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事情脑补封神史》第328期:峨眉
文/王事情
普贤真人是阐教十二金仙之一,曾击破十绝阵中的寒冰阵,击杀阵主袁天君。后在万仙阵中,得元始亲赐太极符印,破两仪阵,收阵主灵牙仙为坐骑。灵牙仙原形是一只白象,这就构成了佛教中普贤菩萨的经典形象。
普贤真人确实就是普贤菩萨,原著中已经写到。第44回十二金仙下山,仙圣纷至沓来,普贤真人也在其中,特意强调了他“后成普贤菩萨”。只是有一点:作为阐教门徒的普贤,道场在九宫山白鹤洞;后来加入西方教的普贤,却驻锡在峨眉山。这是为何?难道他不应该常驻西方吗?
一、世间已无赵玄坛
封神中有个人叫赵公明,住在峨眉山罗浮洞。后来被封为玄坛真君,世称赵玄坛或武财神。封神中他曾连败六大金仙,阐教副首燃灯上去依然不敌。故而以赵氏实力水准而言,当为准圣。
而普贤呢?封神大战中他位居金仙,与准圣相比天差地远;封神大战后一千年他加入西方成为菩萨,也最多是个准圣罢了。也就是说,普贤起码得再过上千年才能与赵公明战平,那么他又为何敢抢占赵公明的道场?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赵公明已经死于封神大战。原来公明下山助纣后,虽然有平推之势,却不料西昆仑散人陆压下山,以钉头七箭书暗算了他。从此峨眉山虽依然有伐木之客、修道之士,然而再无准圣出世,对普贤而言,已如无主之地。
二、四大弟子入西方
封神中屡次提到一千年之后的佛门盛事。
打神鞭打不了魔家四将,书中解释:四天王乃是释门中人,打不得,后一千年,才受香烟。
为破诛仙阵,准提回西方请接引时有诗:佛光出在周王世,兴在明章释教开。是何意我们先不管,再往后看。
万仙阵上毗芦仙被收,又道是:后成为毗芦佛,此是千年后才见佛光。
穿云关中,法戒被准提带走,交待其结局是:至汉明、章二帝时,兴教中国,大阐沙门。
到这里,“兴在明章”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兴就是兴盛,明章即指东汉明帝、章帝。据《魏书·释老志》:汉明帝夜梦金人,项有日光,飞行殿庭,问于群臣,有以佛对者。佛教就是封神中的准提、接引之西方教。于是明帝遣使赴天竺,领二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使者回京之时,以白马负经而至,因此明帝在洛阳修建了白马寺,安置经书和两个僧人。以此为发轫,佛教大兴于中土,无人不知无人不识。
魔家四将成为佛家的四大天王,护持佛法,所以是千年后享受香火;毗芦佛随着佛家进入中土,成为佛经中重要的佛祖之一,从此为世人所知,因此是千年后才见佛光。
大概与佛家进入中国同时,阐教副首燃灯道人及十二金仙中的四位都加入了佛门。哪四位?惧留孙、文殊、普贤及慈航(观世音大士)。根据真实的历史,佛教在中国兴盛之时,也是在它的发源地印度衰落之时,阿育王及迦腻色伽王之后,佛教失去王室支持,就此沦落。
封神中写到千年之后,又是“见佛光”,又是“阐沙门”,其实我们大可以认为是西方二圣跨过时间长河看到了本教的命运,不得不谋划大举进入中土。他们曾在封神大战中帮过元始的大忙,此时他们自然会先求助于昆仑山玉虚宫。出于投桃报李,元始没有不同意西方教在中土进行发展的理由。非但如此,元始作为圣人,同样跨过时间长河看到了佛家的大兴,于是好人做到底,将座下五大弟子送入准提接引麾下去大占好处,正是题中之义。
三、吾以峨眉作道场
峨眉为何成为普贤道场?
按封神中来说,世间巅峰自然是圣人,已先占尽灵气充沛之地;其次是准圣所据之地,灵气次于圣人而高于一切金仙洞府。
封神大战中陨落的准圣一共就五位,一是赵公明,二是三霄姐妹,三是金灵圣母。而金灵圣母随侍通天,长居碧游宫中,没有道场。通天虽离开了碧游宫,但老虎走了余威在,况且那是圣人之居,鸿钧肯定会给通天保留着,因此借普贤几个胆子他也不敢强占碧游宫。
三霄娘娘居于三仙岛,既然是海岛,肯定离陆地相当之远,西方教此时正要大举传教,住这么远一不利于信众跋涉,二不利于普贤显相。
那么赵公明的峨眉山已成为三位菩萨首要且近乎惟一的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文殊、观音两人显然没竞争过普贤,所以峨眉就成了普贤的道场了。
当然以上只是基于分析封神原著做出的解释。追求信史和高大上的话,还是应该看看《峨眉山志》:
据《法华》、《楞严》二经云,普贤乘六牙象,以众生喜见身,现于人前,使众生得一瞻大士全容,随缘感化。故大士隐本显劣,现相海于峨眉山,俾四方信士,投诚有地,礼普贤者,莫不指归于峨眉。
于是印光法师云,“峨眉从汉以来二千年,大小寺宇,莫不崇奉普贤菩萨。四方信士,礼敬普贤者,亦莫不指归峨眉。则此山为大士应化之地,更复何疑?”
又说:“以普贤视峨眉,不啻沧海之一滴;而峨眉有普贤,则如芥子纳须弥。所以虽僻处西陲,而名高五岳。与普陀(观音道场)、五台(文殊道场),同为朝野所崇奉者,以有大士应化故也。”
普贤欲使信众投诚有地,故此显相于峨眉,其实仍然是选择的结果。只是封神中的脑洞更有意思罢了。
参考资料:《峨眉山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
待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