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课程改革中,校本教材建设既是目标,更是手段;既是结果,更是过程;既是意识,更是能力。持续发展是校本教材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校本教材建设必须成为一个民主开放、动态生成的过程。那么,校本教材对实际教学有哪些作用呢?下文详细为您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校本教材对实际教学有哪些作用?

1、教材版本众多,内容参差不齐,难以选择。目前按出版社划分,有铁道、煤矿、高教、重庆大学、同济大学出版社等版本;按隶属关系划分,有劳动、职教、中专、大专等版本。各版本自成体系,内容差别较大。学校或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多数以是否用过该种教材为依据,其次才考虑教材体系的合理性、内容的实用性及超前性,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2、教材难度偏大,脱离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许多教材没有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内容过多、过难,理论性太强,与实际脱节,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校矿山机电专业的《矿山机械设备电气控制》教材、线路专业的《轨道工程》教材就存在这种问题。

3、专业实践课教材欠缺,不利于学生有效掌握操作技能。已有的专业实践课教材大多沿用理论课教材编写体系,虽然知识系统符合传统教学习惯,但缺少行业发展现实性和前沿性实例,不利于和现场“接轨”,学生进入现场角色慢,影响教学效果。如我校线路专业培养的线路工在检查线路时仍然是道尺加弦线,检查效率低。而一线职工是用“线路检查仪”检查线路,能方便、快速地检查出线路的轨距、水平、方向与高低 。

4、多数教材内容庞杂,适用性差,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以我校为例,《德育》课由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和法律、哲学与人生、民族理论与政策等内容组成;这门课程没有适用的教材,同时购买多种教材会增加学生经济负担,也不切合实际,只能靠抄笔记来弥补,占用了较多的讲解和练习时间。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英语》、《导游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课程,只需学生掌握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习内容,目前均使用专业教材,只学习其中的1/2或1/3,学生支出大,学习内容少,进而提出没有按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的质疑。

5、教材的“统编”性,削弱了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和学校专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为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由于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地域性、不平衡性,职业教育自身的教育传统、专业教育特色,对教育内容都应有特殊的要求,这些是“统编”教材无法替代的,完全照搬“统编”,就会削足适履,降低了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如我校矿山机电专业的伊吾班全是民族学生, 汉语虽然预科了一学年,但对某些专业术语的理解仍存在一些偏差,学习《矿山机械》、《矿井通风与安全》等专业课时非常吃力。为此,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先学习涉煤有关的专业术语,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6、教材编写周期过长,教学内容与实用脱节。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已步入发展快车道。社会已迈向知识型和创新型社会,新的职业不断涌现,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由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加入而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职业学校教材由于受编写周期影响,内容则是滞后的。在教学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将新技术,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希望这些分析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更多具体问题请随时告诉我。需要寻求进一步的指导可以找阿鱼编辑工作室获取具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