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四大古都之一,洛阳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尽管历史悠久,建都频繁,但自汉代以后洛阳的地名较为固定,并没有像其古城一样经常改名。就这么个世界闻名的历史古都,却在抗战期间有过一段被日军改名福阳的屈辱历史。
话说日本侵略战争进入到1944年,由于日军中途岛海战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接连失利,为了挽救危局,1944年3月日军制订《一号作战计划》,发动了旨在打通中国东北到东南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以夺取洛阳为主要军事目标的河南战役是豫湘桂战役的第一阶段。由于汤恩伯等人的怯战,整个河南会战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溃败之势,中国守军与三路日军稍加接触就往西而逃,整个河南守军群龙无首,洛阳几乎成为了一座孤城。
当时驻守在龙门的是第15军和第14军第94师,共计1.8万名官兵,15军原为祸害地方的土匪武装“镇嵩军”改编,装备大部分是轻武器,反坦克装备非常少。然而以军长武庭麟、副军长姚北辰为首的15军将士多为豫西人,他们为了保卫家乡,人人抱着“杀身成仁”的决心,死守洛阳城,与日军殊死搏斗。当时围城的日军是从华北、华中抽调的兵力,还有空军配合,总兵力达5万人以上,各种火炮120门以上,战车400辆。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之我方军队装备落后,经过21天的激战,在援军迟迟不到的情况下,守军仅2000多人突围而出,其余战士则丧身日军的毒气、枪炮之下,同时日军也被以杂牌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毙伤2万人,5月25日洛阳沦陷。
洛阳沦陷后,日军第一件事就是将改“洛阳”为“福阳”。为什么要这样改呢?因为日军觉得国名中有一个“日”字,而洛阳谐音“落阳”,在意思上与日本国名相克,而且在洛阳战役中自己打的很艰难,近万名日本兵殒命与洛阳这个名字有很大关系。于是日军改“洛阳”为“福阳”,取福佑“日出”之国。
在给洛阳改名的同时,日军开始在洛阳城内及周边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豫西一带处处留下了日军的暴行。虽然最后洛阳失守,但日军已经是日薄西山,困兽犹斗,日军打过洛阳没多远,往西没有到函谷关就已经力不从心,更没有进入陕西,转过年日本宣布投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