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由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与香港科学院共同主办的“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下称“2024大奖周”)在香港科学馆正式开幕。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创新科技署署长李国彬,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教授等亲临支持。
2024大奖周的主题为“年度科学盛事,启迪未来之光”,为期5天的日程包含科技论坛、2024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年会、科学峰会、获奖者对话青少年、颁奖典礼等系列活动。未来科学大奖展览也于10月4日至11月4日同步在香港科学馆举办。
2024大奖周旨在弘扬科学精神,礼赞科学成就,以前瞻视角引领公众探寻世界科学前沿,邀请全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顶级科学家,探讨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倾力打造兼具权威性、专业性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盛会。
未来科学大奖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Steering Committee指导议题方向,下设Program Committee制定议程、邀请国内外嘉宾,保证大会高水准的学术内容和广泛的国际影响。今年,由香港大学的任咏华教授和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林潮教授担任Program Committee的联席主席。
打造年度科学盛事 促进国际科创交流
11月1日上午,2024大奖周开幕仪式在香港科学馆举行,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科学家代表,高校院所与科学研究机构代表以及媒体共同参与开幕仪式。
2024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 联席主席任咏华教授致欢迎辞。她指出,2024年不仅是未来科学大奖设立的第9年,同时也是大奖周第二次在港举办。香港拥有多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其中5所大学进入世界前100名。我们还有优秀的科学人才,和一个致力于赋能科创发展的创新环境。在未来科学大奖39位获奖者中,共有5位香港科学家,这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任咏华表示:“大奖周旨在礼赞获奖人的科学成就,促进科学精神的传播。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点燃大家好奇心的火花,尤其是激发下一代对科学的热爱,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祝愿大家度过一个愉快而鼓舞人心的未来科学大奖周!”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致开幕辞。他表示,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周再次在香港举办,为香港的科创活动带来更多新鲜的、令人兴奋的元素。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拥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同时,香港拥有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学者,为香港迈向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国际高层次人才枢纽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支持。希望未来科学大奖系列活动的举办,可以成为指引年轻一代未来道路的灯塔,激发他们的科学好奇心。
科学峰会 首日聚焦化学跨学科交叉与生命科技革命
11月1日,作为大奖周首日的重磅活动,为期2天的科学峰会在香港科学馆同步启动,首日开展“化学 - 跨学科研究之核心科学”“ 生命科学 – 生物科技革命改变人类健康”专题研讨会活动。
在“化学 - 跨学科研究之核心科学”专题研讨会上,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任咏华在致辞中对到场来宾表示感谢,并对演讲嘉宾Benjamin List、崔屹、陈鹏、唐晋尧的学术背景以及科研经历进行了介绍。
德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Benjamin List以《我们世界中的催化作用》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酸催化仅要求其底物中存在电子密度,因此可以说它是最普遍的催化方法。使用手性、对映体纯布朗斯台德酸的概念已导致选择性催化的突破,并彰显出巨大的潜力。他表示,通过调节酸度,化学家已非常了解如何控制其酸催化剂的反应性,并且目前正在开发更多的酸性催化剂。他介绍了一种新的催化剂设计——酰亚胺二磷酸盐(IDP)及其衍生催化剂,这些催化剂具有更强的酸性和可微调的限制,能够应对当代选择性催化的重要挑战。
美国科学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崔屹,以《重新发明电池》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崔屹教授主要研究内容为纳米材料在能量存储、光伏器件、拓扑绝缘体、生物及环境等方向的应用。本次活动中,崔屹教授分享其在电池科学上做出了革命性创新成果,以及科学成果的转化经验。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陈鹏以《单分子化学》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表示,现代单分子成像和操作方法为探测分子和化学过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方法。陈鹏教授分享了实验室在开发和应用此类方法研究催化剂颗粒、合成聚合物、生物大分子复合物和细菌细胞方面的进展,包括以单反应和纳米分辨率对单个纳米粒子上的催化进行成像、可视化单个聚合物链的生长和测序亚基排列,以及对细菌中跨膜蛋白复合物的组装动力学进行成像和操作。
