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末很多律师来了深圳
匆匆的又忙了近10天,花了2天时间去了趟武汉服务客户,顺便见了4位粉丝客户;刚好周六又是老何的线下全天指导营,还恰恰遇到了深圳首届法律博览会、第十八届尚权刑事辩护论坛也在深圳进行。
所以汇集了很多律师到访深圳参会,当然也就有了好多老何的粉丝来到了深圳,于是周六周日又忙着首次面见网友粉丝交流探讨,基本上两天都到深夜才回家,庆幸的是老何也收获了很多新的信息和思考。
有见到了南充、赣州、武汉、福州、韶关、郑州、平顶山、北京这几个城市的粉丝/客户律师,包括还几个城市线上的沟通,他们在网络方面都有不同的问题和切入点,于是有了我下面的这些思考感受。
二、7个网络拓案认知思考
1、一个律师微信好友数多少,也大概率决定了他的业务的多少。说这句观点可能有律师不服气,但是我认为这个是大概率的情况。其中见的有位律师微信好友已经15000多了,这个在律师里面是极少的,而且同行律师较多,我是很推崇的。
很多律师觉得加些好友到微信里面没什么用,都是白嫖自己的,索性有的人被用户添加都不想通过,我就想说,万一是以后的潜在客户呢。况且你的微信好友空间还比较多……。
2、很多律师其实不会精细化私域运营,其中一位主任律师7000好友,居然没有做分组标签,这个还是少见的,我认为律师最少应该分几个标签组:家人、律师、公检法、法律咨询、客户、其他,至于为什么我觉得应该大家都能懂吧。
3、错误把低客单价的非诉指导立案当做律所进入新媒体运营的入口,而且以此作为重点发展,投产和精力还有风险问题都大。因为客单价太低,你的转化链条还是一样的长,客户认知也低,所以期望值也高,素养就稍差,容易引发结果认知矛盾。
4、和法务公司/业务团队合作把控风险很重要,一定要建立案管风险评估环节截流风险,要不然投诉会很多,现在的用户认知都比以前强很多,能想着找律师打官司维权,同样会反噬投诉法律服务,所以当下法律服务体系分工合作解决提升效率,但是风险产生的环节也加多了。
5、单纯自然流量拓案也不行,有一个三线律师就是招聘了2个新媒体运营,新媒体还要负责邀约协助律师转化,6-7月都还OK,内容效果还不错,也算运气好每月成了几单业务是赚钱的。
最近两个月内容流量下降,线索少,就没有转化到案件,就没有营收了,这种问题还好解决点,招聘专职市场商务人员 +小商业投流就容易解决 。
我认为个人网络品牌塑造+小商业流量线索平台+定位IP,持续的内容获取自然流量(稍加热)+市场转化体系(含私域运营)。这类型的搭配我觉得才是小而美有持续竞争力的网络拓案模式。
6、在传统拓展业务中厮杀目前创收300万的律师团队在武汉貌似属于很不错的律师团队了,不知道这个数据准确度如何?有没有武汉的律师给我说下其在武汉到底属于一个范围的水平?是5%还是10%的人呢?
7、传统的知名大所合伙人曾经都是不屑于网络拓案的,现在你发现没有你身边一些大所高伙都在做短视频直播等网络营销了,说明这么多年认知才缓过来,有律师就会说晚不晚?我还是那个观点,做了就不晚,就有机会,无非大机会小机会,不做就是完全没有机会。
当然,当一个行业资深用户都在参与了,就说明竞争明显加剧,内容的比拼就一定会更提升一个维度档次,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没有体系化的律师团队律所注定难拿到好的结果。不过坚持还是能拿到至少小结果的,不坚持就没结果。
现在的平台商业化很成熟了,普法内容不缺,他们的AI大数据已经能从现有内容库中给用户提供普法需求的内容,更需要的是有意思有营养价值的内容和差异人设才会给你流量,要么你就给钱换流量,而且给钱换流量也要比拼整个素材的质量和你中端的转化体系的强弱,不是你想的那么理所当然。
完……下期我们再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