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组委会和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先后发布情况说明和情况通报,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重回舆论中心。就情况说明和情况通报来看,姜萍进预选赛存在“违规操作”,也就是违反了预选赛关于“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至于决赛,竞赛组委会也说得很清楚,根据决赛阅卷结果,二人未获奖。
什么意思呢?就是基于预选赛的好成绩和决赛成绩落榜的双事实,再去评估“违规操作”,其实答案很明显了。不得不说,无论舆论层面是把姜萍当天才还是当水货,其实都陷入了对真实的极化。也就是说,对于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无论答案是什么,都其实是不够公允的。
我们承认,在大赛中违规操作,这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但是回到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层面,也依然要承认他(她)俩有“数学天赋”,只不过没有那么神而已。因为就算基于“与他人讨论”这个原则上,能“开卷”进入决赛也是不简单的。
之所以如此强调,并不是想为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抹掉污点,而是希望我们在面对真实时,要敢于直面真假和公平。因为只有直面了真假和公平,竞赛本身才能起到挖掘天才和激励天才的作用,最终才可能推动社会进步。
换句话说,将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打回原形,也只是让他(她)们做回自己,也就是在“中等专业学校”层面,姜萍是“数学天才”,王闰秋是“数学上师”。至于说放到全球层面,他(她)俩的天赋确实被高估了。
当然我们也能理解,在时代的沉闷时序里,突然冒出个逆袭天才,绝大多数人是倾向于相信的。所以一开始那些质疑的声音,注定是不被看好的,甚至被认为充满敌意。所以,舆论层面的立场对峙,本质上跟最终的答案无关,而跟大多数人的情绪有关。
也就是说,哪怕调查结果最终是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不存在违规操作,舆论层面也一样会有相信或不相信。所以姜萍事件最大的价值在于,天才一定是要建立在权威鉴定的基础上,公平认证的基础上,否则天才就只是一场叙事闹剧。
另外关于校方对老师王闰秋的“处分”,也能理解。只是取消他本年度评先评优资格。一方面在于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作是民间赛事;另一方面在于王闰秋能让姜萍取得好成绩,校方也是沾光的。所以于情于理,“处分”只要舆论层面看得过去就行了。
甚至就舆论指向来看,更多把矛头指向竞赛组委会,而对于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大家也只是觉得不妥当,真还没有太多恶意和反感。正如竞赛组委会自己所说的:“这暴露出竞赛赛制不够完善、管理不够严谨等问题。”说到底,如果一个人在竞赛中靠“与他人讨论”就能取得好成绩并且还能迅速出圈,这怎么讲估计都是有问题的。
是的,在方方面面都进入固化的时序里,逆袭的故事肯定是引人入胜的。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要搞清楚,如果我们对真真假假都无所谓了,那么一开始有多激动,到最后就有多虚妄。也就是说,没有人见不得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好,只不过希望他(她)好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因此,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可以说大家都很尴尬。竞赛组委会、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自然是尴尬第一梯队。而更尴尬的是,不调查、不验证的媒体们,尤其是央级的媒体们,好话都说尽了,结果却翻车了。
所以说回姜萍事件,可以不夸张地说,就是各方“共谋”的结果。竞赛组委会、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就不说了,不对就是不对,所以该批评就批评。而对于舆论层面的媒体和受众,只想说,不要不经调查就报道,更不要先入为主就相信报道。说实话,但凡有一方克制一些,至于把事情闹得这么尴尬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