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心力衰竭患者运动中心率的反应通常与其长期预后密切相关,心输出量依赖于心率的变化,以满足活动骨骼肌的氧需求。心率运动时响应不足,即心率变时功能不全在心衰患者中很常见,即未能达到期望的最大心率、亚最大心率或运动中的心率不稳定。心衰患者的心率响应模式多种多样,包括线性增加、达到阈值后的平稳、指数增加等,这种多样性反映出HF患者的病情复杂性及其潜在的生理特征。既往研究显示心率变时功能不全与运动耐量及远期预后差相关,但不同模式的心率响应特征以及其心衰患者运动耐受性和预后的影响并不清晰。本研究特别关注心衰患者的窦房结功能变化。
研究方法
该研究纳入了99名慢性心衰患者,NYHA心功能II至III级。研究使用心肺运动测试,通过逻辑微分方程模型将心率反应模式分类,并基于反应模式的差异来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最终,心率反应模式被划分为S形和指数形两种主要类型,并对患者的年龄、BNP浓度、运动负荷、摄氧量等变量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99名患者中,有75名(约76%)呈现S形心率反应模式,另外24名患者(约24%)则表现为指数型反应。与指数型反应患者相比,S形反应的患者平均年龄更大,BNP也更高(约为指数型的三倍)。此外,S形反应患者的运动负荷较低,心率峰值和摄氧量也相对较低,意味着这些患者的心脏功能储备较低。同时,S形反应患者的氧脉搏也较低。此外,尽管S形和指数型患者在最大心率储备、用药情况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两者在运动耐力和生理指标方面存在显著不同。
图1:两种心率反应模式
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心衰患者的运动心率反应可以分为S形和指数型两种主要模式。研究认为,S形反应模式通常伴随着较差的生理特征,包括更高的BNP水平、较低的运动负荷和氧脉搏。这些发现表明,心衰患者的心率反应模式可能与其病情进展阶段和生理状态有关。基于心率响应模式的分类,可以更精确地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干预策略。例如,对于S形反应的患者,可能需要较低强度的运动干预以避免过度负荷。此外,对于不同心率模式的心衰患者,临床上可以设定个性化的目标心率以优化运动训练效果,进而改善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
心语点评
在心力衰竭管理中,评估患者的运动耐量和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非常重要。本文研究揭示了不同心衰患者在运动中心率反应上的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运动训练的实际效果,也决定了患者能否耐受特定的运动强度。尤其是对于那些表现出S形心率响应模式的患者,他们可能因年龄较大和更高的BNP水平而导致更为明显的运动耐力下降。这些患者的心脏功能储备较低,常在低负荷下出现疲劳或不耐受。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在康复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心率反应模式,可能对于S形模式患者需更慎重地增加运动负荷,甚至可以考虑分段式低强度的心肺训练。
参考文献
Hoch JW, Watso JC. Decoding exercise heart rate responses among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2024;327(3):H598-H600.
审校:耿新宁 ┆编辑:胡欣妍┆来源:北一心语
投稿邮箱:hyxc-tougao@hyxcchina.com
联系电话:4006-562-862
投稿详情:
点击“阅读更多信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