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个名字,一段传奇。王阳明并非是他的原名,他本名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古代读书人都会给自取个字、号。他是个天才,天生的天才,和唐伯虎一样的天选之子,但不同的是,他们的命运不同。

王阳明自打一出生就颇具传奇色彩,怎么讲呢。就如电视小说里写的那样吧,出生之时,天降异常,佛光……诸如此类,这也不知是不是后人编的,为了突显他圣人的光彩。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打小就行为举动常常异于常人,经常被村里人视为“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多怪?举个例子,他结婚当天不到现场,居然跑去逛道观,还忘记自己的婚礼办一关还没完成呢,你说怪不怪。但是他为自己的人生规划得很明确,婚礼这种事在他眼里不算事,新娘娶过来就可以了,没必要搞那么麻烦。

他在17岁时就为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标:做圣贤。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圣人的世界你们是不会懂的。那些个嘲笑他的人并不知道,这个有着很多怪异举动的少年郞是一个意志坚定、说到做到的人。理解了,你就不觉得他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阳明学书法的历程也颇为神奇,话说回他结婚去逛道观这事上来,在道观里一待就一晚上,后被人找回,之后便在岳父家中暂住。那段日子,或许是初到新环境,生活节奏稍有不同,他时常感到百无聊赖。就在这看似平常的时光里,他偶然间决定开始练习书法

这也是怪人的一种特色,他并非像常人那般埋头苦练,而是看得多、想得多,真正动笔书写的次数却相对较少。然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没过几天,他的书法水平竟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一变化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大家都啧啧称奇。有人好奇不已,便恳请他书写几个字一探究竟。当王阳明挥毫泼墨后,众人一看,果真是字迹不凡,进步之大令人咋舌,纷纷感叹真乃神人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王阳明书法水平的迅速提升,消息渐渐传开,陆陆续续开始有人上门向他请教书法的秘诀。每当有人满怀期待地前来问询,王阳明也毫不吝啬,总是侃侃而谈。

他回忆起自己学习书法的历程时说道:“我刚开始接触书法的时候,也是依照常规对着古帖临摹。可是临摹了几遍之后,我却陷入了沉思。我发现仅仅这样机械地模仿,虽然能学到字帖的字形,但收获十分有限,进步的速度也很慢。” 说到这里,他微微皱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困惑的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后来啊,我便决定改变方法。我不再轻易下笔,而是在每次提笔之前,先凝思静虑,仔细观察字帖中字的形态、结构、神韵,将其深深印在心中,用心去揣摩每一笔画的走势、力度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试图贯通其中的笔法奥秘。直到我感觉自己对这些要领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才再次提笔落纸。” 王阳明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沉浸在书法思考中的时光。

“而当我再次书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手中的笔仿佛有了灵魂一般,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优美的线条,每个字都仿佛充满了生命力。此时书写,便有如神助,书法水平也因此大有所成。” 王阳明微笑着总结道。

俗话说,成家立业。他成家之后便努力读书,考取功名,一路高歌猛进,不过也不是一直官运亨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1508年,王阳明因罪被贬谪至贵州龙场,这一地处边远的古夷蔡之地,被众人视为简陋不堪、难以居住之所。然而,王阳明却在这里开启了一段非凡的人生历程。初到龙场,他面临着诸多困境,没有合适的居所,先后居于丛棘之中和东峰石洞,环境阴滞潮湿。

但他并未被艰苦的环境所打倒,积极地与当地人民交流互动。当地的苗族、仡佬族人民虽有好骂人、说粗话的习惯,但他们正直纯朴、乐于助人的品格深深打动了王阳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阳明在丛棘右边开园种菜,夷民们热心地帮忙砍伐木材,为他搭建起了轩房。王阳明心怀感激,在轩房周围种上桧柏竹子、芍药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这里逐渐成为了文人学士往来交流的地方。

他以孔子、刘禹锡等先贤身处陋室而怡然自乐为榜样,写下了这篇著名的《何陋轩记》,并将轩取名为 “何陋轩”,有力地伸张了孔子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的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作纵 29.8 厘米、横 679.2 厘米,创作于正德三年(1508 年),正是他受廷杖并被贬贵州龙场的第二年。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赞叹不已。它是王阳明身处逆境时,以宽博豪迈之气书写的早期草书代表作。

与他之前的草书相比,此作在行笔上更加果断,字形纵势中横向上的开合更为大胆,行与行之间穿插得当,字与字之间气息贯通,连绵不绝且富有节奏感。其逆锋起笔,动作丰富自然,落笔后衄挫、调锋,尽显书法技巧之精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陋轩记》更是他首次将心法和笔法合一之作,被启功称为 “王氏前半生的扛鼎之作”,还开晚明狂草之先河。它挥洒自如,点画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非一般俗手能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陋轩记》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纵 26 厘米、横 654 厘米,以草书写成,共计 130 行、800 余字。从明末开始,岛国就想尽办法搜寻王阳明的书迹,最终将其搞到手中。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