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欧盟委员会近日最终决定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实施为期五年的高额关税政策,税率最高可累积至45.3%。此决定一出,我国商务部和外交部迅速作出反应,明确表达了对欧盟这一制裁结果的不认同与不接受立场,并宣布将立即在世贸组织(WTO)框架内提起诉讼,同时保留与欧盟进一步沟通协商的权利。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对美国特斯拉电动汽车的关税税率仅为7.8%,这一显著差别引发了外界对欧盟贸易政策公平性的广泛质疑。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于10月27日报道,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公开场合主张德国企业应将业务重心从中国转移至印度,并声称印度对德国经济而言充满“机遇”。
然而,西门子公司首席执行官博乐仁在接受该报采访时坦言,尽管西门子也希望大幅提升印度在其总体收入中的占比,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目前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8%。从人均GDP来看,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差距更为悬殊:在两国人口数量相近的情况下,印度的人均GDP约为2500美元,而中国则达到了约1.2万美元。
近期,芬兰、斯洛伐克等多个欧洲国家的元首相继访华,这既体现了他们与中国深化合作的意愿,也透露出不愿与欧盟委员会在此问题上妥协的态度。这些欧洲国家深知,中国作为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双方的合作空间极为广阔,欧盟此举无疑是在损人不利己。
欧盟的摇摆不定,根源在于其对美国的依附性和从属性,这也是欧盟内部长期分裂的一个体现。欧盟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影响,尽管欧盟一直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影响,但多次努力均以失败告终。自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了欧洲的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北约军事集团。此外,美国还利用欧洲对俄罗斯的恐惧来牵制欧洲的独立和北约的存在。
欧盟原本是为了摆脱美国的影响而诞生的,但在欧元与美元的对抗中,欧元被美国无情地碾压,经济独立之路以失败告终。随后,欧盟又试图通过组建欧洲军队来摆脱美国的控制,尽管在军事装备研发上开创了多国联合研发的新局面,但欧洲军队的建设却举步维艰。美国的军事技术已经全方位地渗透至欧洲的各个领域,从而控制着欧洲军事的发展。例如,欧洲至今仍未成功研发出第五代隐形战机。
更糟糕的是,英国选择了脱欧。英法德三国作为欧盟曾经的“三驾马车”,一直是欧洲的领头羊,但英国的脱欧无疑加剧了欧盟内部的分裂。英法德三国都试图成为欧洲的主导者,但彼此间却互不相让,这使得欧洲的独立之路变得愈发艰难。
欧洲的分裂和衰落仍在持续,这也成为欧盟摇摆不定的根源所在。鉴于欧盟对美国的依附性和从属性,当美国对华采取对抗态度时,欧盟尽管希望保持独立,但也难以避免受到美国的影响而摇摆不定。欧盟对中国的定位始终在“良性贸易伙伴”和“不断强大的竞争对手”之间徘徊。
至于转向印度,欧盟更多的是在释放一种信号,因为以欧盟和印度的经济实力,想要打造一个涵盖印度、非洲以及中亚等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替代方案,无异于空想。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一计划根本无法实现。在当今国际上,除了中国拥有这样的实力外,其他国家均难以胜任。
中美之间的全方位博弈已成为当前国际局势的普遍背景。美国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即修复与传统盟友的关系,并通过各种手段拉拢盟友,统一言行、口径和行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欧洲反华势力的崛起。在英国脱欧后,法德两国在欧盟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然而,随着中美战略博弈的加剧,法德两国的对华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法国更多地在海洋问题上刷存在感,并插手南海、台海等敏感问题。而法德两国在欧盟内部的内斗也在持续上演,双方都试图在欧盟中占据更高的话语权。
在此背景下,欧盟内部的反华强硬派势力愈发猖獗。这些思想陈旧、傲慢自大的政客们在中美战略博弈中看到了崛起个人政治资本的“捷径”,因此不惜将经济效益问题与政治图谋挂钩,导致欧洲议会失去了应有的理性。然而,这种愚蠢的行为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那么,欧盟此举对中国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从背景角度来看,欧盟自身的处境远不如中国。中国确实需要走出去并开辟欧盟市场,但与此同时,中国也为欧盟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回报。因此,利益是双向的、共赢的。欧盟单方面采取此举,责任完全不在中方。如果中国随后对欧盟进行对等反制,那也只能说是欧盟咎由自取。
至于欧盟意图用印度来取代中国的作用,这更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印度的经济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时间会证明这是一个绝对的伪命题。在经济问题上,中国从不会将政治因素强加其中或附加政治条件。中国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政治化炒作。
试问,欧盟的战略自主性究竟何在?
