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科技联播内容如下:
01 AI 也爱摸鱼?Claude 3.5 Sonnet 编程中途搜索黄石公园风景照
你能相信吗?AI 也学会了摸鱼。
10 月 23 日,Anthropic 在其官网发布了其旗舰 AI 产品 Claude 3.5 Sonnet 的最新功能——使用电脑,并在 X 上分享了大量演示视频。在演示中,AI 不仅学会了人类与电脑图形界面的基本交互,还可以娴熟地进行一些人性化的进阶操作,例如填写表格、编写程序、制定旅游攻略以及调用搜索引擎等。
然而,其中最让人啼笑皆非的一幕是,Claude 在进行编程演示的中途,突然自顾自地打开谷歌,搜索并欣赏起了黄石公园的风景照片,仿佛人类“摸鱼”一般偷得浮生半日闲。
出现了如此有人性的一幕,不由得让人对人工智能在未来产生威胁的担心程度大幅降低,毕竟一个工作爱摸鱼的人工智能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02 AI 大佬质疑诺贝尔物理奖:象征意义大于实际贡献
就在上个月,2024 年度的诺贝尔奖评选落下了帷幕。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今年诺奖的化学奖与物理奖都不约而同地颁发给了 AI 领域的专家,这也让许多人发出感慨,认为“这简直就是人工智能的胜利”。然而近日,针对诺奖物理奖的两项归属,AI 领域的大佬们却接连发出质疑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儿?
10 月 22 日,在印度金奈举办的一场主题为“如何使机器达到人类水平智能”的纪念讲座上,Meta 首席 AI 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在被问及对今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看法时,就直观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杨立昆看来,今年诺奖之所以花落玻尔兹曼机(Boltzmann Machine)和霍普菲尔德网络(Hopfield Network),完全是因为诺贝尔委员会迫于压力,需要向“AI 深度学习领域的贡献”颁布奖励。
这一处境就很像当年的爱因斯坦——他获得了 19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与大众普遍认知不一样的是,帮助他获得这一奖项的并非著名的“相对论”,而是他影响力略逊一筹的另一项成果——“光电效应”。
当然,这并不是说“相对论”配不上诺贝尔奖。相反,从 1910 年起,爱因斯坦几乎每年都被提名诺奖,凭借的都是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然而由于当年这一研究迟迟未能被实验证实,违背了诺奖的颁发理念,因此一直未能成功获奖。
直到 1922 年,提名爱因斯坦的呼声空前高涨,提名者包含了著名的物理学大牛普朗克等人。“很难想象十年后人们会如何看待‘爱因斯坦不在诺贝尔获奖名单中’。”在强大压力下,诺奖委员会最终接受了普朗克等人的建议,将前一年的物理奖项以“光电效应”的名义“迂回”补颁给了爱因斯坦。可以说,并非是爱因斯坦需要诺奖,而是诺奖需要通过表彰爱因斯坦的贡献才能维持自身的价值与权威。
在杨立昆看来,今年的物理奖颁发也是如此:诺奖委员会受到“需要表彰 AI 领域重大影响人士”的压力影响,因而选择了玻尔兹曼机和霍普菲尔德网络这两项与物理学联系较为密切的 AI 研究——前者受启发于物理学中描述气体分子运动状态的“玻尔兹曼分布”,后者则是首次将物理学中的统计力学的原理引入了神经网络。
对于这两项研究,杨立昆则直言“尽管在概念上很有趣,但在当下已经毫无用处”。这种评价,真是一点情面不给。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作为神经网络发展早期提出的两种模型,它们都因各自的局限性而失去了实用价值——传统的玻尔兹曼机效率低下且难以被进一步解释和扩展;而霍普菲尔德网络则存在着无法解决的过拟合问题。因此,现在我们几乎只能在教学课本里见到这两项研究,用来阐述 AI 深度学习的发展与进化。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此次诺奖表彰的象征意义要远高于其实际价值。
相较于杨立昆的调侃,另一位 AI 大佬的点评则更加尖锐。有“长短期记忆(LSTM)之父”之称的德国计算机科学家于尔根·施密德胡伯(Jürgen Schmidhuber),自 10 月 9 日起,就在 X 上连续发表了长篇言论,矛头直指“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抄袭和错误归属问题”。他认为本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两项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 AI 领域前人的成果,但那些科学家的贡献却因为“未被后来者规范引用”等学术原因从未受到过应有的待遇及重视。
03 40 位顶尖科学家签署公开信,洋流崩溃这些国家将面临危机
全球气候剧变的“节点”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更接近。10 月 21 日,一封由全球 40 多位顶尖海洋和气候科学家们联名签署的公开信被发布于互联网,旨在敦促北欧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们尽早应对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日益严峻的“崩溃”危机。
