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开始前真的没想到AI和教育是个不说不行,说起来倒是让人有点惆怅的话题。

不说不行是因为AI不单重构教育的方式,也重构教育指向的价值。

说起来让人惆怅是因为,经济现实让我们更专注教育方式的变化,而这个方式的变化本身却可能也在颠覆之列。

10.25在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AI碰撞局磕的正是AI+教育这个话题(活动由北大国发院数字中国联盟AI碰撞局,工链汇,交大高金人工智能俱乐部主(筹)办共同举办)。

在Gerald Xu(徐江陆)的分享中,有两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点:

一个是关于教育和陪伴的融合。教育是不是可以和日常的生活陪伴合二为一?

如果真可以这样,那教育的目的、手段、意义就会更加的融合。

在现实中,从江陆的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趋势--眼下教育产品还是工具成分更重,明显的下图中语言教育和学科教育仍然占据市场的绝大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问题在碰撞环节做了更多展开,展开中不单有对这方向的进一步思索,甚至还展开出了它的深层矛盾性

显然的,现实中家长并不总是能拿的出那么多时间来对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陪伴,有时间也未必有能力,所以会变成一个十分让人头疼的问题,头疼当然就会产生需求,从这个角度确实能看到陪伴性产品的必要性。

在这条路走下去发展下去会变成什么样呢?会出现AI驱动的妈妈、AI驱动的爸爸,并且越来越逼真,也越来越解决问题,然后就会突然发现一个悖论出现了:

这真的不会导致亲子间情感的进一步疏离么?

如果说AI让工作的时间更少,让家庭的时间更多,那似乎是正向的,而如果反其道而行,虽然有短期合理性,但看起来就并不那么“正确”。

另一个Gerald Xu(徐江陆)分享中引出的问题也很有意思。教育行业里一个叫多邻国的产品一枝独秀,这个产品比较好的解决了寓教于乐问题。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构建一个虚拟的游戏,在斩将夺旗的快感中完成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场并未对此提出太多的反对,也基本上觉得是个可以尝试的方向,尤其是还有多邻国这种成功的例子。

但我个人却对此存疑。

AI Native的教育和过去最大的不同其实应该是人状态的转变,从他驱变自驱。

知识点的价值在AI面前会越来越不关键,而个人的价值主张,综合创造能力却越来越关键。如果把我们过去的模式比喻成一种拖拉的模式,那拖拉的力量越大,技巧越好效果越好,但这主要培养记忆力、逻辑能力,而这些在AI面前并没有那么大的价值。

所以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是那些知识,但学习的过程可能更需要变成自驱的模式,老师或者AI蜕化成引路者。

这和我们经常说的寓教于乐最大的差异在于是由外而内,还是由内而外。当然这也不一定对,因为AI主导的工具也可能变成由内而外辅助自我驱动的工具,而不是药片外的糖衣。

碰撞环节则从许瑞的现在的AI到底在教育中能干什么了展开。

这里有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如果说AI有幻觉,那做教育的时候教错了怎么办?我们应该怎么控制这种精度?

RAG这些技术似乎解决不了这问题。在现阶段这是个癌症型的问题,从实践来看也只能是一边通过工程实践进行弥补,一边通过产品定义和定位来缩减这类幻觉的问题,然后期望AI大模型本身的进步。

可这点递进下去就更有趣些。

如果说很多时候AI工具被用来在远程面试的时候辅助面试者给出完美的答案,那为什么这个面试的角色不直接用AI,而是要找人?

类似的,如果说AI真的知道怎么培训一个销售冠军,那是不是应该AI去做销售,而不是尝试用它培养出新的销售冠军。至少也是一个辅助销售的工具,人则变成一个形象和情感纽带。

如果说前者体现的还是怎么培训,后者则刺激我们开始思考到底应该培训什么。

此外在碰撞环节还展开了教育本身眼下更适合从线下推进还是线上推进等问题。

当前所有的技术似乎都指向一个我们不愿意面对的方向,虚拟的线上终究会取代线下,并且比例越来越高。

这个点上Gerald Xu(徐江陆)的观点比较中肯,他个人长期做线上、虚拟的培训,但反倒是站到了一个更为中立的位置上。他认为在很长的时间下,两者其实机会均等,全看个人所处的真实条件。

小结

如果没有这次AI碰撞局,相信好多人和我一样并没有认识到AI会给教育带来如此之多的颠覆性。活动之后我甚至隐约觉得AI的威力很可能真的从教育行业开始发挥。AI改变人的职业角色,也就反向倒逼为职业角色准备技能的教育。显然的这一切刚刚开始。

下面是AI碰撞局往期的回顾,现在线下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偶尔开线下场,线上会同步举行专题小活动。感兴趣的请联系shuixiu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