作为美国崛起后第五个被其“超越”的前“世界老二”,欧盟的昔日辉煌不容忽视。其GDP总量曾一度逼近乃至超越美国,特别是在2008年,两者的GDP总量差距达到了惊人的4.5万亿美元,这一历史峰值无疑证明了欧盟曾是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佼佼者。然而,时至2020年,欧盟27国的GDP总量已缩减至15.2万亿美元,与美国的差距更是扩大至5.7万亿美元。欧元的辉煌时代已然落幕,尽管仍顶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头衔,但实则已名不副实。
究其原因,无外乎内外两大因素的交织影响。内部因素始终是制约欧盟发展的最大瓶颈,而外部因素则不断加剧这一困境,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了欧盟难以破解的困局。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东欧自冷战以来一直是美俄大国博弈的焦点。欧洲难以置身事外,反而常被东欧问题所牵制,沦为了大国博弈中的“棋子”。西欧国家将东欧视为安全屏障和战略缓冲区,这一观念在东欧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领导者,为了巩固其全球霸权地位,对俄罗斯实施了近乎绝灭的围剿策略,在东欧地区推行战略东进,不断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
由于欧盟在防务上严重依赖北约,因此不得不跟随美国在黑海地区挑衅俄罗斯,挖掘俄罗斯的墙角。乌克兰成为了多方争夺的核心区域,这一举动无疑会招致俄罗斯的强烈反应。而美国则借此机会渲染“俄罗斯威胁”,以促进北约的团结并加强对欧洲的控制,这已成为其惯用的手段。
实际上,欧洲与俄罗斯之间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能源合作便是其中的纽带。俄罗斯与德国共同推进的北溪项目,旨在通过波罗的海海底输送能源,原本可以实现双赢。然而,在美国的强烈反对和制裁下,这一项目遭遇了重重困难。过去,能源输送主要通过陆路进行,东欧国家因此获利颇丰。而现在,随着北溪项目的推进,获利方将转变为俄罗斯和项目节点国家德国。因此,尽管德国全力支持北溪项目,但欧盟内部却出现了意见分歧,制衡问题随之浮现。
这便是欧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最大内部问题:夹缝中求生的东欧小国对欧盟的制衡。东欧作为美俄大国博弈的焦点区域,造就了东欧小国在大国博弈夹缝中求生存的现状。这些国家不得不进行“选边站”,而欧盟自身实力的不足则加剧了东欧小国“依美”、“亲美”的倾向。尽管这些国家是欧盟的成员国,但在利益选择上往往以美国利益为先,欧盟因此备受拖累。
在美国的怂恿下,东欧小国常常遵照美国的指示行事,闯下祸端后却由美国在背后操控,最终烂摊子还得由欧盟来收拾。为了寻求团结和稳定,欧盟不得不庇护这些东欧的“刺头”,但这往往以牺牲欧盟整体利益为代价。
那么,欧盟为何非要庇护这些东欧小国呢?这与欧盟的尴尬处境密切相关。作为一个超越主权的准政治、经济联盟体,欧盟的决策往往受到欧洲议会的影响。而欧洲议会的议员们都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他们往往受到个人政治利益的驱使。再加上西方政治中普遍存在的“政府管不了议会”的特点,这为一些新上台的欧洲政党提供了博取眼球的空间。因此,参差不齐的议员们往往能够操纵欧洲议会,导致一些不合理的提案得以通过。
近年来,欧洲议会的出镜率越来越高,这与其权力的扩大密不可分。许多重要提案都需要经过欧洲议会的表决,因此在个人政治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合理的提案得以出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例如,在东欧小国立陶宛在美国的怂恿和支持下挑衅中国涉台问题并遭到反制后,欧盟不得不站出来支持立陶宛。这一举动无疑损害了欧盟的整体利益,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终的结果是,欧盟在大是大非面前失去了底线,为了毫无实质意义的“团结”而甘愿被“绑架”,庇护成员国的错误行为,将自己置于被动地位。而最终获利的往往与美国有关,与欧盟则毫无干系。这不仅没有使欧盟团结起来,反而让欧盟陷入了更加尴尬的境地。
如果欧盟继续一意孤行、误判形势并挑衅中国,那么最终难受的还是欧盟自己。尽管欧盟口头上说要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但实际上却难以找到一个能够替代中国的市场。中欧之间的利益是相互依存的,不是欧盟单方面可以施舍的。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即便是美国也不得不回头寻求与中国的合作,更何况是徒有其表的欧盟呢?
欧盟内部的分裂以及东欧小国对欧盟的“绑架”行为注定了欧盟内部难以实现真正的团结。而美国则绝不会让欧盟真正走向团结起来,东欧问题和难民问题都是其牵制和控制欧盟的有力抓手。
因此,【兵国大事】认为:我们绝对要遏制欧盟一边搭中国的顺风车,一边频繁对中国搞事的习惯。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之下,应该把欧盟和美国区别对待,斗争、合作、分化相结合是最好的策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