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昕
惠农银行旧址
“我只是一个一生从事基层金融工作的小人物,没有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经历,也没有如火如荼的闪亮人生,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去写。”在中国工商银行江苏镇江丹阳支行前行长、惠农银行见证者胡世平老人回忆录《漫漫人生路》的编后记里,有着这样一段自述。这本书记录了老人一生的重要时刻,里面有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偶尔翻看这本书,老人总是会想起好多记忆里的人和事。
今年97岁的胡世平,出生在连云港市灌云县的一户家庭。母亲不识字,却主张儿女们一定要读书上学,要有文化。由于她家地处偏僻,没有学校,父母就在家里办起了私塾,请先生来教学。在这个私塾里,她断断续续读了10年书,直到1940年,日军经常下乡扫荡,才被迫停课。
“我记得那是1942年到1943年,为了从经济上抵制敌伪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江南区党委和行政委员会决定在江南抗日根据地丹阳延陵镇成立惠农银行,发行惠农币,抵制汪伪政府的储备币。”
1942年秋,延陵镇上盐栈(现为延陵供销社)挂起了“惠农银行筹备处”的招牌并对外营业,随即发行抗币(惠农币),根据地通过在市场交易和收取税收时使用抗币来限制伪币的流通。
惠农银行建在一个粮站后面,印刷工作就在一间不起眼的小小柴房内开展。当时日军经常扫荡,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惠农币的印制工作是非常危险而艰苦的。由于铅印机是脚踏架子,踏一下就“当啷”响一声,为保持隐蔽,印制人员不得不把柴房的大门、窗户全部密封起来,以防外面听见动静。当时正是三伏天,天气炎热,印制人员冒着酷暑分两班轮流操作。惠农币壹元币是套色,印制使用重磅道林纸。由于机器台面小,一次只能印四张,加上正反面套色,再切开后单印号码,一张惠农币需要反复上台印制好几次。但是负责印刷工作的同志们充满了革命的信念和热情,不畏艰险挑战,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印制任务。
惠农银行纸币(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1944年,刚17岁的胡世平,与同学孙乔珍等一起,凭着两条腿、一个大木桶,在抗日交通队的帮助下,通过了盐河敌伪封锁线,踏上了老根据地的土地,成功就读于边区中学。这一年冬天,学校党支部发展新党员,在孙乔珍、孙桂超两位同学的介绍下,胡世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6年,家乡灌云县政府需要会计工作人员,经学校介绍,胡世平做起了出纳会计,没想到,这便是她一生金融工作的开始。从灌云县财粮局到参加解放军担任见习会计,几十万的经费在胡世平手中进出,人情和财务制度的碰撞,常让她感到为难。老人至今都还记得,当时想借公款遭到她拒绝的科长背后发狠说的那句:“这个小胡,真难缠!”从部队转业后,胡世平的第一站便是镇江市建设银行,之后跟随丈夫顾季祥的工作变更,分别在扬中、江宁、溧阳、高淳工作生活,几经辗转,最后落脚古城丹阳。1987年,胡世平在丹阳工商银行离休。
然而,离休并不意味着金融工作就此画上句号,离休后的胡世平应聘了江苏省经济研究中心特约调研员,耗时5年组织编纂了《丹阳市金融志》、主编了《惠农银行币研究》。她前往溧阳等地,访问当年参加惠农银行筹建的革命前辈,收集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据据文献记载,惠农币发行后,政府规定苏南根据地辖区内的各市场交易均要使用。为扩大使用范围,江南财经处要求各区设立货物过境税收处,收税一律使用惠农币,即必须使用惠农币结算。此外,为维护惠农币的信用,保证币值稳定,根据地还限制伪币的流通,联合法币共同抵御伪币的入侵。1943年3月18日,中共苏皖区党委颁布的《苏南施政纲领》中明确指出:“调整金融关系,坚决禁止伪币,保护法币,巩固惠农币之流通,以利经济之发展与财政之充裕。”
胡世平老人参观 苏南红色金融博物馆
由于当时苏南抗战形势严峻,惠农银行存在的时间很短暂,惠农币实际的流通时间前后只有半年左右,加上惠农币后来基本都被收回销毁,所以留存下来的实物几乎是凤毛麟角。
“当年抗战时期,生活艰苦,惠农银行工作人员每天仅有1角2分伙食费,每月只有5角津贴,但是工作人员发扬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身背钱物穿插在敌后,遇到危险情况,不惜牺牲生命保护公款公物。”
九十多年的漫漫人生路,拥有80年党龄,经历过抗日战争,参与过解放战争的胡世平老人见证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迁。她感慨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繁荣昌盛,中国人真正地扬眉吐气了!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