没错,不仅人会崩溃,洋流也会“崩溃”。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是地球气候的重要调节系统,就像“南水北调”一样,它把大西洋表层的温暖海水、热量、盐分和营养物质从赤道附近运往高纬度地区,并在那里冷却、下沉,然后将较冷的海水从深海运回赤道地区。这一环流直接影响着地球南北半球的热量分配。然而,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冰盖融化速度快于预期,北大西洋的淡水流入量增加,这显著阻碍了高盐度温暖海水的下沉运动,导致该环流逐渐减缓,并且日益趋向某个“崩溃”的临界点。
那么洋流“崩溃”会怎么样呢?后果可能远比你想象的要严重。
科学家们在公开信中表示,这一海洋环流的崩溃将为全球带来毁灭性的、不可逆转的影响,尤其会给北欧国家带来严重的降温和极端天气,进而影响到全球。此外,它还将直接威胁到全球的农业、渔业,并对区域生态造成恶劣影响。
这一担忧并非近来才有的新论调。就在去年,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 2023 年度报告中曾得出结论,认为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有“中等可能”不会在本世纪突然崩溃。
然而,公开信此次则谴责了 IPCC 的这一结论大大低估了该环流的崩溃风险,他们认为这一崩溃过程有极高的可能将在未来几十年中跨越临界点。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我们将在本世纪下半叶经历一场极为严峻的气候危机。
04 陨石来源揭秘:超七成球粒陨石源自三个小行星族
仰望星空,偶尔能瞧见划破天际的流星一闪而逝,更有少数得以穿越大气层,落在地上——这便是陨石。我们总会对这些“天外来客”的来源感到好奇。最近,由欧洲南方天文台、查理大学、艾克斯马赛大学等多家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发布的三篇论文,为我们带来了线索。
陨石,根据其内部的铁镍金属含量高低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石陨石、铁陨石和石铁陨石。其中石陨石最为常见,约占所有已发现陨石的九成以上。而石陨石又可被分为球粒陨石和无球粒陨石两种类型:前者更常见,通常含有大量毫米级的球粒,这些球粒一般是在太阳系早期的凝聚过程中形成的,保留了早期太阳系形成行星之前的原始状态;而后者(无球粒陨石)则非常罕见,它们通常都来自已经分化的天体,也就是像地球一样具有核心、地幔和地壳分层结构的行星或小行星。
无球粒陨石的成分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判断其来源——通常来自灶神星(太阳系第二大的小行星)、月球或火星。然而,这类罕见陨石的占比很小,仅占所有已发现陨石的 6% 左右。因此,此次的三则研究都是围绕着占据所有已发现陨石约 85% 的球粒陨石展开的。那么这些球粒陨石的老家到底在哪儿呢?
最终,研究人员们发现,超过七成已发现陨石的来源,都可以被追溯到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主小行星带上的三个小行星族——马萨利亚族、鸦女星族以及其子群凯琳群集。而形成这三个小行星族的三次解体撞击,分别发生于 4000 万年前、750 万年前以及 580 万年前。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距今约 4.66 亿年前的奥陶纪,地球曾经历过一次大规模普通低铁群球粒陨石的撞击事件,这很可能与奥陶纪冰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大转变有着密切关联。这三篇论文,被发表于《天文学与天体物理》、以及《自然》期刊(两篇)。
05 波音又又又出事了:Intelsat 33e 解体产生 80+ 碎片
在太空中能威胁到航天器的,除了小行星,还有各色各样的太空垃圾——最近,在地球的近地轨道上一下又增加了好几十件。
10 月 21 日,根据美国多家媒体报道,国际通信卫星公司(Intelsat)确认,由波音公司为其制造的 Intelsat 33e(又称IS-33e)高轨同步卫星在运行时发生故障并解体,产生了大量碎片。截至 25 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新闻处发布消息称,俄专家已经记录到了这颗卫星产生的80 多个碎片,这无疑提高了同步轨道潜在碎片云碰撞风险,并对其他卫星的运行安全构成威胁。
IS-33e 于 2016 年 8 月发射,并于次年 1 月正式投入使用,它可以覆盖半个地球为用户提供服务,预期使用寿命15 年。此次事故,无疑严重影响了 Intelsat 公司的全球卫星服务,而作为其制造商的波音,恐怕更是要大伤脑筋。
要知道,这并非波音卫星产品的首次报废事件,早在 2019 年 4 月,它制造的同系列卫星 IS-29e 就曾发生过故障并最终解体,仅在轨服役了 3 年。除了卫星之外,波音更是负面消息不断。今年 6 月,其“星际客机”的首次载人试飞任务就未能成功,还造成了两名宇航员滞留太空至今未能返航。更不用说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民航安全事故以及罢工、亏损等等问题。简直可以说,波音“正在从糟糕走向更糟糕”。
也许出于以上种种原因,波音也在谋求新的解法。10 月 25 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波音正在考虑出售其太空业务的部分资产,其中包括问题重重的“星际客机”以及涉及国际空间站的部分业务。
这就是本期想跟你聊的几条科技新闻,很高兴你能看到这里,让我们一起保持对科技发展脉动的感知。
今日互动:
杨立昆说今年诺奖之所以花落玻尔兹曼机和霍普菲尔德网络,完全是因为诺贝尔委员会迫于压力,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