香港大学化学系教授、香港青年科学院院士唐晋尧以《活性物质相变与新材料的发展》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表示,近年来,人们对合成活性物质的兴趣日益浓厚,因为它具有生物医学应用的潜力,并且能够作为非平衡物理学的模型。活性物质涉及产生非平衡力的活性构件,这为相互作用和相控制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旋钮,本质上是动态的和响应性的。唐晋尧教授介绍了几个人工活性粒子系统的例子,重点介绍活性材料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新前沿的出现。“我们建议使用产生机械力的人工活性物质作为新材料的构建单元,可以产生一类新的功能材料,这些材料在非平衡条件下运行,并表现出在平衡系统中不可能出现的不寻常的特性。”他表示。
(对话环节)
在“生命科学 – 生物科技革命改变人类健康”专题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肿瘤学系系主任、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莫树锦在致辞中表示,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学科之一,它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与人类生命密切相关。当前,疾病危害、粮食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重大挑战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希望本次研讨能够为以上议题启发思考。随后,莫树锦教授对演讲嘉宾Anne Ferguson-Smith教授、Euan Ashley教授的学术背景以及科研经历进行了介绍。
剑桥大学亚瑟·巴尔福遗传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Anne Ferguson-Smith,以《表观遗传学:是什么,为什么重要》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她探讨了哺乳动物基因组功能的表观遗传控制,并举例说明什么是表观遗传学以及它为什么重要。Anne Ferguson-Smith教授指出,表观遗传修饰是对DNA和组蛋白的化学修饰,会影响染色质结构。虽然每个细胞具有相同的DNA含量,但不同类型的细胞具有不同的表观基因组,即包装不同,这具有重要的调控特性。
斯坦福大学医学系主任、生物医学数据科学教授及病理学教授Euan Ashley,以《革新疗法: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的曙光》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表示,几十年来,发展人工智能一直是计算机科学家、生物学家和医生的愿望。近年来,人工智能模型在识别图像和视频中的模式以及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方面的能力取得了显著进步。Euan Ashley教授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了大型语言模型和多模态模型在生物医学和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香港大学生物化学系荣誉教授、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谢赏恩在致辞中对到场来宾表示感谢,并对演讲嘉宾Lorenz Studer教授、林海帆教授的学术背景以及科研经历进行了介绍。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干细胞生物学中心主任、发育生物学项目成员Lorenz Studer,以《运用人类干细胞指导细胞命运、细胞衰老和脑修复》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表示,人类多能干细胞(hPSC)是研究神经发育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开发再生医学细胞疗法的有力工具。Lorenz Studer教授探讨实验室中推动人类干细胞衍生谱系成熟和老化以产生具有成人或老年特征的细胞类型的新策略,并介绍了其与团队在引导hPSC分化为中脑多巴胺神经元,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目前正在用于对晚期疾病患者进行I/IIa期研究。他表示,经过近二十年的hPSC研究,该领域正处于一个令人兴奋的阶段,已经进入了帕金森等疾病治疗的人类临床试验阶段。
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尤金·希金斯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林海帆以《Piwi-piRNA通路:基因调控的新世界》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生命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23,000个基因上,这些基因仅占人类基因组的1%。其余99%曾被视为“垃圾DNA”,现在因其复杂的结构和功能而受到认可。
对话环节林海帆介绍了一种全面的遗传调控模型,该模型超越了传统基因,涵盖了所有主要的基因组成分。该模型以Piwi-piRNA通路为中心,这是一种涉及Piwi蛋白及其相关小非编码RNA(称为Piwi相互作用RNA (piRNA))的调控机制。“我们的研究表明,Piwi-piRNA通路调控蛋白质编码基因、转座子、假基因、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并调节着丝粒和端粒的功能。该通路在表观遗传和转录后水平上起作用,在决定生殖细胞命运和维持整个动物界干细胞自我更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他表示。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