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犀。这个词在我心里盘桓已久。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际遇,让一支画笔,可以和苍天白云对话,可以和大地山林对话,可以和季节生命对话。

一直对罗彬的一幅画念念不忘。画中,只有一山,山有小口,仿佛有光。从山的豁口,露出一条狭长的山那边的光影,近似一线天,由近及远,越来越逼窄。光中明丽的黄,苍劲的黄,浅淡的黄,层层推去,直到苍茫缈远,最后凝成一束耀眼的白。画面语言意犹未尽,戛然而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色彩和线条构图,显然正契合了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外桃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画面语言仅止于此,蓄而不露。但高明之处却在于,自然而然地让读者沿着“弦外之音”,继续延伸美妙无穷的联想:“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这是一个真正读懂了陶渊明的高手。仿佛心有灵犀,她就是那个渔人。
我欣赏着这幅画的时候,我也想变成那个渔人。
但我惊叹,不在于此种异曲同工的艺术表现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惊叹于画面中光的视觉带来的某种震撼——视觉被两扇体积庞大黛墨青褐的峭壁巉岩包裹着、抑制着、追赶着、逼窄着,山在嵬崔中露出峥嵘,光却在压抑中透出明亮,仿佛掷地有声,哗的一下,豁然开朗,排山倒海,仿佛天地间一股力量在蓄势,在迸发,在喷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那光,那光,那一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磅礴之光!
很多次,很多次,我长久地凝视着这幅画,都无法用语言表达那种奇妙的感觉。我试图寻求背后的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支画笔,是在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然后用自己的心灵,和天地对话,在天地间遇见另一个不同的自己,洞见另一个不同的世界。
心有灵犀,才能洞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在网上听过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关于敦煌壁画的一个讲座,欣赏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壁画。其中有一个农耕的画面,突然觉得罗彬的画风跟这个画面好接近。于是百度,找到了这幅画,试图寻找两者之间的共通点。心中浮出个疑问,敦煌壁画艺术是不是对罗彬曾有什么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影响!敦煌,我很喜欢,好多年前我去过两次,尤其是敦煌壁画里头的线条,对我影响很大……”
罗彬告诉我,“以前一个外国的画家叫马提斯的,还有日本的画,很多都是从中国的敦煌壁画里受到了影响。日本的画,在世界上出名的就是浮绘图。中国画是以线条为主的,所以敦煌壁画对画家有很大的影响,绝对从中汲取了养分的。”
“难怪了!我从你的中国画中看到了敦煌壁画的影子,线条、色彩、意境,都有相通的地方。这些画,颇有古拙之气,很富禅意的境界,但不一定人人都读得懂其中的画语。”我开玩笑说,“可能我是第一个从你的画作中读出敦煌壁画影响的读者。可惜隔行如隔山,不敢写评论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所以你厉害,不过写评论还是要了解些绘画史、审美鉴赏等之类的,有的是了解一点,但从文学角度写美术评论的,张家界的很多。”
罗彬是土生土长的张家界土家族人,从小就钟情于这片风情浓郁的土地,读书、学画、上大学、继而工作,一直执着于人生的理想与追求,不忘手中的画笔。2001年到中国美协高研班进修主攻中国山水画;2005年至2007年,又到中国国家画院进修,并多次参加全国各种画展,2009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可以想见她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路,洒下了多少汗水与欢乐、艰辛与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坚持画画,我不光是辛苦,还几乎用尽家里的资金,承受了别人没经历过的孤独与寂寞等等。几十年的心酸无人知晓无人问,但我自己坚信只要坚持总会有一天让人知道的,因为我有对艺术的执着,对家乡的情怀,对美好的期盼。”
她轻言细语仿佛云淡风轻,在我听来却沉甸甸的。这句话里,包含着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情怀,一个女人坚持自我的艺术情愫,一个画家特立独行的艺术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禅定禅定。你的定力,如禅。这就是你最可贵之处。”
罗彬给我的印象,为人单纯,喜欢安静,天性朴拙,而对绘画艺术又特别追求完美,有着典型的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艺术家特质。她经常抽时间去永定区的四都坪、王家坪一带写生,冬天里山风凛冽,夏天里蚊虫叮咬,常常一呆就是十天半月,吃住在农家。走遍万水千山,吃遍千辛万苦,只为能够安安静静的画画。天人合一,人画合一,仿佛这世界只有一颗诗心和一支画笔。“老农知道我怕狗、怕黑,有时候,天一刹黑就出去接我们,做一桌子丰盛的菜等着我们去吃,回到农家我们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味口大开,猛吃一顿。这种感觉是我写生创作中最开心、最快乐、最轻松的时刻……”说起在乡村写生的一些故事,罗彬脸上绽出孩童般满足舒心的笑容。在这片土地上,记载了她最为美好的记忆,她笔下所表现的景物是她再熟悉不过的家乡风情。乡村的宁静和四季景色风物,一点一滴从她的笔端渗透出来,流淌成美丽的乡情,无声胜有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幅画的故事,太多太多了……”
只有心中安静的人,才能聆听到落花流水、鸟鸣深涧,聆听到风的呼吸、光的呼唤。
也只有心中安静的人,才能画出大自然的天籁天香,画出水墨氤氲的美丽乡情。
在我看来,罗彬的创作都是基于土家乡村原生态的再现。白云、远山、乡村、古道、耕牛、草垛、炊烟、吊脚楼……这些远离现代文明的艺术元素,是她创作的主要题材。她一直想把那种原始古朴的土家村寨表现出来,把那种浓悠的生活气息、云雾缭绕的神秘色彩表现出来,把生活在大山里有着幸福和满足感的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的乡亲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借助现实中的山水表现人的生命气息和生存状态,表现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和对艺术的理解,传达一种人与大自然和谐相生、天人合一的境界。

