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被嘲笑为“痴人”,甚至有人称他为“天才中的傻子”——结果,却改变了世界!

高锟,这位上海的“富二代”,并没有选择享受优渥的生活,而是执着于他人眼中的“不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他提出的光纤通信理论曾被学界集体嘲笑,但今天,光纤传输却撑起了全球互联网的骨架!

要知道,现在全球超过95%的国际数据依赖光纤传输,这份执着成就了每一个人触手可及的信息时代。

如果没有他,你现在看这篇文章都可能是奢望。

1.书香门第中的“科学怪人”

高锟,1933年出生,他的家族在上海赫赫有名。

高家由山东迁至上海,在清朝末年迅速崛起,成为当地的知名望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然而,不同于普通富裕家庭,高家不仅富有,还特别重视文化教育。

高锟的祖父高煌是家族中第一个考取功名的举人,家族从此逐步走向兴旺。

而他父亲高筠,既接受了传统的私塾教育,又前往美国求学,取得法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成为上海法租界的首位华人法官。

但身为书香门第的子孙,高锟却被称作“科学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在同龄人还在背书、学习传统文化时,高锟却对化学、物理等充满了兴趣,尤其迷恋做实验。

十岁那年,他竟把自家三楼改造成了一个简陋的“化学实验室”,尝试着自己动手做各种稀奇古怪的“发明”。

其中一次,他偷偷制作了一种类似“化学乍弹”的实验,结果乍弹真的爆乍了!

幸运的是,虽然被灼伤的小伙伴手伤没大碍,但父母却惊出了一身冷汗。

母亲严厉责备道:“再玩下去,怕是要毁了整栋房子!”而父亲高筠却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科学确实有风险,但越是风险,才越要谨慎与专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在高锟日后回忆里,父亲的支持与指引为他点燃了追逐科学的最初热情。

或许就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执着精神,让他不畏挑战、坚持创新,使他日后成为了那个改变世界的科学家。

2. 光纤通信的“疯狂”构想

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通讯行业面临重大瓶颈,随着信息量的激增,传统的电流传输方式渐渐显得捉襟见肘,承载力远远不够。

彼时的通讯领域,几乎被电信巨头们牢牢控制,大家都在电流传输上做文章,没多少人愿意去探索新的方式。

就在这种传统思维的束缚下,高锟逆势而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他在日复一日的学术研究中提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用光代替电流进行数据传输!”

这个想法在当时听上去实在荒谬,没人相信光能传输信息,认为即便光能在玻璃中传播,也会被材料中的杂质大大削弱,无法实现远距离传输。

学界里传出无数的嘲讽声,有些人甚至讽刺他是个“天才中的傻子”。

但高锟并未动摇。

他坚信光传输在速度和效率上比电流更具潜力,于是潜心研究如何在光的传输过程中尽量减少损耗,提出了一个关键设想:透明玻璃纤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只要玻璃足够纯净,光的传输距离就能大幅延长。

即使全世界都在质疑他的观点,高锟也从未退缩,他明白,一切伟大的发明都会经历质疑和不解。

身边的亲友不解,觉得他的构想是天方夜谭,那他是如何把构想就成现实的呢?

3.将理论变为现实

带着这个“光纤”构想,高锟开始不断试验,但现实的难题扑面而来——玻璃纯度不够,导致光传输距离极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为此,他不得不从一个物理学家变成材料专家,专注于提高玻璃纤维的纯净度。

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他终于发现了一种方法,能够在理论上显著降低光的衰减率。

到了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听闻高锟的研究成果,主动找上门来,并在高锟的启发下,决定投入资源研发实用光纤。

历时数年,这家公司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实用光纤。

1977年,光纤通信在美国首次试运行,证明了这种创新的可行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这一刻,所有曾经嘲笑高锟的声音都消失了。

从理论到实用化,光纤的应用打破了人们对电流传输的依赖。

高锟不畏嘲笑,坚持研究的毅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如今,全球95%以上的数据传输依赖光纤技术,高锟当年的“痴人说梦”成了人类通信的坚实支柱。

4.诺贝奖得主

岁月流转,时间来到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奖典礼上,76岁的高锟因为阿尔茨海默症,已无法流利地讲话,但他走上领奖台的身姿依然坚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瑞典国王特地为他破例免去了传统的三鞠躬礼节,而是亲自走下台,将奖章递到他手中,向这位默默坚持的科学家致敬。

而此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发来贺电,并感叹道:“世界欠你一个人情。”

这位曾被人称作“傻子”的科学家,如今站在了科学殿堂的最高处。

高锟的理论、他的执着和贡献,获得了全球的认可,他被授予了“光纤之父”的荣誉称号,为世人所尊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这一切荣誉,他自己未曾多提,仿佛这些成就不过是随手为之。

比起荣耀,他更在乎的是如何把科学的火炬传递下去。

5.回馈与教育

高锟获得诺贝奖后,并未选择继续在世界科学舞台上“封神”,而是回到了香港中文大学,出任校长一职。

身为顶级科学家,他本可以安享声誉与财富,但他却选择了另一条路——投身教育。

在他的领导下,香港中文大学从传统的学分制逐步过渡到更加灵活的课程体系,他开设了工程、药剂、会计等多个学科,为学校注入了创新与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他不仅慷慨捐赠设立“高锟奖学基金”,还鼓励学生在批评中成长,不因学生的抗议而惩罚他们,而是说:“这是大学生该有的独立思维。”

对学生们来说,他是一位谦逊、和蔼的“校长爷爷”;对中国科技界来说,他是一位点燃了知识之火的先驱者。

他的教育理念和无私奉献让无数学子受益,成为科技和文化的传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结语:

2018年10月23日,高锟在香港与世长辞,享年84岁。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早在1996年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以纪念他对人类科学的贡献。

香港中文大学的“高锟科技大楼”也在他离世后落成,为这位科学巨匠的光辉一生留下了不朽的象征。

高锟用一生诠释了科学的力量,他的执着与热爱,成就了当今触手可及的信息时代。

向高锟先生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声明:素材与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您点个“关注”,成为粉丝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会被认定为铁粉!