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艺术的浩瀚星空中,《清明上河图》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无数目光。这幅画生动展现了北宋时期市井生活的千姿百态,更是一座深藏不露的文化宝矿,蕴藏着众多珍贵的世界非遗密码。这些世界非遗密码的存在,不仅为《清明上河图》的研究开辟了新天地,也为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至2022年11月,中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在《清明上河图》中,可明确找到其中14项的踪迹,所占比例接近1/3。这一发现彰显了《清明上河图》的超凡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

1.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古法雕版,文明印记。雕版印刷技艺,是人类复印技术的先驱。雕版印刷先把要印刷的内容写下来,然后反着贴到桃木板上,刻工按着这个板去刻,刻出来后才可以印刷。为了保证抄写人的贡献和知识产权,会把这本书是谁抄写的也印在上面。还有一些书,也会印上刻工的名字。在《清明上河图》中,王家纸马店便是宋代雕版印刷技艺的生动体现。

2.中国书法:笔走龙蛇,书韵传承。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已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及生命的深刻思考。在《清明上河图》中,书法作品随处可见。无论是城门前桥上驴拉独轮车所盖布上的题字,还是赵太丞家中堂处的屏风,甚至小食店菜单上的字迹,都透露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3.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木构匠心,古建遗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主要结合方式,流传范围遍及中国大地,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在《清明上河图》中,高大巍峨的城门楼、热闹非凡的孙羊正店、造型独特的虹桥等建筑,都是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精彩呈现。这些建筑不仅结构精巧、造型美观,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创造力,见证了北宋时期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4.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木拱飞虹,桥韵流长。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清明上河图》最为繁华的地方就是整个画卷的中心部分。虹桥是采用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造桥的实例,比达芬奇所绘制的叠涩拱木拱桥早400多年。

5.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千年古窑,瓷韵悠长。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已有1700余年。其烧制的“粉青”“梅子青”等厚釉瓷,以温润如玉的质感和典雅古朴的审美情趣,深受人们喜爱。在《清明上河图》所勾勒的汴梁街景中,酒楼食肆鳞次栉比,瓷器琳琅满目。其中,哥窑作为龙泉青瓷的典型代表,也在画卷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6.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蚕桑织梦,丝路华章。蚕桑丝织技艺,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涵盖了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及丝织等一系列生产技艺。这些技艺不仅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更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明上河图》本身所采用的材料绢本便是丝绸的一种。这幅画卷的质地细腻、光泽柔和,充分展现了丝绸的优美特性和独特魅力。

7.中医针灸:银针济世,医术千秋。中医针灸是传统中医的一种重要医疗手段。针灸学在宋朝得到了极大发展,宋朝是我国古代中医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针灸铜人为中医针灸教学的重要工具。通过针灸铜人,医学生们可以直观了解人体穴位和经络的分布情况,从而更好地掌握针灸医术。在《清明上河图》有一家太医开设的“赵太丞家”。

8.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福船智慧,航海传奇。所谓水密隔舱,就是将从头到尾贯通的整个船舱用木板分割为一个个独立的舱区。这项技艺能确保船只在航行途中即便有一两个船舱遭受损坏,水也不会大量涌进其他船舱,从而使船只能够继续漂浮在水面之上。在《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之上,有多条大船采用了这种水密隔舱技术。这项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航运技术的智慧结晶,为我们了解当时水上交通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9.妈祖信俗:妈祖佑航,丝路平安。妈祖信俗起源于宋代。历史上,宋代朝廷对妈祖进行多次褒封,妈祖被尊为显赫的四海之神。妈祖信俗不仅在沿海地区广泛传播,还随着中国人的足迹传遍世界各地,船上祭祀的具体仪式和妈祖信俗的传承方式密切相关。在《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之上停泊着一艘大船,在船的边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有一个祭台,在祭台上摆放着香炉等祭祀用品。

10.中国活字印刷:活字跃动,文化风行。活字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起源于宋代。这项技术的发明,使书籍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清明上河图》中,王家纸马店作为从事印刷行业的店铺,很可能就采用了活字印刷技术。

11.中国珠算:珠玑璀璨,算艺流芳。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不仅简便快捷,且准确度高,在中国古代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柜台上摆放的一副精美算盘,成为了解古代珠算文化的珍贵资料,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商业贸易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12.二十四节气:节气轮回,农耕智慧。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节气不仅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明上河图》中,虽然对“清明”二字的含义存在不同解读,但毋庸置疑,二十四节气隐匿在这幅画卷当中。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宋时期农耕文明的繁荣与发展,以及二十四节气在农耕生产与日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茶香古韵,习俗绵长。北宋时期,茶文化已相当发达。人们不仅喜欢品茶、赏茶,还将茶作为社交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清明上河图》中同样有所体现。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宋时期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以及制茶技艺和饮茶习俗的独特魅力。

14.中国篆刻:金石篆刻,艺文交融。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独特艺术。它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又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可以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清明上河图》历经漫长的流传过程,被众多收藏家、鉴赏家经手。在画卷上有许多鉴藏印,这些印章是收藏者或鉴赏者在画上钤盖的,以表明对该作品的拥有、鉴定或欣赏。这些鉴藏印从侧面反映了篆刻艺术在当时的文化艺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被广泛应用的情况。例如,宋徽宗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画上题写的“清明上河图”5个字,并钤上双龙小印。后来的收藏者们在画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印章,成为《清明上河图》流传历史的见证。

由以上可以看出,《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幅生动展现北宋时期市井生活的画卷,更是一座深藏不露的文化宝藏。在这幅画中,我们不仅欣赏到精美的画作与独特的艺术风格,更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通过深入挖掘与研究《清明上河图》中的世界非遗密码,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文化特色,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共同珍视与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作者:冯云涛

来源:开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