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昨天看见一个很有意思的新闻,山西吕梁官宣一项新的鼓励结婚生育的政策:对35周岁之前结婚的女性给予1500元的现金奖励。当然,政策还有一些其他的内容,比如生育补贴之类的,但今天我主要是聊一聊针对35周岁结婚女性进行现金奖励这一点。

看到这条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只奖励女性?为什么不奖励男性?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会有此疑问。这一举措无疑说明,在当地政府眼里,不愿结婚的人群女性占多数。

事实上确实如此,据一项对适龄青年结婚意愿的调查报告显示:女性的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女性表示“不结婚”和“不确定会不会结婚”的人数占43.92%,比男性多出19.29%。

说到这,我们不禁要问:女性为什么不愿意结婚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先说观点:我觉得其中主要原因一是观念的转变,二是家庭角色的变化,三是家庭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首先说第一点,观念的转变

在古代社会,女性的婚姻观主要是依附与顺从。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女性需严格遵守“三从四德”,顺从长辈意愿,婚姻被视为家族荣誉的一部分,个人选择空间有限。

到了近现代,随着新思潮的引入,女性开始追求教育权和职业机会,这促进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经济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在婚姻中追求平等伙伴关系,重视情感质量与个人成长,对婚姻的态度更加理性和自主。

到了当代,尤其是90后和00后的年轻女性群体,展现出更为开放和多元的婚姻态度。她们不再将婚姻视为生命的终点,而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晚婚甚至不婚,专注于学业、事业或个人爱好,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和自我实现。“宁缺毋滥”是她们对婚姻的基本态度和要求。

接下来我们谈谈第二点,家庭需求的转变。

家庭需求,说白了就是婚姻家庭能带给女性什么?古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在古代社会,女子没有赚钱的能力,尤其是在父系社会,女子多被认为是男子的附属品。女子对于婚姻没有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说结婚嫁人是她们的唯一出路。当然,此时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也比较单一:无非相夫教子,传宗接代。

随着社会发展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深化,现代女性对于家庭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她们开始追求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支持,而非仅仅是物质上的保障。她们渴望在一个平等互尊的关系中,共享生活的喜怒哀乐。简单说就是物质+情绪价值。

那我们来说一说物质和情绪价值的来源。对于职业女性来说,有稳定的工作可以养活自己,不像古代女子一样,物质上必须依附于男人,也就说,在物质方面,现代女性可以实现自我满足,不需要从婚姻中获取。再说情绪价值,在女性的情感世界里,被关爱与呵护是女性渴望从伴侣那里得到的情绪价值,这种关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慰藉与陪伴。好的婚姻,女性可以从伴侣身上获得情绪价值的满足,那么,反之呢?

再说第三点,家庭压力。

现在婚姻中,与男子相比,女子往往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如经济、子女教育、情感支持、家务管理等方面,都承担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婚姻中,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既能赚钱养家,又要貌美如花;既能上得厅堂,又要下得厨房……在养育孩子方面,女性的付出更是大于男性。所以,家庭给女子的压力要大得多。这就让很多女性望而却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在一个家庭中,女性的付出要多于男性(男性不喜勿喷)。再好的婚姻,也不只有诗和远方,更多是眼前的苟且。如果一个女性,她经济独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可以给自己足够的情绪价值,那么,她为什么要一头扎进婚姻?

总结一下,现代女性不愿结婚的现象折射出社会变迁与个人追求的深层原因。从依附到独立的观念转变,对经济自立与自我实现的渴望使女性重新定义婚姻意义,更加愿意追求品质生活与情感共鸣。家庭压力与角色期望让婚姻选择趋于谨慎,现代女性勇敢探索个人价值,追求真实幸福。

再联系之前发生的沙白白安乐死的事情,说白了,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更看明白,活得通透,他们凡事加以自我中心,尊重自己的感受,不为了别人委屈自己,拒绝打所谓正能量的鸡血,拒绝被PUA,一切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