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昔日三顾之力得卧龙出山相助,而卧龙不负所望几经折转,助那刘玄德一步一步地夺取汉中,建立蜀汉同那魏、吴两家三分天下,后来刘备弥留之际甚至对诸葛亮说出:

“谓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在旁人看来,都觉得刘备失心疯了的话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是念着先前的情谊,又或是对刘备的忠心,哪怕汉主刘禅平庸无为诸葛亮也并无什么‘逆反之心’,只是辅佐着,让当时已是‘四面漏风’的蜀汉,多延续了数十年,一直到炎兴元年(263 ),曾有过辉煌经历的蜀汉由魏军攻入汉中而宣布灭亡。

这时有人会问了,他蜀汉英豪云集,甚至还有着‘卧龙’‘凤雏’这类顶尖谋士的辅佐,他刘氏是怎么会不成功的?这不没道理,哪怕二主是那位烂泥扶不上墙的刘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对此,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结合自身的传奇经历提出了见解。

三国传奇,英雄独钟

作为我国优秀的军事家、战略家,毛主席很喜欢去研读《三国演义》中所记载的政治、军事、以及谋略故事,并喜欢把这些知识谋略科学的运用,但也不是说什么,凡事都要去照着《三国演义》中的去做,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真到用时还得结合实际去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在某些特殊的时机,毛主席会把《三国演义》中所记述的“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等等,以其高明的布置兵力方法作为例子来举。

就像他在‘持久战’中所说的那样,

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斗争的形势,分析具体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话与人谈到兴致,便就高兴地谈论着那三国人物,譬如那被后人所厌弃,却从未称过帝的曹孟德,主席也会从褒贬的角度来看待,因为凡事都有两面性,

你看圣人,只看他煌煌生辉的样子,却不去了解其的不足,便无法真正地体会到‘圣’在何处,或者你再看那动乱社会的恐怖分子,只单纯的厌弃、排斥、愤怒,是不能了解他们所行的动机,也就不能再更进一步找到方向提前制止。

同理,当有人批判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时,毛主席就会扔出李太白那句“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来反驳,这是欲加之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若说曹操的缺点时,毛主席也会痛快地指出,

“一是,有时也优柔寡断,曹操打过张鲁之后,应该打四川。刘晔、司马懿建议他打。曹操不肯去,隔了几个星期,就后悔了

说他优柔寡断,这点对身居集团首位的人物,尤其是在当时三国那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是最为致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所谓犹豫就会败北,历史上有不少国家就因为领导者的犹豫,而饮恨西北,这可不在少数。

说完了曹操,接着毛主席又谈起了刘备建立的蜀汉,只是这时的主席既是赞叹,也是惋惜。

是非对错,功成身败

《隆中对》出自‘三顾茅庐’之时,是当时诸葛亮为刘备等人描绘的战略远景,对天下局势他侃侃而谈,分析天下形势,提出以‘荆州’为跳板,再夺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这一情景在陈寿绘声绘色的描写下,甚至还成了千古名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是多少古人梦寐以求的事,更别提当初的诸葛亮只是初次登上政治舞台,一个政治小白怎能有如此见地,虽说有水镜先生,跟徐庶的担保,但这诸葛亮的才情之高属实是惊艳到了刘备,即便面对两位结义兄弟的质疑,也没半分打消念头的意思,只是说了一句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非常坚定地选择了孔明,而这‘三顾茅庐’跟‘隆中对’的故事,也在日后成了君臣之间不可多得的美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隆中对》是诸葛亮富有远见,才情极具的体现,但为何就是这样的‘隆中对’却被毛主席说成‘不对’呢?

他指出,这‘隆中对’分成两步一步占据益州、荆州建立立足之地,第二步兵分两路进取中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恰恰是兵家大忌,自古以来中国兵法都是讲究集中力量去战胜那些分散力量的敌人,人家都说‘团结就是力量’、‘一捆筷子掰不断’,可这力量一分散,原本还有可能打赢的敌人就成了一座座不可翻越的高山,更别提蜀汉本就先天基础远逊于魏、吴两位霸主,被人家逐个击破也就不意外了。

于是就有了主席这句: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蜀汉之所以会衰亡,至少主要原因在于刘氏集团对‘隆中对’这一远见的看重和贯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关羽就被派去固守荆州这一重要之地,然后被东吴人悄悄地端,让蜀汉中枢连支援都做不到,随后又因为一系列原因导致全线崩盘,进而促使蜀汉衰亡。