艺术家罗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家罗彬

正因为如此,加上与生俱来的禀性,使得罗彬在用笔用墨上也带有一种拙气、拙态、拙味,呈现出一种在岁月里打磨出来的厚重感,一种自然天成的独特美感与天真意趣。所谓“大巧若拙”。恰恰是她对“拙”的深刻感悟和审美取向,成就了她独具艺术魅力的个性风格。翻阅罗彬的画册,一幅幅作品画面厚重而细腻,用色清雅而流动感十足,笔与墨会、墨与色和,既表现出墨气丰厚、气韵高华的浑厚张力,又蕴涵了女性特有的温润柔美、清新淡雅,呈现一种平和、清寂、素朴、安详的状态。“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她笔下的一方水土,那么贴进土地,那么亲切可人,让读者在最沉寂的状态里也可以寻到新的生机。
我指着《秋》这幅画,说,“我从画里读出了诗,读出了音乐,读出了天籁。”静静品赏,清远虚淡,高雅古拙,乡情氤氲其中,宁静浸润于心。原始古朴的山水意象与笔墨纵横的山风乡情完美结合,构筑起一幅墨色交响的乡野图卷,带你进入一个无尘的清凉世界。
正如罗彬所说,“长期坚持写生让我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每当我在家搞创作时,我就有画不完的题材,说不完的趣事,眼睛一闭种种场景全浮在我面前,创作起来就比较轻松。在这之前我是扎扎实实的打好传统功底,认真的师古人,临古画。我认为只有先打进传统,再走出传统,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勇于创新,才能中得心源,最终形成自己的画风,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
土家山水涵养了她朴拙的笔墨语言,并将这种笔墨语言升华为个性才情和精神境界的载体。罗彬就是这样,一直坚持着,走踏踏实实的路,不投机取巧,不攻于名利,坚持自己的追求,画自己想要画的画,不断探索出自己的道路。“这些年来作品也多次获奖并入选了一些展览,但离我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我希望自己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远些、更远些。”
“一树独立寒秋的草垛,静静地与吊脚楼相望,拂风掸雨,像金子一样黄,像阳光一样暖,守望着静谧的村庄,守望着纯朴敦厚的乡村岁月。”
当我的目光落在《守望》这幅作品上时,我似乎读懂了,罗彬笔墨的灵魂和生命。
那就是,历雨经风,她的内心永不停息在蓄势、在迸发、在喷涌着那道光,那道像金子一样黄、像阳光一样暖的磅礴之光!

艺术家简介
罗彬,女,土家族,湖南省张家界人,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女画家协会副主席。
1989年毕业于湖南工艺美术设计学院,2005-2006年进修于中国美协首届山水画创作高研班,2006-2007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展览并获奖。在《人民日报》、《美术》杂志、《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等国家级学术期刊多次发表作品。部分作品被藏家、美术馆、艺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