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伟人发电报给粟裕,要他率领三个纵队下江南,采取机动的战略行动,吸引敌军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以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然而粟裕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到江南弊大于利。伟人专门要陈毅和粟裕亲自赶到阜平县城南庄具体汇报。

粟裕,是我军军事舞台上一位杰出将领,他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早在第一次反"围剿"时期,粟裕就因消灭敌人主力十八师,活捉了师长张辉瓒而在红军中享有声誉,伟人还记住了他。从此以后,伟人一直注意粟裕的成长和进步。

1935年,在浙江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因电台被打掉,粟裕和伟人失去了联系,伟人以为他牺牲了,在延安开追悼会的时候,名单里就有粟裕的名字。然而,当上海党组织得悉粟裕还在时,马上报告了伟人,伟人当时高兴得像个孩子。

尤其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粟裕打了很多有名的大胜仗,粟裕在伟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伟人看来,粟裕这个将,对于我们军队来说,是难得、难求的。

粟裕向伟人发了大量电报,提出不少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总是受到伟人的重视和肯定。

1946年,伟人令粟裕进军淮南,粟裕说:“我们暂时还是不要到淮南为好,先在内线打,天时、地利、人和,对我们都有利,取得的胜利更多些。”伟人被说服了,同意先在内线打,结果,粟裕打出了一个七战七捷,歼敌5万多人,大大鼓舞了士气,壮我军威。

伟人总结七战七捷的作战经验,向全军推广,要全军仿照办理,对全军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伟人对粟裕发来的报告总是看得很认真、很细致。这都缘于粟裕提出的建议,总是从战略高度,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不但切中要害,而且切实可行。

1947年,伟人发电报给粟裕,要他率领一、四、六三个纵队下江南,采取灵活机动的策略,吸引蒋军队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以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

然而,粟裕经过两个多月的慎重考虑,认为到江南去的好处不多,留在江北,可以协同二野共同打更多大规模的歼灭战。

因此,粟裕给伟人发电报,陈述了自己的理由。伟人事感重大,专门要陈毅和粟裕到阜平县城南庄具体汇报,五大书记共同听取了粟裕的汇报。

粟裕在汇报中指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将敌数十万主力吸引到江南的,即便将敌主力悉数到了江南,以后会给我军渡江和解放江南造成巨大的困难,甚至会把富饶的江南打烂。

粟裕说道:“三个主力纵队暂不过江南,而是留在中原歼灭敌人,把他们歼灭在江北,以后,大军渡江,解放江南将势如破竹!”

大家认为粟裕讲得很有道理,最后粟裕的意见得到了采纳。

城南庄会议后,伟人单独接见了粟裕,要求粟裕在一周内,拿出歼敌10万左右的作战方案来,以证明他的战略构想不是空谈。于是,粟裕在伟人面前立下"军令状"。

伟人对同粟裕说:"今后华野由你来搞,陈毅同志不回华野了,陈毅到中原军区工作,那里的工作更需要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很意外,非常着急。粟裕为指挥便利考虑,一再恳求伟人,不要把陈毅调走,实在要调走,司令员和政委的职务还要给陈毅保留。

伟人考虑了粟裕的意见,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一方面是陈毅的调走决定不变,陈毅的司令员和政委职务仍旧保留;另一方面粟裕担任代司令、代政委职务。伟人用这种处理问题的办法解决了粟裕的恳求。

立了军令状的粟裕,返回部队后,对中原战场的形势作了具体分析,在豫东战役中歼敌9万多人,用辉煌的胜利向伟人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从此扭转了中原地区拉锯战的局面,战争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

伟人正因为如此看重、信任粟裕,粟裕个别仗没打好,粟裕要求检讨、处分时,伟人不仅不批评、处分他,还要处处替粟裕说话。

在南麻一战时,由于正赶上雨季,结果粟裕打成了一个消耗仗,粟裕主动发电报向伟人、华东局写检讨,请求处分。

伟人复电说:"粟裕同志,几仗未打好,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望安心工作,鼓舞士气,以利再战。"

伟人对粟裕的重用不仅如此,有重要任务时,伟人常常考虑要粟裕来承担,让他挑担子。渡江战役胜利后,紧接着就有一个台湾的问题,那么谁来负责解fang台湾呢?伟人再三考虑,还是认为粟裕最合适,把解fang台湾的任务交给粟裕来承担。

粟裕向伟人建议,由刘伯承承担。然而伟人没有改变主意,还是由粟裕负责。后来,因抗美援朝,情况发生了变化,这项任务才被搁置了。

伟人看重粟裕,信任粟裕,当时我军有5大野战军,只有华野司令员不负责战役指挥,而是由副司令粟裕负责。伟人这个不同寻常的做法,显然是经过深重考虑的,他相信粟裕的军事能力。实践证明,粟裕战役指挥的任务完成得很漂亮,超出了伟人的预想。两人可谓是相互成就,相得益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