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冠脉介入技术的发展,冠脉分支病变的处理也趋于简化。对主支血管首先植入支架(provisional stenting)已成为主流,然而支架后可能对分支血管存在一定概率的影响。此时,对于分支血管的处理策略可能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分支开口病变的情况,分支灌注的心肌范围,术者经验,患者一般情况等。目前,不论是分支的单纯球囊扩张还是球囊扩张+药物球囊(DCB)治疗已成为主要治疗方案,但缺乏两者疗效的对比研究。近期,JACC杂志发表了一项来自于我国陈绍良教授团队的DCB-BIF研究结果,探讨了这一话题。

在这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纳入了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意大利和韩国的22个中心收治的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在主血管支架植入后侧支血管狭窄≥70%的情况下,患者被随机分配到药物涂层球囊(DCB)或非药物涂层球囊(NCB)干预组。主要终点是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即在1年随访时发生的心脏死亡、目标血管心肌梗死或临床驱动的目标病变血运重建的复合指标。

研究结果显示:在2020年9月8日至2023年6月2日之间,共有784名真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在接受主血管支架植入并有严重受损的侧支血管后,被随机分配到DCB组(n = 391)或NCB组(n = 393)。所有患者都完成了1年的随访。主要终点在DCB组发生在28名患者中,在NCB组发生在49名患者中(Kaplan-Meier率:7.2% vs 12.5%;HR:0.56;95% CI:0.35-0.88;P = 0.013),主要由心肌梗死的减少驱动。两组在程序成功率、转为双支架方法、全因死亡、血运重建或支架血栓形成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毅讯点评

本研究通过经典的RCT研究,在简单分叉病变患者中进行主支支架植入后出现了分支血管开口的明显狭窄,对比了后扩+药物球囊治疗与单纯后扩治疗的有效性,前者可比后者减少了44%的1年内心血管事件。简单看来,本结果为分支血管DCB治疗提供了重要临床证据。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正如研究者所提及的,本研究的主要事件是由靶血管心肌梗死所驱动的,而且大多数发生在围手术期(KM曲线及早分开),而这些MI大多数没有启动冠脉介入干预,提示可能是小范围的心梗。而大多数冠脉介入发生在随访后期。这样的结果与DCB的主要理论优势不相符合。因此可以说,DCB在分支病变中的理论优势并没有被临床研究数据所证实。故而,在这个领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更长时间的随访,才能给于我们清晰的答案。

参考文献: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c.2024.08.06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审校:耿新宁 ┆编辑:胡欣妍┆来源: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投稿邮箱:hyxc-tougao@hyxcchina.com

联系电话:4006-562-862

投稿详情:

点击“阅读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