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一段情。在苏州市姑苏区苏锦街道,有一座历史可追溯至明代的古桥,齐福桥,俗称南马路桥。在这里,人与桥的故事不曾间断。
为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升群众文物保护意识,近日,苏锦街道建设局党员与火车站社区居民、党员、海棠先锋、网格员等,一同开展古桥保护主题活动。
立于桥上凭栏远眺,元和塘静静流淌,社区龙书记将古桥历史娓娓道来。南马路桥与历史名人结缘。它最初当是木制,《吴县志》中记述明宣德年间,闻名遐迩的苏州知府况钟始主持改造,木桥方成为了石桥,而后同治年间重修,现代又再经加固,终得如今样貌。著名作家,曾获矛盾文学奖的苏童,在他的散文《八百米的故乡》里也提及了这座桥,南马路桥是他回忆的坐标之一。而在旧时,没有公路,这座桥便是沟通河两岸的重要通道,更是与百姓密不可分。桥的两岸曾是连绵的民居,还有一条热闹的齐门外大街,可以想象那幅人间烟火图景。居民阿姨听得入迷,感叹到原来这座看上去不太起眼的桥竟还有这样的过去。缘分总是生发于不经意间,一位路过此地年近七旬的老者,也曾是桥附近的住民,在与居民的闲谈中,他告诉我们桥边原来有一个茶馆,言辞间满是对往昔的怀念。通过讲述与沟通,古桥与它的故事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印记,古桥文化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也增进了居民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唤起了居民对文物的敬重与爱怜,提升了文物保护意识。
风吹日晒雨淋,南马路桥桥身上的刻字失去了原有色彩,石缝间也窜出了许多杂草。老党员王国兴老先生郑重地为刻字描红,他席地而坐,一手执笔,一手扶栏,神情专注,有条不紊,保证朱漆均匀填进每条刻痕。居民与工作人员一起细致地除草,一级一级台阶而下,或是手拔,或是铲除,不放过每道缝隙。这些工作虽然微小,但大家都用心投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古桥焕发了新颜。
南马路桥长久立足于此地,常伴此地人们的生活,就像社区居民的邻居旧友。每年社区都会开展活动,保护好、宣传好古桥,不断加固人与桥的纽带。接下来,街道与社区也将继续做好相关工作,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呼吁更多居民群众加入文物保护行列,推动文物保护氛围的加深,守护好居民的这位老友,守护好文化遗产,同时也不断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和文化自信,让居民感到桥名所说的那般福气的聚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