足,导致士兵们不得不忍受严寒。可以说,冬天一到,印军边防部队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除了确保部队的战斗力外,如何避免大规模冻死和冻伤成了印军的首要任务。
印度和中国在实控线沿线达成军事脱离接触,标志着四年来首次和解。这一进展显示出两国改善关系的意愿。然而,印度的让步是因为自身的经济压力、补给困难等因素,尤其是过去几年对中国的贸易限制导致自身损失。尽管撤军暂时缓解了紧张局势,但并不意味着关系的全面和解。在冬季严酷的边境条件下,印军撤离可能主要是出于后勤考虑。未来局势依然复杂,任何表面的和平都需要警惕,印度还可能会继续扰乱地区稳定。
“和解不是忘记过去,而是理解未来。”希望印度把这次解决方案创造的转机用好,相向而行,推动中印边境地区实现真正的安宁,推进双边关系正常化。只有这样,才是对两国民众的福祉负责,对世界的稳定与发展负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