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沐风

来源| 创头条

今年“双11”,阿里巴巴的平台“大促”被另一件“大事”淹没。

日前,公司发布公告称,将支付4.335亿美元,以达成美国股东集体诉讼案的和解。

该案被认为是始于2020年的国内反垄断案的余章。

此前的 8 月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宣布,阿里巴巴三年合规整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国内国外,阿里巴巴曾面临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双双落定。

与几年前,事件之初掀起的舆情与行业热议相比,这个巨额罚款的收尾并没引来多少兴奋。

一鲸未落,万物未生。

而中国电子商务的业态已非三年前、五年前之昔日荣光景象。

今年的“双11”,网红直播似乎还是主角。

被封禁一个月后,复播归来的辛巴预售表现依旧强劲。据报道,他在一天之内的带货销售额达到了64亿元,打破了他去年的记录。

他的个人话题热度,甚至盖过了各电商平台“双 11”发布会。

辛巴先是和黄晓明女友叶珂的骂战冲上热搜。随后,又在直播间开怼京东,威胁要“拿刘强东的事儿说道说道。”

与此同时,登上电商话题榜的还有,“小杨哥”会否“双十一”复播,“东北雨姐被查,董宇辉被王海质疑卖假货……一地鸡毛。

全民狂欢的购物节,几乎成了几个人的狂欢。

面目全非。

2009年,阿里巴巴突发奇想,将“光棍节”搞成了电商促销活动。

当年,这只是一场只有27个品牌参加的“五折包邮”活动。

初衷是,“让消费者好好玩一次”。

一发而不可收。

此后,人们不知“光棍节”只“双 11”。

再此后,“双十一”成了“一年一度购物狂欢节”的代名词,成了个被期待、规划购物清单、卡时卡点抢预售、抽奖清空购物车的“节日”。

再此后,“双十一”、“双十二”、“双旦”、“年货节”,电商平台打造的全网狂欢几乎成了年底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时间轴。

从一天,到数月。

另一方面,商家端从下半年开始备战、熬通宵,见证“爆仓”,比拼谁第一个发货。

平台方为了取悦两端,每年费尽心思设计各种游戏、优惠,广告贴满线上线下,还有发布会、动员会、庆功会、堪比春晚的“双 11 ”晚会——最新的消息是,今年天猫“双 11 ”晚会将首次停办,称“这时候肯定要把钱花在刀刃上,补贴商家、消费者”。

这期间,眼见各平台“双 11”成交额从千万到千亿,这数字增长的背后,则是各种新消费趋势的一一开启,与中国经济的蓬勃生长周期。

恍如昨日。

“双 11 ”是一面镜子,鉴证了商业大环境的起伏,消费者欲望的理性与下降。

同样,也鉴证了中国电子商务产业的演变。

中国电子商务产业是中国互联网产业中最具开创性的一支力量。

从门户、到搜索、到电子商务,当初“舶来”的这几种美国模式里,唯有其的创新最深刻,也因此产生了对中国经济和社会最大的影响。

比如,相比国外远远落后的信用体系是产业发展的最大掣肘,为了解决“凭什么敢付钱给网商”的问题,阿里巴巴发明了支付宝。

“因为信任,所以简单”。支付宝不是一种技术,是一种创新理念和模式。

比如,为了让消费者最快收到货,京东一直以来在自建物流系统,阿里巴巴成立了菜鸟,“一日达”、“半日达”,实时跟踪。

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好的商品物流体系,这其中,电商平台的努力应该功不可没。

同时,以中国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为基础,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这些平台的合力下,打造了一个全球最强大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

这个基础设施,一方面,为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一方面,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基础设施之后,就是提升产品品质与服务质量。

比如,阿里巴巴专门设置了客户体验事业群 CCO,扶持了一批“白牌”拿资源培育“淘品牌”,最后干脆搞了个升级版的天猫

京东则搞自营店,直接把自己赶上前线阵地。

比如,尽管早期饱受争议,但电商平台在伪劣商品打假方面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淘宝的“十月围城”事件堪比腾讯的“3Q 大战”,更是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一个节点,前者让阿里巴巴在打假上深入灵魂,后者让腾讯开始了生态培育的新时代。

比如,阿里巴巴搭建了专门的打假团队,每年投入超过10亿元。还招募几千人的志愿者队伍,搞了个神秘购买抽检制度。

建立信任、打造基础设施、提升产品品质和客户体验,打假零容忍……这些是多年以来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题词。

对商家,“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对消费者,“多快好省”,这是多年以来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价值主张。

有没意识到,近些年的电子商务产业已经有些不同了。

比如,低价格;比如,仅退款;比如,算法崇拜;比如,网红带货。

拼多多等新兴的电子商务平台,把整个产业拉入了内卷式的无尽的恶性竞争黑洞。

算法会不断提示商家有更低的价格出现,只有降价才能获得流量。平台建议把仅退款造成的损失计入货损。几个网红垄断着流量,更收割着实体工厂和产业的大部分利润。

商家困在了算法里。其他电商平台也开始跟随低价法则,试探性的效仿“仅退款”。

消费者是最终赢家么?

可想而知,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的商家,及上个环节的工厂,会逐渐失去生存空间。最终,低价驱逐良币。假冒的、劣质的低价,是消费者需要的实惠么?

多久没听到行业大力倡导打假了?退货率还是行业衡量平台优劣的标准么?通过创新模式好不容易建立的线上交易信任环境,需要被无底线的卷价格慢慢消解么?

一个小细节是,“亲”曾是淘宝客服对买家的称呼,最终成为一个温暖的流行词汇。

而现在,“仅退款”让买家和卖家的关系越加对立——你多久没在网上购物时说“亲”了。

最后的赢家,似乎只有创造和驱动这种内卷式竞争的平台型公司,还有部分暂时吃了流量红利但已经走到尽头的头部主播。

更大的维度下,长此以往,制造业升级从何谈起,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的高质量发展从何而来?

今年7 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产业发展要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从多方共赢、崇尚产品品质与用户体验,到被卷低价拉入的当下状态的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值得反思。

也已经开始反思。

比如,自今年8 月 ,淘宝天猫对刚学会不久的“仅退款”进行优化。据报道,日均拦截不合理“仅退款”超40万笔。

比如,今年淘宝天猫“双 11 ”就不再强调“卷低价”,而更加注重质量和服务。

天猫事业部总裁刘博表示,整个“双 11”,天猫就是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商品品质、服务链路、品牌直接供货方面,没有任何让消费者担忧的东西。

“这是今年'双 11 '会更进一步强化的,也是我们会继续坚持的东西。”他说。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