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8月5日的清晨,江西博生县,东方鱼肚色的天空正被一片片微薄的红霞所笼罩,朝阳刚刚开始散射她闪耀的光芒,在县城北郊的“跑马场”已有七千多身穿红军军服的少年静悄悄地列队于此。红旗在他们头上招展,对面的主席台坐着一排领导,氛围严肃而热烈。
时任中革军委委员王盛荣、时任江西省军区政委,后来的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常委李富春,时任江西军区参谋长,开国上将陈奇涵都出席了这次授旗典礼。
而更为殊荣的是,这支红色少年军是由周恩来亲自授旗,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支部队便是红军史上最为特殊的正规军--全员平均年龄不足18岁的少共国际师。
其实这支少年部队并不是中共的首创,早在十四年前就在德国秘密成立了由第三共产国际领导的少共国际师,成为国际共运的一个重要的组织,先后在数十个国家建立支部。
但特殊的是,在其他国家少共国际师只是作为后勤部队或者游击部队活动,而在中共的领导下,少共国际师成为了红军的正规作战序列。
1933年,在国民党对苏维埃政权第四次围剿失败后,气急败坏的蒋介石很快调动了超大规模的兵力进行第五次围剿。
面对危急的形势,中共中央提出了“紧急动员起来,保卫革命根据地”“扩大红军,捍卫胜利果实”的口号,准备动员一切力量保卫红色政权。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周恩来的意见,红军总政治部提出了组建“少共国际师”的意见。为此,中央提出了“有计划的领导和动员赤少模范队整个组织加入红军”的措施。
在中央的号召下,各省县(主要是江西、福建、闽赣)抽调优秀进步青少年以少年先锋团的形式汇集到了江西博生县,正式成立了少共国际师。
少共国际师编制为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第五军团第15师,下辖第43、44、45三个团,从成立之初就进入了红军的正规战斗序列。
为了让这只雏虎发挥出更大的战斗力,中央可谓费尽心思配备了一套豪华指挥官:
师长陈光,年仅28岁,但却是参加湘南起义的老革命,建国后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师政委肖华,年仅17岁,时任总政青年部长,开国上将,后来任中央军委常委,总政治部部长;
师政治部主任冯文彬(由政委改任),年仅22岁,时任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建国后的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43团团长张顶生,年仅18岁,时任江西省军区独立团团长;团政委刘玉堂,年仅20岁,时任宁都县委书记,后来的开国少将;
44团团长朱水清,年仅23岁,当时红三军团最能打得团长之一;团政委孙文采,年仅22岁,时任瑞金游击队队长,开国少将;
45团团长卢子美,33岁,宁都起义的骨干,时任红5军团营长,后来还曾与开国上将杨成武搭过班子;团政委谢明,年仅18岁,时任共青团干都县区委书记,开国少将,建国后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
由此可见,成立之初少共国际师就汇集了一大批红军的精英人才,这也难怪他们能快速形成战斗力,在第五次反围剿和红军长征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