但就因此说诸葛亮所‘隆中对’的内容提得不好,辱没这‘隆中对’的历史地位,就又未免有些太过于上帝视角了,因为先前刘邦也曾这么做过,最多只是诸葛亮自身的大胆创新,甚至说换魏国……不,换吴国来实现这一方针都比让蜀汉来施行得好。

蜀汉的底子太差,玩不了什么奇策,后来诸葛亮也认识到了这点,连忙在之后去改正,补救,好说歹说的又给蜀汉续了十几年的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至于说什么让蜀汉在三国中拔得魁首,那还不如把希望寄托给明天突然就中了什么头奖,让自己一辈子吃喝不愁来的实际。

套用范大将军的一句话:

没那个能力好吧。

建国后的蜀汉早已是漏洞百出的‘模样’,虽说有不少优点吧,但从领导到下级各个部门的缺点加起来,已经足够让这个看上去阵容豪华的集团沉没在‘三国时代’的大海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里之外 溃于蚁泬

对于蜀汉的最高领导刘备,主席他还是很赞赏的,说他善于用人,尽可能地把人才都放在合适的位置发光发热,体恤下属,团结人心,把蜀汉上下都拧成了一股绳。

虽有小部分不怀好意的蛀虫,总体相较于同期的魏、吴两方的内部勾心斗角,要好上太多太多了。

同时对于人才刘备还特喜欢破格任用,因为这,当时的主席还特别对一班子死脑筋的同志们建议道:

“孔明27岁成名,也未当过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嘛!也是个新干部嘛!

赤壁之战以前无名义,之后才当军师、中郎将。

古时候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胆提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刘备的赞赏,并不会让主席因此就刻意忽视他的缺点,这是不好的,一切都得从正反两面来看。

主席认为,

刘备这个人很好,非常好,可是他这个人分不清主次矛盾,还特别容易情绪化。

就拿当初刘备借了半个荆州那档子事来举例,孙吴本说自家同盟,说好荆州一人一半也就算了打败曹魏才是联盟的首要目标,可刘备不咋在意,仗着他们是联盟,就派去个红脸大兄贵——关羽去镇守荆州,想借此把荆州全变成刘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羽为人忠义,武艺高强,但就有一点不好,太狂、太傲,一副天老大地老二,大哥老三,我老四,三弟老五的架势,对面的孙权看久了火就大了。

一下令,就背刺了蜀汉,对荆州的进攻本不该如此顺利的,巧的是当初认为最不可能投降的糜芳、士仁等皇亲国戚都因为对关羽积怨而投了降。

接着就是耳熟能详的事件‘大意失荆州’——关羽最后的人生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带提一句,此时的吴蜀联盟,还未宣告彻底决裂。

得知关羽被杀,刘备被失去手足的悲痛与愤怒冲昏了头,下令要不顾一切地冲击吴军也就是三国最后一场大规模战争——夷陵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以蜀国惨败收尾,也正是因为这一战,蜀汉彻底失去了回天之力。

祸事总是会成群结伴的

为什么?这一战前后,关羽死了,张飞也因为对手下人的过分严厉,而被人联合砍死了。

至于刘备,则托着接二连三祸事的福,顺利实现了‘白帝城托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席认为,如果刘备能把握好主要矛盾,也不至于出现这一连锁性的惨状。

事实也的确如此,但也不光如此,蜀汉的种种事故都让人觉得可惜,明明这都是些可以避免的事情,当关羽能搞清楚什么是“统一战线”不那么傲慢时,孙权也不会觉得自家脸被踩了而恼羞成怒的背刺关羽,当张飞对待手下也不再那么残暴时,夷陵之战的蜀军就未必会元气大伤,历史的蜀汉也一定会是一副新的模样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对于蜀汉灭亡“隆中对”起到了一个导火线的效用,它只是把整个蜀汉缺点都整个点燃了,一股脑地绽放在后人的眼前,让人觉得都是它的错,其实不尽然,没有‘隆中对’还有‘李中对’、‘山中对’……

集团大大小小的缺点在那摆着,看似毫无关联,指不定就在某天成了连锁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因为对《三国演义》的格外喜爱,主席特别在意里面发生的不好之处,是不是会映照在如今的现实,这可不好,就像当初那1927年背景下的陈独秀右倾,在主席他老人家看来就是缺点,是当初亡蜀汉的关键之一。

既然是缺点就得更正,于是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党人就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更正之路,结果显而易见,

正确的道路理所当然挽救了当时正处于像蜀汉那样危机存亡之际的共产党,并在不断根正错误的前提下,一步一步的带领党和人民走向胜利,才取得如今的辉煌盛世。

有错误不可怕,去更正去改变就有机会创造出美好的未来,未到困兽之际,你我皆是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