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半工半读的大学。它是在毛主席的支持与关怀下,由汪东兴同志主持兴办起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5年有部电影叫《决裂》,这部电影中的“共大”,就是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共大”)为蓝本的。电影中的主题歌叫《共大赞歌》,歌颂的就是“共大”的教育成果。但电影中“凭一双老茧上大学”以及“教授讲马尾巴的功能”等情节,却迎合了当时张铁生“交白卷”“反潮流”等不良社会现象,是“四人帮”借以攻击邓小平进行教育整顿的工具,因而主题思想是扭曲的、错误的,与江西“共大”办学的初衷和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3月,原任公安部副部长、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局长的汪东兴同志,被毛主席派去江西,担任了江西省委常委、副省长兼省农垦厅厅长。到北京参加农垦会议期间,汪东兴向毛主席汇报了江西的农垦情况。谈到一些垦殖场为了解决农民文化程度低、掌握技术难、不利于农垦发展,而办起农民技术学校,并收到较好效果的情况。毛主席高兴地说:“这个办法好。……你回去与邵式平省长商量办法,多办些学校,让上不起学的农民上学!”

汪东兴赶回江西,立即将毛主席的意见向省长作了汇报,并谈了自己对于办学的设想:学员是适龄农民;学费全免;资金来源靠学员自己劳动创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6月9日,省委、省人委作出《关于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的决定》,提出以原江西省南昌林校和各综合垦殖场为基础,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总校和分校。6月16日,江西省劳动大学定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共大)。当年8月,共大总校和井冈山、大茅山、油山、黄岗山、云山、南城、高安等30所分校,同时开学,有学生11000多人。汪东兴担任“共大”总校首任党委书记并兼副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共大”实行省、专(地)、县分级办学。即,省办总校,以办大专、本科为主;省属和专(地区)办分校,以中专为主,个别专业办大专;县办分校,以初级技校为主,个别专业办中专,形成高、中、初多层次的农业教育体系。专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兽医业等,设置比较广泛,旨在能为更多人提供专业的教育培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以农场、林场、牧场以及各种为农业服务的工厂为基地,逐步形成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新体制。严格来说,“共大”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大学。“共大”像抗大那样,贯彻的是“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的办学思想,实行的是“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的“又红又专”的办学方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适应当时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共大”发展特别迅速。至1961年,已有分校100多所,学生5万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6月,共大建校3周年前夕,毛主席听了的汪东兴(已经返回公安部任职)关于“共大”成果的汇报,兴奋之余,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写了一封亲笔信:“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分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这样的学校确是很好的。”这就是毛主席的《七三0指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始终关注着“共大”的发展。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毛主席就专门找人了解“共大”办学情况,听到好的成果,就兴奋地说:“这样的学校可以多办一点。”。1975年2月3日,毛主席视察江西时,又关切地问到共大学校的情况,并勉励要将学校进一步办好。

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非常关心支持“共大”的发展。

1963年10月初,周总理主持召开农垦、林业、教育、财政等八个部的负责人会议,专门学习贯彻毛主席的《七三O指示》精神,并形成了一个《关于解决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一些问题的纪要》,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共大”发展。

1964年8月1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在一次党内报告会上讲到,“在农村里面办半农半读的学校,在工厂里面办半工半读的学校。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读书,或者一个星期做工,一个星期读书。要把这种制度作为正规的劳动制度,正规的教育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4年8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坚持半工半读的方向》的短评,充分肯定了半工半读学校这一新生事物。

1965年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了《中央转发毛泽东同志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信和江西关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情况报告》,将毛主席三年多以前写的信向全党全国公开,并要求“各级领导部门认真学习研究”。

于是,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开办劳动大学的热潮,不少省份都有劳动大学,基本上都是半工半读。“共大”自身也扩大了招生范围,其他一些省市的学生也可以进入“共大”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9年,江西农学院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合并,增强了“共大”的办学实力。

1978年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

为了适应新形势, 1980年5月,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共大”总校与分校脱钩,名称不变,但实行全日制办学,成为江西省综合性的高等农业院校。11月,正式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

至此,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算是走进了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原来的各个分校根据各地市的具体情况相继更名,有的就干脆取消,或者归并到其他学校了。仅存的还挂着“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牌子的只剩江西婺源的鄣公山分校了。该校依然面向农村,招收比较贫困的农民子女,并向农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2018年6月,“鄣公山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被批准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设有“护理、职教高考班、幼儿保育(原学前教育)、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 、旅游服务与管理”6个专业,是一所挂着大学牌子的中专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至1980年,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历经22年办学,高峰时(1971年)有总校1所,分校126所,为江西“三农”事业培养了21万毕业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经济困难时期,不要国家一分钱,坚持勤俭办学、半工半读,一方面解决农村青年学习谋生技能的问题,另一方面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教育经费,被誉为我国实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典范。正如《共大赞歌》唱的:“新型的大学办得好来,他和工农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